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民工”碍着谁了?

(2007-02-27 09:47:09)
 
 
 

   全国人大代表吕雷近日建议取消“农民工”这个称谓,把他们统一称为工人。吕还表示,自己准备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提交这个建议。(2月26日《信息时报》)
  吕先生虽然向新闻媒体透露了这个风声,来为自己的议案造势,但在报道中我却没有看到为什么要取消“农民工”的任何说明。“农民工”是这个转型社会中的客观存在,是对进城打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贴切称谓。就象“农民”和“工人”一样,“农民工”本身只是个中性的名词,是个恰如其分的称呼。从这个称谓本身,我没有看到任何的歧视,也看不出任何的不道德。如果说有人要把“农民工”视为一个贬称,那只是因为在他的眼里,“农民”与“工人”同样是贬称。该校正的,也许并不是“农民工”这个称谓,而是那些总对“农民工”看不顺眼的建议者的心理。
  当然,吕先生的建议并无甚新意可言。这些年,一厢情愿想要给“农民工”更名的还大有人在,比如有人要将“农民工”改为“新市民”,比如还有人要将“农民工”改为“务工人员”。相对于一个颇为贴切又约定俗成的称谓而言,这些改名的建言也只是一时占据了新闻媒体的某些版面,并偶尔成为街头巷陌的寻常人家在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农民工”今天还是这么叫着,这个群体于权益保障上沦为弱势的尴尬即便没有更趋严重,也依然如昨。
  也许倡议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先生们正是为了让这个群体在生活中不再受歧视,并且不再因救济管道的匮乏而默默忍受权益的被侵害。但问题正在于,一个称谓的改变,能够使这个群体凭空获得平等的权利,公正的待遇和便捷的救济吗?披上类似“工人”抑或“新市民”这样的马甲就能让“农民工”在城市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了吗?
  当然不是!就象患者相对医院是个绝对的弱势群体,但我们恐怕不会想到要将“患者”易名为“上帝”来改变其弱势的地位。农民工也是一样,他们所缺少的并非是一个漂亮或响亮的称谓,而是一套科学且完善的能够实现并保障他们正当权益的法律、制度、政策以及对这些法令的切实执行。
  有必要提醒那些热衷于改名的全国人大代表或地方人大代表们,你们是国家权力机关中的民意代言人,人大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主要方式是通过参与立法,而不是发出一条条道德倡议。在人大会上倡议改名,谁来为“农民工”正名呢?各级人大?还是人大常委会?似乎没这个必要,因为“农民工”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我们很难想象权力机关能够接受这样的议案——是为“农民工”的身份问题专门制订一个法律?还是通过一个决议?或者专门下发一个通知?权力机关若真有这样的兴致,何妨在制度建设上多下些功夫,比如在推动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上加快点步伐,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上多一点投入,在农民工寻求司法救济的管道上多一些便捷,如此,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就是善莫大焉!
  每年的“两会”,被不予受理或被废弃的议案都能用一箩筐来形容。至于地方人大类似议案就更多了,如果一些人大代表提出议案的水平,仍然停留在为“农民工”更名上,还是赶紧让贤吧,或者,学学那些习惯了做稻草人的明星代表们,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不给会议添一点麻烦,也不带走会议的一丝云彩。
 
今日《东方早报》评论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