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恐婚源于幼儿期不当的教育方式

标签:
心理创伤恐婚健康 |
分类: 新闻点评 |
——《婴儿母亲》心理教育 家教世界
编者按语:
美女丽丽,今年29岁了,家境富裕,本人是个小有名气的导游,在行内得到普遍的认可。俗话说,“女人三十豆腐渣”,丽丽眼看就要加入“豆腐渣”工程了,终身大事却还没有着落,着实让周围的人大跌眼镜。大家都说丽丽眼高于顶,没人入得了她的法眼?
其实,丽丽在十七岁时,就展开了自己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涯。十多年来,结交男友无数,可是每段恋情都无疾而终。爱情来的是急如暴雨,消失的也是快似闪电。丽丽的分手宣言千奇百怪:鼻子不好看,眼睛没精神,牙齿不够白,穿衣不时尚,甚至连对方的亲朋友好友也能成为分手的理由……总之,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使丽丽下定决心清库出仓。
在这些男友之中,也不乏优秀之人,甚至有几个人,丽丽挑无可挑,马上就要谈婚论嫁了。可是到了最后,丽丽突然情绪低落,改变了主意。于是,到手的美满婚姻就这样地被当掉了。在一次次徘徊中,丽丽晃到了三十大关。再不下定下心来,就真要成为“老姑婆”了。
现在,丽丽又交了一个男友,两人相处融洽,彼此相爱。丽丽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把自己成功嫁掉。可是她又害怕再像以前一样,自己为了莫名其妙的原因,不了了之。于是希望求助心理医生,帮助自己戒掉“逃跑新娘”的坏名声。
“布娃娃”不是母爱的全部
经深入沟通才得知丽丽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工作繁忙,飞来飞去。小丽丽刚出生时,父母的生意才刚刚起步,正处于艰苦创业时期。没办法,丽丽的父母将年幼的丽丽寄养在了亲戚家。
然而,每个亲戚都有自己的孩子、老人要照顾。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丽丽就会被送到另外一个寄养的家庭。直到上了小学,丽丽自己能照顾自己了,这才回到了父母身边,结束了“游击队”生活。
可是,丽丽与父母再也亲密不起来,即使父母就在身边,丽丽也不愿意与他们交谈。而她的父母,由于生意一再扩大,更没有精力关注丽丽。偌大华丽的家里经常只有孤伶伶的小丽丽。
丽丽的父母为了弥补丽丽,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丽丽买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希望它们能使丽丽快乐起来。丽丽的布娃娃越来越多,其中有许多一模一样的,估计丽丽的父母自己也弄不清,曾经买给丽丽的布娃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了。
临床诊断:恐婚源于家庭教育
像丽丽这样被大家称为“恐婚族”或者“拒婚族”的女性,其实是非常渴望拥有完美的婚姻,然而,她们的内心深处却潜伏着一股巨大的逆流,阻止她们抵达幸福彼岸,成为了逃跑新娘。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这股逆流的“发祥地”,来源于她们的家庭。
父母关爱不足造成心理经验缺失
韦老师认为,丽丽的父母,虽然为丽丽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却使得丽丽的内心世界异常枯萎。而丽丽对婚姻的恐惧与不安就是源于她父母最初对待她的态度上。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亲密)关系中、对待事物(事件)中,都会有自己特有的行为模式和态度,这些是怎么来的呢?它们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要在后天的成长中逐渐拥有的,通常,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作心理经验的过程。
幼儿易有被抛弃之感
在最近几十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逐渐发现,0-3岁是一个人形成心理经验的原始时期,如果这个时段的孩子体会到被抛弃的感觉,恐惧就会随之而产生,因此缺乏安全感。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因此而无法投入过多的感性,而更倾向于理性的相处,严重者会出现情感隔离。
在亲密关系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丽丽类似的情况,因为害怕被抛弃而不敢走入婚姻生活;或者无法接受别人先说再见,当发现风吹草动立即逃之夭夭。“逃跑新娘”有一部分就是这样产生了。
育儿建议:关爱宝宝 从“我”做起
多与孩子肌肤接触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个体心灵的稳定离不开群体关系的相对稳定,而“家庭”,是所有群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婚姻则是它的基石。如果父母无法同时胜任“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以及“社会人”的多重角色时,在这样的家庭里,很难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成长环境。
婴儿期的孩子,最大的心理需要是肌肤的接触,尤其是和母亲的肌肤接触。在不断的接触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婴儿产生安全的心理体验,避免产生被抛弃的恐惧心理经验。而这种肌肤的接触,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在这个时期婴儿语言的发育。
切勿转嫁“父母角色”
如今,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年轻的父母选择让长辈帮助自己带小孩,转嫁“父母角色”,以为这样可以皆大欢喜。然而,没有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尽管从老人那里获得很多关爱和呵护,但内心却可能会因此不愿意开放,尤其是被强行带回父母身边后,与父母乃至周围环境的适应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不愉快的过程。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常常不知如何把握正确的人际距离,要么疏远,要么过于亲密,而面对真正亲密的关系却显得无所适从。比如丽丽,几次的恋爱关系即将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她就立刻让它们嘎然而止了。
不要当“甩手掌柜”
然而,现在的社会节奏让年轻的爸爸妈妈承受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向父辈求助,转移压力。面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无可置疑,只是希望爸爸妈妈们在转移压力的同时,不要当个“甩手掌柜”。虽然您不能为宝宝的事亲力亲为,但是请您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亲吻你的宝宝,抚摸他,照顾他,告诉他,妈妈是爱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