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和实现只有行动的距离——2017宁夏行

标签:
旅游贺兰祭贺兰山岩画韩美林艺术馆 |
分类: 旅行日记 |
从西夏王陵出来找到包车师傅后,就马不停蹄前往贺兰山岩画。途中司机带我们去午餐,正强精品拉面私房菜,小份的6元的牛肉拉面份量足,同伴要的大份完全够两个人吃的份量,浪费了。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路口往贺兰山岩画相反方向大约五公里是拜寺口双塔,可以远观。就远远的看了一眼拜寺口双塔。往贺兰山方向约半个小时车程,就到了贺兰山岩画遗址。
贺兰山岩画驴妈妈在那边做活动,扫码购票只要38元一票全含,包括景区电瓶车。从岩画博物馆出来是电瓶车场,我们去的时候岩画博物馆正在整修,不对外开放,进了景区大门直接上了电瓶车。游客可以坐车直接去到贺兰口看岩画。也可以半路下车,去往贺兰山古村,观看贺兰古村祭祀仪式表演,强烈建议要看祭祀表演。

贺兰山暗藏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古祭坛,古祭坛的底部始建年代和历史不详,学者推测应与沟谷内岩画群同期,古祭坛的上半部分有明显的西夏建筑特征,应为西夏人所建。为什么这个古祭坛和汉民族的祭坛不一样,和五千年前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有几分相似,这成了一个难解之谜。数千年来,祭坛一直是远古先民和后期原住居民祭祀天地,崇拜神灵,供奉祖先,祈祷福佑的圣坛。
《贺兰祭》是一部由贺兰山岩画景区全新推出的,以贺兰山独有的祭祀文化和原始的古老礼仪为创作源泉的大型实景古代祭祀表演。表演的古祭坛位于祭祀文化区核心,正对贺兰山圣峰“敖包疙瘩”,原住民俗称“石墩”,高约八米,上下三层,一层方形台边长36米,二层方形台边长25米,三层圆形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
以贺兰山山体为背景,贺兰山祭祀区为舞台,山神庙、祭坛、图腾柱为舞美元素。一座座古朴的茅草屋散布在祭祀表演场的周围,飘扬的符号旗帜、古老的图腾柱、羊头骨等各种原始装饰,构成了一幅远古画面,瞬间带你穿越回到远古时代。
《贺兰祭》深入挖掘贺兰山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并通过动态演绎进行实景再现,着重还原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狩猎场景、祈福祭祀场景。将贺兰山最原始的祭祀礼仪浓缩成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演出分为“狩猎”、“生命”、“祭祀”三幕场景,以人与自然融合、与自然抗争、对未来的向往为主线。艺术再现了史前远古先民依赖自然的同时又对自然深深敬畏的情感,以及不屈不饶、坚强勇敢敢于与困难斗争的精神。
主要情节是:贺兰山下生活着的远古先民有的在钻木取火、有的在制造工具、有的在游戏、有的在狩猎、有的在采集植物果实,相互沟通交流、娴熟配合、其乐融融一片祥和。
这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地动山摇,先民们来不及躲避,在自然灾害面前惊慌失措。天灾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善良团结的人们并没有逃离家园,人们下跪,对着上天呐喊祈祷。此时,一位妇人即将临盆出场,人们紧紧围绕在产妇周围,保护新生命的降临,祈求上天护佑新生,庇佑整个部族。人们感恩神明的护佑,祈望生生世世的生息繁衍。
贺兰口不仅是古代岩画的富集之地,同时也是原始先民的祭祀中心,贺兰山东麓民俗文化积淀丰厚的古村落所在地。这里除了保有独特的祭祀盛典外,还发现有原始人类居住的山洞及房屋遗址、帐址、祭坛、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圈石墓以及反映生殖崇拜的石砌构筑物。
《贺兰祭》表演时间表
第一场演出时间:10:00——10:30
第二场演出时间:11:30——12:00
第三场演出时间:14:00——14:30
第四场演出时间:15:30——16:00
看完《贺兰祭》表演,顺着表演场地后面的路标可以步行到贺兰山岩画景区。贺兰山岩画作为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景区,自然又是有可以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只不过我们来得时候岩画馆正在进行重新装修不对外开放,好在我在宁夏博物馆和西夏博物馆已经看过大部分岩画介绍,还不致于抓瞎。景区门口有讲解员,按人数收费,费用不低,讲解费最低的应该是20。
岁月无语,惟石能言——宁夏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贺兰山岩画是远古先民在岩石上遗留下来的伟大艺术瑰宝,在这里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宁夏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位于贺兰山山口,门口“贺”字上面的图案,就是贺兰山岩画的代表太阳神。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口,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就是这里,这里也是当年宁夏通往内蒙的两条路之一,重要的军事要塞。这里山势峥嵘险峻、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岩羊蹦跳自如。
古代的先民把当时生产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对虎、豹、鹿、羊、牛、马等多种动物的记录方式,是用最原始的方式——把动物形象刻到石头上。这些现在看来像幼儿涂鸦的图案和抽象符号,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是现代人们解读远古人类文化的
“教科书”。欣赏贺兰山的岩画,仿佛在翻阅一部象形史书,又像是在与远古先民对话。站在一幅幅岩画前,仿佛看到远古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
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口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这里的岩画都是裸露在外的,风吹日晒以及山洪暴发都会对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且看且珍惜吧。2016年7月宁夏西北部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异常凶猛的降雨,贺兰山局地出现特大暴雨,这给贺兰山岩画景区的岩画遗址区带来了“灭顶之灾”。分布在岩画遗址区道路两侧的1500多块单体岩画,部分已被洪水冲走,现在能看到的岩画已经不及原来的一半。原来供游客近距离观看岩画的石阶路很多已被损毁,贺兰山岩画的代表“太阳神”在毁坏的石阶上方,已经难于靠近观赏,只能抬头仰视,靠着相机的长焦才能拍到有清晰的重环双眼的照片。
西夏文题刻与岩画群像,此处石壁高大完整,坐北朝南,是先民们制作岩画的良好场所,石壁之上岩画密布,以人面像居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西夏文题刻,右边的人面像旁竖行五字,汉译为“能昌盛正法”,最上方几个同类文字和右边文字分别译作“佛”与“五”,下面还有牛及斧具等岩画。
人面群像凿刻着二十多幅人面像,造型不同,神态各异。这里的人面像不仅面部变化多样,而且发式也很特殊,有的打着髻,有的光着头,还有的似插着羽毛和牛羊角,总之比戏台上的那些脸谱有意思得多。下面有出自同一时期的人马图和交媾图,山崖上的画一个一个就像精灵一样,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有悲欢离合,也有七情六欲。
古猿观天倒是有几份神似 ,面朝东边的山脊处望去,有一山石,形状酷似一古猿探头望天。
贺兰口岩画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雕刻于光滑石壁上的贺兰山岩画,记述了五千年游牧民族生活的变迁。
有人认为在博物馆看了岩画就不用再去贺兰山看岩画了,而我觉得站在贺兰山下感受到的自然风光和岩画与博物馆里是不一样的,博物馆里是文物、是历史,这里是生命、是鲜活。走进贺兰山岩画区,这些来自上古无文字时代的图画,在眼前打开一扇未知世界的窗,犹如一部诗书画卷,令人荡气回肠。
买了一套明信片39元。贺兰山岩画邮局有限量版的贺兰山岩画明信片销售,门口的邮筒可以寄明信片,可惜我回家半个月还没收到明信片。
从贺兰口岩画区出来,坐上电瓶车到达最后一个参观点,韩美林艺术馆。
跟贺兰山融为一体的韩美林艺术馆,从建筑空间到材质的选用,都做到因地制宜。艺术馆位于岩画遗址景区的出口处,作为贺兰山景区的最后一处“景点”,还是很值得游客们驻足一下。
对于韩美林,也许你并不熟悉,但我保证,你一定看过并且熟悉他的作品,他就是北京奥运会的“福娃”之父。当你走进美术馆会了解,原来“福娃”只是韩美林作品的冰山一角。
世人皆道韩美林先生艺术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殊不知,韩美林先生对艺术的本源有着持久、深入的执著探寻。粗犷古朴的岩画是人类童年的画作,是描绘在岩石上的史书。韩美林初上贺兰山即被这数量丰富,风格多样的岩画所震撼,此后他如魔怔般连续七上贺兰山,于是他读懂了原始人类留下的史书。贺兰山岩画为韩美林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韩美林先生醉心于岩画题材的艺术创作,很多作品的灵感也是藉由这些古老的图形。正如他所言:“21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贺兰山,面对那么多古岩画,突然感觉,我走了半辈子,直到50多岁才找到艺术的家。”
历史烟尘中的贺兰山岩画,被韩美林轻轻拂去了风沙,重回世人的视线,获得了空前的关注。贺兰山古岩画生命力犹存,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仍然拥有持久的文化影响力。贺兰山岩画不再只是石化的文物,它依然鲜活地昭示古老文明根脉的所在。
美术馆集中展示了韩美林先生以岩画为题材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染织等各个门类的艺术精品。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欣赏远古人类文明与现代智慧碰撞迸发出的艺术火花,感受五千年前的历史、艺术、自然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与对话。
层峦叠嶂的贺兰山脉,上溯石器时代,古人以古拙苍劲的笔触,在山口东麓沟谷两侧岩石间留下人、动物、狩猎、祭祀和神明的图像。穿越五千年,它与当代艺术家韩美林先生之间有着一条奇妙的连线。
远古的夕阳渐渐西斜,新生的朝阳冉冉升起,雄浑的贺兰山托起一座多彩的艺术馆。这里是景区参观游览的终点,更是回味传统与当代艺术互动交流的起点。在这里,自然、艺术、人合而为一,远古与当代一脉相承,等待你来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