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读后
作者:周章毅
市面上有关团体心理咨询的书大约分三类:一种是编辑而成的书。即将编者所能收集到的有关团体咨询的知识收集编排为一书,供学习者参考。一种是著书。即作者自己就是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者、研究者,是将自己亲身实践经验和研究总结出来,供大家研究实践。三是所谓编著。即作者也有部分实践经验,但尚不能独创一家之说。于是将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综合为一书,供学习者参考。韦老师的这本书属于第二种,是将自己在探索团体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和实践中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出来,供团体心理咨询者研究和实践。
作为推动外来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在本土开花结果的努力实践者,韦老师没有长篇介绍该领域的先驱者的理论实践,而是在研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着重陈述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和操作经验,是一本极具实践操作指导意义的独特著作。我感到,其特色有三:
1、本土化。我们都知道,心理学是外来文化产品,团体心理咨询最初也是外来文化产品。在运用这些产品于本土实践时,如何将其与本土文化心理结合,避免“水土不服”,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土大众的成长,是每一位负责任的心理辅导者都在探索的问题。例如,在运用美国欧文。亚龙式“此时此地”技术时,常常遭遇受辅导者“说不出感觉”的状况。正如韦老师所说:“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之下,普遍性格含蓄,不喜表达自我,人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因而,在一个团体中,团体成员多不愿意表露自我,更不愿意主动和别人发生冲突。”为此,韦老师做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大量实践效果和经验,这些本土化实践经验的介绍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这特色首先在理论层面体现出来。韦老师特别强调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和运作都是“和谐”:以和谐为目标,在和谐中运作。以和谐为目标,即通过团体治疗既达成个体内心世界的和谐,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也达成团体的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在和谐中运作,即既“以和为贵”,比如必须维持好一个团体的“场”,但又不搞“一团和气”,因而敢于直面“冲突”,利用冲突去达成和谐。
这特色也在技术层面体现出来。书中那种直接引发冲突的技术少,而通过直接触动内心间接推动冲突的技术较多,如许多艺术化的团体技术,石头的故事技术。
2、实用性,该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介绍团体咨询实践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是一本可以帮助学习者直接用于团体咨询实践的操作指导书。实用性极强。特别是,这些实用技术都是经韦老师亲身实践过而挑选出来的,不仅有创造性,而且有可靠的效果。笔者曾将书中的一些技术直接用于团体咨询实践,深感方便,效果明显。
3、灵活性。书中对团体心理咨询的模式做了独创的明确区分,划出了两个“三种”的界限,即三种咨询模式(教育预预防型、成长与咨询性、治疗与危机干预型),三种主导模式(导师主导型、技术主导型、动力主导型)。但韦老师同时强调,在了解这些区分后在实践中的灵活性。即既要在概念上有明确的界限,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跨界运作。始终以能有效帮助成员成长为工作目标。区分只是为了使导师心中有数,知道在有限的时间里操作的界限在哪里。灵活就是要求导师同时具备操作任何一种咨询形式的能力,并能随时根据咨询实践的需要突破障碍、突破问题,达成工作的实效。
如果说还对韦老师的新版有些期望的话,大约有如下想法:
1、如果能增加一些团体咨询实效的实证材料,会使理论和实践的说服力大为增强。
2、如果能在展示个人独创和本土化特色的同时,以专栏或附录的形式介绍一些相关的优秀理论或实践经验,也可增加阅读者的收获,增加本书的知识容量。
3、部分章节的次序似乎可以调整一下。比如书中33页里“我的团体带领成长之路”如果放在自序中,第三章和第四章的顺序调一下,感觉更好些。
以上是一些初浅的感受,望韦老师不要见怪。
读《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系列感受与指导(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1edfd0100a6cm.html
读《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系列感受与指导(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1edfd0100c2bj.html
备注:本会团体导师认证课程(成都)第三阶段--危机干预与小组治疗,将于2009年8月13-16在成都举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