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志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性的功能也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古代,性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繁衍后代,而现代,性的功能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繁衍后代,二是快乐的需要,三是亲密关系的体现。对性开放程度不断增加的现代社会,繁衍后代并不是人们发生性行为的首要目的,甚至它变成了一种逃避,两性之间快乐的需要和亲密关系的体现逐渐成为性的首要功能。
性的功能发生变化后,性取向的话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热点问题。性取向是指我们会被哪一性别的人所吸引并产生爱意。而同性恋则是性取向指向同性间的一种关系。
一般提到“情侣”,我们可能都会想到异性恋夫妻或是约会的情侣。最新的情侣定义包括异性恋的夫妻、异性恋的同居者、及男女同性恋情侣。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情侣之间的特征以及遇到的问题都十分相似。而大量的同性恋者形成了长期的同居关系。
一般由心理原因形成同性恋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几个:
1. 在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关系不良,例如父亲经常打母亲,孩子可能会因此对男性有恨意或者抗拒,而认同女性。
2. 感情的受挫,在过往的感情经历中的一些对她内心打击很大的创伤,没有得到比较好的修复,就可能会排斥异性。
3.
在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与性有关系,特别是在青少年期,对性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这个时期的性教育或者她的自我性角色认同出现混乱,也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
4.
家庭父母的期望,有部分父母十分希望生个男孩,但却生了个女孩,就会从小对女孩的着装或者行为做出一些像男孩那样的要求,这样孩子的性角色认同也会出现混乱。
同性恋情侣与异性恋情侣一样,需要在三个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亲密的程度、独立的程度、权利平衡。对于同性恋夫妻会发生冲突的问题,与异性恋夫妻的没有什么差别。
提到“情侣”,我们也很容易的可以联想到婚姻、家庭。在中国,同性恋的关系在新一代人中已经慢慢被接受,但提到同性恋所组成的家庭,大众的态度都是不能接受的。首先,我国的法律是不承认同性的婚姻。而且一般的观点都认为,同性恋者更不适合做为父母。
主要原因包括:
1.
同性恋父母是否会影响到孩子,导致他们表现出性别认同和性行为认同的障碍?他们是否会因为在这种环境成长也成为同性恋者?
2. 与在异性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会差一些呢?
3.
由于他们的家庭与大多数的家庭构成不一样,有可能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诬蔑和取笑,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是否会遇到困难呢?
早期的医学模式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同时人们会产生通过心理治疗能否改变性取向的疑问。特别是同性恋者的家人会希望能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使同性恋者变成异性恋者。但经过长期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同性恋排除在精神疾病范围外了。
对于同性恋的心理咨询一般有两个方面:
1.
来访者是同性恋者,并且没有改变性取向的意愿,但在社会中,由于性取向是指向同性,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感到困扰和没有办法独立解决。心理咨询可以分析其生活中遇到的困扰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更好的面对外界压力,生活的更好。
2.
来访者主要因为心理创伤成为同性恋者,如上述的4种心理原因形成的同性恋者,有改变性取向的意愿,或者怀疑自己是否属于同性恋者的来访,因此而感到痛苦和困扰的,心理心理咨询可以为他们澄清他们的疑惑,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详细的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选择适合他们的生活。
主要影响心理治疗对于改变性取向的效果的因素是求助者的动机。由于动机不强,或者完全没有求助欲望,求助者在咨询中会产生一定的阻抗意识或者阻抗的行为。这是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如果咨询师所定的目标只是为了改变其性取向,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被严重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