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纥(鹘)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是古代丁零人的后裔,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
回纥(鹘)最早使用的文字是突厥文和粟特文,回鹘文是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吸收了突厥文的某些语文元素,这已被学术界所接受。但回鹘文究竟是何时形成并被广泛使用的?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一种观点认为:应在763年摩尼教输入回纥汗国不久,即漠北回纥汗国的后期。其证据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发现的书中,有8行回鹘文文字的碑铭——乌兰木碑。但该木碑的确切年代无法确定,仅初步认定为840年回纥汗国迁徙之前的遗物。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高昌回鹘汗国建立后才创立了回鹘文,而回鹘文作为通行文字被广泛使用,是840年西迁以后的事。其证据是新疆及河西走廊相继发现了丰富的回鹘后期石碑文、写本、佛经和木杵等。
从上述两种观点分析:回鹘文创建的准确时间仍难确定,但后者认为回鹘文的广泛使用在回鹘西迁之后已属无疑。回鹘文钱币是在回鹘文产生之后铸造的,但回鹘文钱币是在回鹘文产生之初铸造的,还是回鹘文被广泛使用之后才铸造的,其铸造的具体时段、又是哪个可汗在位铸造的呢?
目前已被公认的观点是高昌回鹘即西州回鹘可汗所铸,这已经被回鹘文钱币的出土资料(多出土于高昌回鹘汗国的统制区域:吐鲁番、昌吉和吉木萨尔北庭古城等地)所证实,所以回鹘文钱币也被称为西州回鹘钱币。至于“回鹘钱币由哪一位可汗在位时所铸?”目前仍存争议。有人说是唐代回纥早期漠北“牟羽可汗”(747-759)所铸;有学者认为是唐代回纥(鹘)中早期漠北“怀信可汗”(795-805)所铸;还有学者认为:是高昌回鹘王国建立之后,在公元947年之前,由一高昌回鹘可汗所铸;又有学者认为钱币的铸造者为高昌回鹘(西州回鹘)王国的创立者“仆固俊”(或其继任者),其铸造的年代大约在公元866-876年前后。
上述四种观点虽各有道理,但都缺乏确凿的铁证。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及回鹘钱币出土情况后认为:公元866-876年前后,由仆固俊(或其继任者)铸造的可能性较大。
回鹘文钱币目前发现有两种,一种为双面回鹘文钱币,其面文被译为:“厥、毗伽圣天回鹘可汗”或“有名望的、圣智的仆固回鹘天可汗”或“圣明的回鹘卜古可汗”。背文被译为:“奉王命准予流通”或“奉神赐王命颁行”,这种双面回鹘文钱币稀见。另一种为单面回鹘文钱币,回鹘文铸于钱币正面,背面无文字,面文译为:“奉亦都护之命准予流通”或“圣命准予通行”。单面回鹘文钱币也不多见,具体数目不详,有学者认为国内在三十枚开外。笔者早年曾在新疆见过两枚,1997年又在兰州一泉友处见到一枚。而且,根据笔者所见,单面回鹘文钱币有不同版别,笔者就收藏有两种版别的单面回鹘文钱币。至此,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来了:双面回鹘钱币与单面回鹘钱币是同一个可汗所铸,还是不同可汗所铸呢?西州回鹘铸造过钱币,那甘州回鹘、葱岭回鹘也铸造过钱币吗?这还得史学家及考古学家将来给我们做答。
现介绍笔者收藏的两枚单面回鹘钱币:
图1:钱径20.5毫米,穿径5.2毫米,重2.3克。青铜质,生坑品,绿锈生根,品相佳。流通痕迹不明显。钱面内、外廓皆俱;钱背内、外廓因锈的原因难以分辨。
图2:钱径20.5毫米,穿径5毫米,重2.4克。青铜质,生坑品,绿锈生根,品相佳。流通痕迹不明显。钱面内、外廓皆俱,外廓较图1稍窄;钱背内、外廓较浅且阔,内廓特阔,外廓宽窄不一。
图1与图2相互比较,钱面上、下、右、左回鹘文书写明显有异,但观其形制、风格等仍为同期所铸,属同一版式的不同版别。现将图1、图2面文特征分述对比如下:
穿上回鹘文:汉语意译为“奉”;图1较端正,笔画粗大而阔;图2右昂,字细而小。
穿左回鹘文:汉语意译为“亦都护”;图1整体较端正,中间有一个“圈”,右边“竖尾”长,靠近穿由上向下“尾”特长且外撇;图2整体偏斜,中间有两个相连的“圈”,右边“尾”短。
穿下回鹘文:汉语意译为“赦令”;图1扁而长,上“横折”较细稍长; 图2阔而短,上“横折”稍粗而短。
穿右回鹘文:汉语意译为“流通”;图1整体较端正,中间有完整的“圈”,“尾钩”短。
图2整体欠端正,中间“圈”缺口,“尾钩”长。
该二品为笔者在两年前从新疆一泉友处同时购得,据云同坑出土于吉木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