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不能忽视的“原始心理经验”

(2008-12-20 16:32:09)
标签:

原始创伤

心理依恋

心理

健康

分类: 心理学专业文章

文:韦志中

 

妈妈不能忽视的“原始心理经验”张丽,今年29岁,未婚、某旅行社东南亚团导游,出生在上海,父亲和母亲都是在经商。

来咨询的原因,两性关系经营有问题、恋爱总是不成功,恐惧以后的情感关系还是这样下去。对未来的婚姻逐渐开始迷茫。所以走进心理咨询诊所,希望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好改善一下,避免以后继续这样。另外,目前正在进行一段情感关系的恋爱,觉得这次对自己很重要,很害怕这次再像以前一样,希望心理医生能和自己一起让这次感情走进婚姻。

 

下面是张丽的自述:

我十七岁就开始恋爱了,当时自己还在读高中,后来就陆陆续续地和一些男孩子有情感关系,就这样,我这些年来的情感关系一直没有间断过,总是在不断的更换,不同的是这些关系都不是很长久。我自己其实也挺讨厌自己这样的,有时候。好像我就离不开男人一样,说心里话,我遇到的男朋友里面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有好几次我都想着要和他们结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是关键时刻就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得不分开了。

 

这些事情缺失很困扰我的,以前我也和我的一些姐妹说这些事情,其中有学习心理学的,她们说我是缺乏安全感,有的说我害怕空虚寂寞。说这是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有关系。

 

我和妈妈的感情不算很亲密,当然不是那种不来往的状态,只是和妈妈相处都是很理性的,很少感受到亲密感。从小开始我就不会像别的人一样,在妈妈面前撒娇。我觉得那样很做作,我不喜欢。

 

后来很多人都说是这样的原因,我也开始看一些心理学的书,不断地也开始感觉可能和这个方面有关系,我去问我妈妈,我出生时候的情景,妈妈和我说出生之后我不是母乳喂养的,有一段时间因为她和爸爸正在打拼生意,把我托付给了一个远房亲戚带,我只知道这些,再问妈妈多一些,好像她也不是很愿意谈。

 

我不知道我说的这些是不是对的,像我这样的情况可以改善吗?我真的不希望现在的恋爱失败,我都这么大了,不想在这样混下去,何况这次遇到的这个男朋友,是真的很不错。他现在在泰国工作,对我也很好,我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能帮助到我。

 

 

 

心理分析: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亲密)关系中、对待事物(事件)中,都会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态度,这些区别于别人的模式和态度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不是没有出生就有的,而是在后来的成长中逐渐拥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和一些身边的人互动,发生一些事情,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人的经历,社会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形成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心理经验的过程。

我们不断地成长,就不断地经历一些事件,而我们就在经历不同事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领域的经验。比如,我们经历关系事件,就会获得关系的经验等。这些心理经验会指导一个人后来的行为模式,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

 

当然有的事件发生在固定的年龄阶段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我们身边的大人和婴儿用语言交流,就是事件。这个交流的阶段如果正好符合了,婴儿生理系统语言发育的最佳阶段,这个事件经历就能够让婴儿形成最大的经验。反之,婴儿在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从来都没有语言的互动事件发生,等到十八岁已经远远过了最佳时期,才打量地出现语言交流事件,就不能形成经验了。

 

一个人的心理发育也是一样,也是有事件发生的最佳时期的,比如,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小时,通过一些方法让婴儿继续体验到在子宫里的感觉,这样就可以让婴儿的心理有一个过渡,不会因为没有过读好而增加婴儿的恐惧经验。

 

通过张丽的描述,和后来心理医生和她更具体的交流,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在张丽三岁之前的这段时间,因为,一些应该发生的事件没有合理发生,而导致应该有的心理经验没有产生,或者出现了偏差。而这些有着偏差的心理经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亲密关系。

 

婴儿期的孩子,最大的心理需要是肌肤的接触,尤其是和母亲的肌肤接触,这样不断的接触事件,可以婴儿产生安全的心理体验,不会出现被抛弃的恐惧心理经验。但我们的主人公缺失恰恰相反,这个时期最需要的事件发生的很少,所以没有获得正性的心理经验,获得到的是负性的心理经验。负性的心理经验可能会是恐惧、焦虑、不安等这些情绪,这个时候还不会形成理性的认知。

 

心理学家在最近几十年的实践和研究中逐渐发现,三岁之前是一个人形成心理经验的原始时期,如果这个时候体会到被抛弃感,产生恐惧感,极度不安全感和焦虑的话,在后来的人际关系中就会和别人更倾向于理性的相处,严重者会出现情感隔离。在亲密关系上会出现害怕被抛弃的而经常不感真正的走进去,或者不敢先让别人说再见这样的现象,发现风吹草动立即先说再见,逃跑了事。焦虑型的人往往是在这个时期就很焦虑,经常通过哭声释放多余的焦虑能量。

 

张丽的案例就很明显,一段关系结束之后,内心的焦虑和孤独就占领整个内心,为了填补马上就进入一段新的关系中,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恶性循环了。

 

这样的案例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是需要按照创伤治疗的原理和技术,帮助张丽原始的“内在小孩”处理掉一些原始的负性经验,或者纠正一些。当然这个过程不是在理性的心理环境下完成的。因为,我们的内在小孩本就就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就像我们一个妈妈给一个恐惧的婴儿讲不要恐惧的道理一样,这样的方式远不如什么也不要说,只要走过去抱在怀里仅仅地贴在身体上。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张丽在长大之后的人际关系中,总是有一个内在小孩参与其中,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小孩有自己的心理经验,形成固定心理经验的最佳时期就是三岁以前。只不过我们的当事人当时形成的负性心理经验多过正性心理经验。

 

许多妈妈都很希望自己的宝宝,在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人的旅程中一帆风顺,其实我们可以在心理经验这个方面做一些事情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时期形成心理经验的最主要的事件就是肌肤的接触,这个重要性不亚于一个婴儿在这个时期学习语言那样重要。

 

有条件母乳喂养最好选择这种方式,这是培养孩子这个时期心理经验的最好方式,这样可以形成安全、自信的心理经验。当然这是我作为心理学工作者说的话,而不是一个形体美容专家说的话,我总是喜欢从一个人的心理完善角度来说。

 

备注:本文属于杂志约稿,谢绝转载!将于近期在《婴儿母亲》杂志刊登。

文中涉及人物和故事都已按照心理咨询职业伦理要求修改,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