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机制币身世之谜(张春岭)

分类: 古代钱币 |
争名次、排座位是社会上的常见现象,从小学生的期末成绩到体育比赛的冠亚军之争,从梁山英雄排座次到明星的出场顺序,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钱币收藏领域,收藏家同样热衷于这样的活动,比如在古钱收藏中,有古钱50名珍,在铜元收藏中,有十大珍十小珍,而在中国近代机制币收藏中,也有一个十大精选的名单。2009年12月,由著名的钱币拍卖公司、收藏鉴定评估公司,以及来自新加坡、香港、台湾及全国各地的钱币权威专家、资深收藏家、知名贸易商,与全国各地的钱币爱好者共同投票评选,中国近代机制币十大精选终于新鲜出炉,成为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荣幸入选的机制币,每一个的身价都在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它们偶尔现身在拍卖场上,便成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有的甚至数十年间被深藏密锁,别说一睹真品的芳容,就是连照片或拓片也难得一见。研究人员在如山的资料中搜罗剔诀,可能找出部分机制币的蛛迹麻丝,但也有个别钱币,任你上穷碧落下黄泉,仍然难见其庐山真面目。
同样是一枚硬币,为什么身价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十大精选机制币有什么样不凡的身世,使它们成为收藏家眼中的宠儿?带着种种疑问,我们逐一走近十大精选,探询它们的身世之谜。
1. 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银质样币
荣幸入选的机制币,每一个的身价都在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它们偶尔现身在拍卖场上,便成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有的甚至数十年间被深藏密锁,别说一睹真品的芳容,就是连照片或拓片也难得一见。研究人员在如山的资料中搜罗剔诀,可能找出部分机制币的蛛迹麻丝,但也有个别钱币,任你上穷碧落下黄泉,仍然难见其庐山真面目。
同样是一枚硬币,为什么身价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十大精选机制币有什么样不凡的身世,使它们成为收藏家眼中的宠儿?带着种种疑问,我们逐一走近十大精选,探询它们的身世之谜。
1.
1991年6月,美国加州长滩,著名东方货币收藏家顾德曼藏品拍卖会正在进行,一枚标示为“仅见”的“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
据称,奉天一两直径43mm,重37.1克,而台湾收藏家收藏的这枚银币,重量26.7克,直径39mm,重量和尺寸都不符合库平一两的规定,图象和文字也有出入。也许是它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破解的身世,也许是人们对真品的强烈期望,这枚钱币坐上了十大精选的头把交椅。
2.
中国流通的机制银币,是从1890年广东省造七钱二分开始的。在此之前,白银只是一种称量货币,后来虽然有了马蹄银等标重的银块,但因为各地铸造成色不一,使用仍然很不方便。清代末期,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沿海地区,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外国银币充斥市场,扰乱经济,遂奏请朝廷自铸银币,以谋抵制。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由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币,从此,中国机制银币才由广东开始流通到全中国,全国部分省份也相继跟进,设厂铸造。于是新式银元很快成为全国普遍采用的主流货币。
新式银币因为“市面行用,商民称便”,各省群起效尤,竞相设厂鼓铸,迅速在全国展开。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广东、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龙江、福建、云南、台湾等十余个省区设厂铸币。随之也出现了各省各自为政、钱法混乱、银币成色重量不一,各省之间互相抵制进而流通不畅等问题。为铸币的丰厚利润所动,清廷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保留广东、湖北两地造币厂外,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同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筹办“京局”(即中央造币厂)。
京局制造的银币共分五种面值,分别为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也有人认为,北京银元局被焚之际,
正是京局制造银币存世的稀少和它们身世的诡秘,才使它位列排行榜的第二。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6月21日,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请试铸银元。获得清廷批准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湖南省向喜敦造币厂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委托代制了湖南省光绪元宝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两种试样币,不久湖南省造币厂奉旨停产,以后所需银元都是向湖北省银元局订购。喜敦厂留存了约十枚样币,其中三枚存放在该厂的博物馆中。二十世纪70年代另外几枚从该厂流散到海外泉家手中,台湾鸿禧美术馆收藏一枚。该币有两个版别,区别在蟠龙尾部下方,一种有三朵云,另一种只有一朵云,蟠龙的面部也有区别。目前,国内拍卖市场的拍品和各种银币图录都是有三朵云的,重量26.8克,直径40MM,这个版别是国内制作的,存世量比较大。湖南省委托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代制试样币应为只有一朵云的,存世量极罕。
4.
1904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重一两背寿字银质样币,排名十佳机制币的第四。关于这枚钱币的铸造原因,有人说是为庆贺慈禧60大寿,有人说是庆贺慈禧70大寿,也有人说是为庆贺光绪皇帝生日而试铸,只是因为宫廷政变,光绪帝被慈禧投入监狱,此币才未能流通。清朝人士王伍生曾记录说,康义总督下令为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制造钱币三万枚,计划将钱币作为赠礼运送至北京,但结果并未运送,三万枚钱币几乎全部被融化,仅留下十余枚作为样品封存。这种银币,耿爱德收藏两枚,一枚阳版被杰斯.彼得斯买走,至今流落在美国。另一枚阴版被顾德曼买走,于1991年送拍卖会卖出,被台湾某藏家收藏。
5.
中国钱币以干支纪年不足为奇,但注明季节则是绝无仅有。这枚
这枚银币是目前海内外公认的孤品。据了解,它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即密藏于云南籍藏家之手,五十馀年间,仅以少量拓片赠送同好,供作研究之用,马定祥氏亦曾获赠一纸,并在其上钤“定祥审定”、“稀世之珍”两枚印记。唯一一枚被公认的真品首次出现是在2002年4月的拍卖会上,以人民币108.9万元的成交价格一举成为首枚价格超过百万元的中国钱币。2007年4月它再次出现在拍卖会上,以人民币319.2万元的高价成交,仅仅过了七年时间,价格就翻了三倍,成为钱币收藏界的一大传奇。
6.
1896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又称“四川楷书”,采用广东光绪元宝为范本,传言此币在国外制作。正反面均带湖北式样的花星,用楷书篆刻七钱二分字样,造型精美,存世量极少。
钱币学家研究说,光绪年间铸有
缶宝传世者原先仅见七钱二分、三钱六分币及一钱四分四厘三种,
说到七三反版,不少人都会大谈特谈格雷欣法则,那就是有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这一理论是说,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收藏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其实,七三反版还没有严重到被驱逐的地步。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上奏朝廷后在广州东大门外的黄华塘选址建立“广东钱局”。造币厂动工之前,张之洞委托清廷驻英国使臣刘瑞芬在伦敦代为订购铸币机。设备总价五万两千五百英镑,约合银二十四万七千八百两,并委托伯明翰造币厂代为刻模。这枚钱币,币文出自当朝金石书法名家吴大澄之手,银币正面书光绪元宝,外以英文环绕,背面铸龙纹,外以中文环绕。这种英文、中文的配置方式与往后各省所铸的银元正好相反,故而俗称“七三反版”。张之洞在向朝廷的奏折中说,英商汇丰银行向他推销伦敦及旧金山生产的银条,因为它们比中国所生产的银条成色较高,张之洞本来打算使用中国银条,生产重七钱三分的银元,但英商建议,应该铸造七钱二分的银元,因为当时外国的银元都重七钱二分,这样便于交易。张之洞听从了英商建议,改铸七钱二分银元,但清廷因为银元设计的版式问题,没有批准。
现存七三反版、七二反版中,有一些是英国造币厂的生产的样币,七三反版样币光边的存世量约六枚、齿边约十数枚。有一些是机器运回广州后的试铸币,究竟试铸多少,已经不得而知,只是由于它们偶尔进入流通,品相参差不齐。
8. 1911年(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银质样币,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
清光绪末年,清政府为整治各地分散铸币而引起的币制混乱,便致力于币制的整顿与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制订《整顿圜法酌定章程》,裁并各省造币厂,设立天津造币总厂,统一铸币,收铸币权归中央。宣统二年(1910)四月,继而颁布《币制则例》,除明定铸币权统一归中央外,还详细制定了铸币的样式、单位、分量和成色。次年,天津造币总厂根据《则例》规定,正式铸造定为国币的整系列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
当时清政府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天津造币总厂设计铸造,其中面值分别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等。其中一元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大尾龙、反龙等多种式样,进入流通领域的大清银币只有曲须龙一种。长须龙因背面龙首之须特长而得名,属于试样性质,因图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经审选“长须龙”版式作为恭呈御览之样币,这类呈样币大多采用金、银质材料,表示对朝廷的尊重并区别于日后的流通币。龙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图腾,又是封建王朝的象征,中国文字中“长”要比“短”好,长寿、长久,都是讨人喜爱的词语,故长须龙能在各种版式中脱颖而出,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所以长须龙被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御览样币。但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存世量十分稀少,当时仅供朝廷审批或造币厂存档之用,为清代币的名誉之品。
9. 1906年(丙午)和 1907年(丁未)大清金币库平一两样币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样币一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户部天津造币厂试铸。齿边,以纯金制作,币面仅书汉文,无满文英文。因当时清政府贮存黄金量不足及金本位未立而没有发行,只试制极少数量。亦有以白色合金制样,留存至今极为珍贵。拍卖市场每有出现都有众多藏家热捧。此枚金样币珍罕之处在于其美丽深厚的光泽,底版完美无瑕,为目前所见大清金币之最佳品相之一。
关于这两种大清金币,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当年袁世凯当政时,是专门供奉给慈禧太后作为岁末赏赐用的,当时两种金币由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各铸造了一千枚。袁世凯虽有千虑,也有一失。他指使铸造的“大清金币”上面只有汉文,没有满文也没没有人们常见的英文,慈禧看后当然不高兴,就把“大清金币”否定了。 事隔不久,袁世凯也被摄政王宣布“回家养病”到河南老家“钓鱼”去了。如此一来, “大清金币”一时没了身价,是一种被“枪毙”了的货币,大家只好权当一两黄金来使用,当时北京有一家银楼叫宝源金店,在东四牌楼北大街,倒也愿意收购,为的是这种金币的用料比较讲究,纯度好,收购来后就当成金块投入化金炉,化了后再打 造首饰。这样一来,也加速了大清金币的毁失。
10.1904-05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铜币,试铸币
四川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机器局附设成都银元局内开铸铜元。次年,又兴建铜币厂,专铸铜元。四川省铸造的铜元,按币面上缘所铸的纪地文字,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两大体系。四川当三十铜元属于后者。
四川当三十铜元,是未被获准发行的试铸币。未被获准铸发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当三十的币值不符户部关于铜元铸造的规定。中国的铜元,在初创阶段,各省各自为政,成色、图案参差繁杂,币制十分紊乱。清政府曾不断对币制进行整顿,力图划一。四川当三十铜 元铸于光绪三十年间,已处于“光绪元宝”铜元后期阶段。根据户部的要求,当时各省铸造铜元,须援引广东成法,成色、图案及面值以广 东省铜元为标准。广东省铜元的币值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显然,四川当三十铜元的铸造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因此,清代铸造的铜元,面值当三十者,唯有四川一家。
四川当三十铜元“立龙”版 和“飞龙”版各有红铜和黄铜两种,均极稀贵。上海博物馆藏有红铜“立龙”和“飞龙 ”版各一枚,前者为已故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捐献˙后者为罗伯昭先生捐献。
清光绪末年,清政府为整治各地分散铸币而引起的币制混乱,便致力于币制的整顿与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制订《整顿圜法酌定章程》,裁并各省造币厂,设立天津造币总厂,统一铸币,收铸币权归中央。宣统二年(1910)四月,继而颁布《币制则例》,除明定铸币权统一归中央外,还详细制定了铸币的样式、单位、分量和成色。次年,天津造币总厂根据《则例》规定,正式铸造定为国币的整系列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
当时清政府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天津造币总厂设计铸造,其中面值分别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等。其中一元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大尾龙、反龙等多种式样,进入流通领域的大清银币只有曲须龙一种。长须龙因背面龙首之须特长而得名,属于试样性质,因图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经审选“长须龙”版式作为恭呈御览之样币,这类呈样币大多采用金、银质材料,表示对朝廷的尊重并区别于日后的流通币。龙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图腾,又是封建王朝的象征,中国文字中“长”要比“短”好,长寿、长久,都是讨人喜爱的词语,故长须龙能在各种版式中脱颖而出,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所以长须龙被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御览样币。但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存世量十分稀少,当时仅供朝廷审批或造币厂存档之用,为清代币的名誉之品。
9.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样币一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户部天津造币厂试铸。齿边,以纯金制作,币面仅书汉文,无满文英文。因当时清政府贮存黄金量不足及金本位未立而没有发行,只试制极少数量。亦有以白色合金制样,留存至今极为珍贵。拍卖市场每有出现都有众多藏家热捧。此枚金样币珍罕之处在于其美丽深厚的光泽,底版完美无瑕,为目前所见大清金币之最佳品相之一。
关于这两种大清金币,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当年袁世凯当政时,是专门供奉给慈禧太后作为岁末赏赐用的,当时两种金币由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各铸造了一千枚。袁世凯虽有千虑,也有一失。他指使铸造的“大清金币”上面只有汉文,没有满文也没没有人们常见的英文,慈禧看后当然不高兴,就把“大清金币”否定了。
10.1904-05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铜币,试铸币
四川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机器局附设成都银元局内开铸铜元。次年,又兴建铜币厂,专铸铜元。四川省铸造的铜元,按币面上缘所铸的纪地文字,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两大体系。四川当三十铜元属于后者。
四川当三十铜元,是未被获准发行的试铸币。未被获准铸发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当三十的币值不符户部关于铜元铸造的规定。中国的铜元,在初创阶段,各省各自为政,成色、图案参差繁杂,币制十分紊乱。清政府曾不断对币制进行整顿,力图划一。四川当三十铜
|
后一篇:80版2角--小面值有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