末日惶恐中做个“深呼吸”
- 日期:20091211
- 作者: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郭志刚
- 来源:大众日报
■
心理调频
□本报记者陈巨慧
实习生 郭志刚
随着电影《
2012》票房的不断攀升,世界末日的风暴席卷全球。地震、海啸、雪崩、火山爆发,毁灭性的灾难在158分钟内接连撞击着观众的神经,让人们多出一块世界末日的“心病”。
与其惴惴不安,不如从容面对
在《炊事班的故事》中饰演班长的洪剑涛在公映第二天凌晨6
点多更新了博客:“昨晚从看完这部片子21点 30 分起,一直到现在我都睡不着觉,偶尔打个小盹还是被梦惊醒,梦的内容全是惊悚恐怖的场面”
,“
我还是个从事这项工作的业内人士,我明明知道它只是个故事,场面全部都是电脑制作出来的,但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相信灾难真的要来临”。
其实像洪剑涛这样看完《
2012》惶恐不安的人并不在少数。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志中分析,“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在不能预知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的状态下,都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每个人都有或高或低的心理应激阈限,当超过心理应激阈限时,就会产生心理紊乱。”他说,没有冲击力,就不是好的艺术作品,但《
2012》中地球毁灭的画面对观众心理应激系统的冲击过度,超出了一些观众的心理应激阈限,从而产生心理应激不良反应,颠覆他们正常的价值观和对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定位,严重的会对未来产生恐惧,甚至会有自杀的倾向。
“人不是怕死,而是怕死亡的过程。看到电影中人们被冻死、烧死、淹死太痛苦,还不如自己去选择一种方式结束生命。于是,对自己失去信心的这一部分人会选择自杀。”对社会心理学颇有研究的山东昱博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单如波主任认为,选择自杀的人原来就对未来有莫名的担忧和焦虑,而《2012》则刚好触动了他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所以要保持从容的心态,能够脱离灾难的都是从容应对的人。”
与其挥霍未来,不如把握今天
走出影院,晓菲便直奔商场,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她心仪已久却一直没有舍得买的名牌皮靴。“反正也攒不够10
亿欧元,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吧,不然后悔都没机会了。”晓菲的态度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还剩三年了,该干吗干吗吧。”“没钱了就刷信用卡,世界末日银行到哪儿要账去?”一向节俭的人们似乎一下子想开了,开始考虑如何享受人生。
晓菲的想法看似有理,但单如波认为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与自杀的心态一样,都根源于内心的恐惧。“面对世界末日,很多人会想,让我的钱不明不白地消失掉,还不如自己挥霍掉。他们缺乏自信,也不相信别人,却很看重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希望让灾难把自己变得一无所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心理学讲师李小舟则认为,现在整个社会都很浮躁,人性也变得浮躁了。《2012》恰好为人的惰性心理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让他们认为应当及时行乐。“现代人的浮躁就是太过于担心未来,后悔过去,唯独没有活在当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人们应该活在当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世界末日是老天爷的事情,就交给应该管和能管的人去做吧。”
与其愧疚自责,不如点滴报答
“我的工作压力很大,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要么和朋友去踢球,要么就自己在家蒙头大睡,一年当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老家住上几天。看到《2012》里黑人博士和父亲电话道别的场景时,很少掉眼泪的我哭了。”在软件公司工作的小杨说出了最近工作老是提不起精神的原因,“我欠父母的太多,他们辛辛苦苦地供我读完大学,现在还要为了我的婚事筹钱买房子。我怕世界末日会来,怕自己来不及报答父母。”
李小舟认为,小杨是因影片中的一个镜头而触动了内心的一个情结。一方面是想到父母的不易,过于内疚;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觉得自己现在的能力还不够,不能报答父母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想到世界末日亲人即将离开,在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内疚、悲伤,接下来会形成自责心理。”韦志中介绍,这样的状况会持续一段时间,一般会自行缓解,不能自行缓解的则会出现一些自虐的行为,如伤害自己,自杀等。
亲情是无可替代的,李小舟提醒说,报答父母应该在点滴之中。“要在感情上多为父母付出,多回家陪陪父母,即使在外地,也要经常打电话报平安。报答不要局限于物质,要变父母厚重的爱为动力,不要当成压力,其实做好自己的事业就是对父母的报答。”
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
020-3407605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