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志愿者也疯狂

(2008-05-25 23:50:47)
标签:

汶川

绿丝带

地震

地震心理援助

危机干预

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志愿者

杂谈

志愿者也疯狂 

     朋友们!你们好,我是韦志中,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是这次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第一批赶赴四川灾区的一名心理援助志愿者。 
    5.12的当晚,我写了一篇“招募心理援助志愿者”的文章,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希望招募一些心理咨询工作者一起去四川灾区,为灾区人民做一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文章发出之后,许多热心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纷纷报名,自筹资金,14号,我就从广州出发赶往灾区。
    在四川这段心理援助志愿者的服务过程中,有许多的感受和积累起来的经验,想分享给更多已经在灾区从事心理援助的志愿者,或正在准备做心理援助志愿者的朋友,对灾区的心理援助是一个长程的工作,希望我的分享对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帮助和借鉴。
    每个中国人在灾害发生之后,都想要为灾区做点什么,但我们能做什么呢?5.12那天,我下班回家,边吃饭边看来自四川地震的报道。太太和我边看边流泪,心里有很多感慨,在流泪的那一瞬间,我决定要做点什么了。于是,我和太太说,我要尽我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太太很支持我,我打开电脑写了那个招募心理援助志愿者的文章。之前我就是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从04年开始我担任协会下面的一个心声热线的心理老师和专业督导。对于心理志愿者还算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但这次来到四川之后,经历了那么多,我又有了一些自己的新观点,写出来供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

 

志愿者也疯狂

    前所未有的热情背后,揭示的是什么?

     一、因为感动所以行动

      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正因为这样,当我们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也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随之波动。这次地震灾害,不仅仅是四川人民的情感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样全国的中华儿女也在这次地震中经受着考验,感同身受。

    也正因为这样,有着个人情感的人们纷纷踏上了奔向四川的志愿者旅程,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心理志愿者,他们是因为看到某些画面的促动,随之让自己的双脚行动起来。作为正常的人,我们都可以理解这样的感动以及这样感动背后的行动,我们知道感动是行动的基础,但行动绝对不能包括感动。这次我们很多志愿者帮助灾区同胞的事例说明,很多志愿者都是因为感动才行动的,如果目标不明确,那我想在这次志愿者的行动中,许多志愿者的感动就会变成盲目的行动,有可能不能实现我们当初的愿望。因为迷茫的感动可能是鲁莽的,而这种鲁莽带来的结果,就是目标不能实现。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灾区同胞走出灾难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建家园,重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二、社会价值与责任的社会需要

    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会生活在群体中,而群体就是由一个个人组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会慢慢地形成这个社会的准则和道德体系,每一个人会遵守和维护这个道德体系,在维护这个社会价值的同时,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承担责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他在社会中的价值,感受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那他是很难快乐的,这是社会心理的需要。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的必须的需要,正是这样的需要,当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发生灾难和挫折的时候,他就会去努力的寻找机会帮助社会,度过此刻的挫折难关。这个挫折是积极的,是值得提倡的,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心理需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四川5.12地震发生之后,来到这个地方,这是在满足自我的社会需要,满足自我的社会价值的需要。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拥有自我的社会价值感,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到四川去做志愿者。

     三、自尊与心理需要

    一个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物理的部分,一个是心理的部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物理的部分,体验到的是社会心理的部分,而自己内心的部分也许我们很难看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行为间接的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心理层面的需要。比如自尊、温暖和爱。我们一生都在寻求和建设这些需求,但不是每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那么幸运,把这些心理需求都建设得很好。所以,这些心理需要没有满足的人们就会去寻找一切机会,去满足这些需要。我们看到许多的人去当志愿者,走进养老院、孤儿院去帮助那些人需要帮助的人,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尊以及其他的心理需要。有的甚至非常“贫穷”,在家里的时候不愿给家人做饭,端洗脚水,可他也需要获得自尊和心理需要。他只能和别人交换,不能无私奉献,谁能够和他公平的交换他就会和谁交往,作什么事情能够让他获得心理需要,他就会更积极的去做。在家里的时候,他给自己的父母端饭洗脚,父母会很少甚至不会赞许他,他不能获得自尊的感觉,所以他会减少帮父母端饭和洗脚的次数。但他却能在敬老院和孤儿院帮别人擦洗身体,因为他明显感觉到被他帮助的人投来感激的目光、赞美的语言。所以,许多志愿者是为了获得自己的自尊,去无私奉献,而不是因为他原本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需要交换,这次来到地震灾区作志愿者的许多朋友们,存在许多这样的情况。这其中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因为他们满怀期待而来,结果也许并没有夹道欢迎,失落感会快速的掩没他们需要自尊的心灵,此刻,也许冲突会接踵而至,这个时候,他就无法在做一个快乐志愿者了。

    这是志愿者需要过的一个关卡,他需要接受从开始决定这个行为以及行为之后发生的一切。但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紧接着可能会出现不接受自己的现象,导致心理层面的失衡。原来的需要并没有获得,而新的矛盾却随机而来。

     四、现实的需要

    我们不能忽略,在这次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我们灾区人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帮助。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需要,真正有这样的需要,我们这些志愿者朋友们才会来,也必须来!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向心力,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把力量聚焦到一个点上所带来的凝聚力以及凝聚力所带来的体验,可以说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当下现实的需要。

    五、四大因素决定志愿者行动

    1.爱的本能

    我们会看到志愿者在行为的动机中,包括爱的本能,这是每一个生命都具备的原始本能。许多志愿者就是因为这样的本能的驱使,才走进灾区进行志愿者服务的。但我们需要确定:这是志愿者行动的主要因素还是次要因素,如果是主要因素,那么他在作为一个志愿者服务中,将可能做得更加合格;如果是次要因素,也就是爱的本能没有放在第一位,可能会影响志愿者的服务效果,以及原始目标的实现。

    2.表演的本能

    人总是喜欢表现的,因为他是群居动物。哪里有热闹,他总是会去哪里,或者关注这个热闹。当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集到四川这个地方的时候,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面就会出现一些灵感,——表演的机会来了,这是一种社会本能。也就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拥有这样的社会本能。如果把这个部分放在行为动机的第一位,那么就失去了志愿者的真正意义。

    3.发展的需要

    影响: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社会身份、职业生涯、事业,他们需要借助一些行为去扩大自己的影响,从而推动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或者叫做推动事业的快速成功!我们不能排除,许多人参与志愿行动,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为推动自己的事业发展而来,但是我们需要强调,这个动机一定不能放在第一位,如果把它放在第一位,已经不是一个合格的志愿者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就没有办法聚精会神,违背了志愿者的初衷。

    4.学习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进步,都需要提高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上的能力,以及对自我认知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更优秀的人。所以总会不断的寻找一些机会,去磨炼自己,对于一些专业人士来说,(尤其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终于找到了一个去提高和评估自己的平台,所以全国各地的心理学工作者一下子都蜂拥而至来到四川!学习和提高都是一种需要,这背后反映了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给与他们去锻炼,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他们工作的认知需要提高。学习的需要,是正常的,但是绝对不能摆在行为动机的第一位,如果是放在第一位,就完全没有服务的理念了,更不要说奉献。

    总结:以上四个行为动机都是正常的,没有哪一个好,哪一个坏。但我们必须要强调,也必须要明白,这四个动机的需要是有顺序的,也就是说,爱的本能一定要排第一,其他三个可以随意排列。如果最初的志愿者行为动机是奉献爱,无论你是否有其他的动机,在奉献爱的基础上,都是不过分的。而一旦把爱的本能排在了后面,我们就不是志愿者了,我们所开展的也不是志愿者工作了,我们可能是在作秀!因为你把发展的需要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在这次地震之后,来自各个组织、各个单位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有这样的现象,如果说这是学习的需要但也严重地违背了志愿者的精神,我们所服务的对象变成了我们的试验品,我们的服务场所变成了我们的试验田,伤害就会很难避免。

    五、科学地开展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

    1.组织管理

    一下子涌过来几千名心理学志愿者,无组织、无纪律,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接待单位也五花八门。团委、妇联、红十字会、宣传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民政局等单位参与,这让灾民安置点很难做,也让各路来的志愿者晕了脑袋。有的派出志愿者、支援队,但并没有专业人员,后面跟了一排记者、媒体,到了一个安置点,转一圈,就再也找不到人了。

    2.针对性

    前来的志愿者也五花八门,跳水运动员挂上了心理医生的牌子;摄影爱好者,换上了红十字会的服装。一些大学生怀着满腔的热情,走到灾区,一定要到第一线去,也不愿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不到第一线去就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导致给政府带来许多管理上的麻烦。而最需要的地方,却没有出现最匹配的志愿者。

    六、注意事项:伤害与自我伤害

    上面我已经说到,许多志愿者怀着满腔热情的奉献精神来支援灾区,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但因为灾区正在开展自救与建设当中,有时会无法顾及或者忽略了这些志愿者,他们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恰当的安排,这时,志愿者内心的失落感就会出现。 

    我们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来说,接触到的都是带着负性情绪的人,有的因为失去亲人而悲伤;有的因为自己在地震中的行为而自责,不能原谅自己;有的因为地震的应激反映,出现恐惧不安的心理。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受到伤害和感染,这些感染是正常的,主要是要看如何去化解和正确对待。如果对待的好,我们可能不会造成自我伤害,然后才能更好的帮助需帮助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和认真的对待,服务过后,需要辅导的可能是他们。

    专业志愿者尤其是心理咨询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技术上的欠缺和个人人格层面的不完善,给我们的服务对象带来二次伤害!最可怕的是自己并未知,别人礼貌的说声谢谢了,自己就以为自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何建立完善的志愿者辅导制度、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督导制度,将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明天:我会去四川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做一个团体督导,人员都是从前线回来的心理咨询师。

其他成员继续留在青羊安置点,今天都江堰妇联来电话需要10名心理咨询师,我们决定明天先去5个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