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心理援助的观点(一)发现灾难心理应对方式

(2008-06-11 00:40:14)
标签:

危机干预

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自愿者

韦志中

健康

分类: 心理学专业文章

    作者:韦志中

  

    我在灾区的时候,和其他心理援助自愿者在临时的安置点里工作。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在那里开心地跑来跑去,相互嬉戏。有人问我:韦老师,他们这样正常吗?我反问: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表现才是正常的?

 

    灾难发生的时候,所有人的心理都没有任何准备。灾难过后,人们在寻找自己亲人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一种可以让自己平静的,让自己不那么伤悲的,让自己不那么痛苦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的家庭成员不一样,寻找的过程也不一样。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觉得没有希望了,就在自己准备彻底放弃的时候,他的亲人找到了。有的一直坚信他的亲人一定还在,就算看到亲人已经没了心脏跳动的身体也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在找寻一种能够让自己不那么痛苦,适合于自己独特的方式的过程中,每个人所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人在地震刚过去几个小时,就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或者叫做暂时属于自己的方式。然而,有的人很多天以后,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说没有找到也不完全恰当。因为,在这个没有找到的过程中,他所表现的方式,就已经是他现在的心理应对方式了,只是相对于前面的消极一些而已。

 

    作为心理援助的自愿者,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操作者。需要知道这个现象,也需要了解这个过程。知道了现象和过程,你才可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这其中包括尊重一个人的个人当下心理应对方式,更包括尊重客观现实和人性。当我们知道了所有的人在遇到应激事件的时候,采取的心理应对方式都不一样,他们都有能力找到现在的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我们才真正做到了尊重,不仅仅尊重当事人,还包括尊重客观事实。

 

    我从前线回来之后,在一个公益讲座中,遇到一个爱心人士问我一个问题“韦老师,如果那个小孩不和我说话,只是眼睛看着天上,我该怎么办?”我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选择了沉默。当大家急切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说“你和他一起看天”,全部人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说:“就是那么简单,不要想的太复杂,以为这个孩子很难相处,他是经历过地震的,所以就会怎样怎样”。我继续告诉他,在这个话的背后,有一个潜在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他是不正常的,或者他的表现是不正常的”。我继续说: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大家看看,现场有多少人是女人,有多少人是男人?结果发现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男人,那么说我就是不正常的了?这就是统计学的标准。当我和大多人不一样的时候,我就是变态,因为别人都那样长,我却长成这个样子。

 

    对一群人,也许需要用统计学,但一个人在我面前,我就不需要这个部分,我只需要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他现在的表现是什么状态?这个状态和刚刚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联是哪些?或者有多少?然后我在看他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应对方式,这样的应对方式,从心理动力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走向心理疾病吗?

 

    思考这些是为继续的危机干预作准备,不是现在要做什么。现在只需要知道地震发生他的反应是正常的,因为所有人都会这样反应。他现在的心理应对方式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他自己找到的应对方式,而不是别人安排的。

 

    失去父亲的人在这个时候,用嬉戏来掩饰自己的悲伤,是不让自己痛苦的心理应对策略。身体的抖动可以让内心的恐惧减少,就像我们的孩子在看医生时哭喊一样,除了表达态度还在抵抗恐惧。反复述说可以让自己减少内疚和自责。避免被问起当时发生事件的画面,是因为自己还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应对的心理准备。为了不让自己痛苦,他可能选择我们所说的“逃避”。

 

    这些都是正常的,应激事件发生之后,出现心理失衡的正常,还有失衡之后为了自我保护,选择的最适合自己的心理应对方式,这些都是那么的自然合理。

  

    那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有问题呢?

 

    在危机干预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最好的呵护是:发现他的应对方式,也就是防御方式,这是在自我保护。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他的独特方式,站在他旁边和他做一样的事情,把你的感受告诉他,然后听他的感受,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接纳,从接纳到影响,从影响到改善。你只要和他一路同行,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在左右,在前的时候是指引,在后的时候是支持,在左右的时候是陪伴!这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转载需本人同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