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印度——阿姆利则

标签:
娱乐阿姆利则印巴边境 |
分类: 旅行日记 |
第三十三天1.2:昨天被我们一路狂奔赶上的火车并不满员,这趟火车我们买的是2A车票,是此行最高级的却一点都不享受,半途竟然被冻醒,到达阿姆利则倒是很准点。天还没亮车站广场照例有很多的士和突突车在招揽生意,到金庙的士150Rs、突突车100Rs,都是拼车。四处打量刚好一辆黄色巴士开进广场,很多人在排队上车,这就是我们要的免费巴士,速度赶过去排在队尾,我们是最后上车的司机让前排的乘客挤挤给我们腾出座位大约20分钟就到金庙了。下车后司机示意我们进入一个小门告诉我们这是可以休息的地方,推门进去果然就是提供外国人免费住宿的宿舍,房间都住满了有人给我们腾出两个柜子存放东西,洗脸刷牙后就出门了。
金庙(Golden Temple Indiaa)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当年锡克教第4代祖师罗姆·达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为“花蜜池塘”,阿姆利则由此得名。而金庙则由锡克教第5代祖师阿尔琼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因该庙门及大小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一直以来被锡克人尊称为“上帝之殿”。这座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建筑,风格典雅,造型优美,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又有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
里面的大理石墙壁和台阶经过长年累月的擦拭光洁温润如玉,镶嵌工艺也很精美,个人觉得金庙不比泰姬陵逊色,只是名气不如泰姬陵大。
著名的“阿姆利则惨案”即发生于此。1919年4月13日,旁遮普的阿姆利则市二万多群众举行抗议集会,遭到英国驻军血腥屠杀,数百名群众丧生,另有千余人受伤。这一惨案,使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84年,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为镇压分裂主义分子下令炮轰锡克教胜地金庙,这也导致她不久后被锡克教保镖枪杀,这一事件最终引发了当年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激烈冲突,共有约3000余名锡克教徒在冲突中被杀。
如今的金庙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剑拔弩张,人们也逐渐淡忘了在金庙发生的历次不幸事件。来自世界各地的锡克教徒汇聚于此祈求平安。平静湖水上的金庙也成为了阿姆利则的象征,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锡克教男人都用长布包头,勇敢善战,多取名为“辛格”,金庙并不是只有锡克教徒才能进入的圣地,这里的态度非常开放,它有东西南北方向的四个门,代表着锡克教的大门向来自任何方向的兄弟姐妹敞开,这里还备有厨房任何人都可以在金庙得到食物。进金庙虽然免费但进庙有规矩,进金庙要脱鞋袜,赤脚从门口的水池趟过,以表示对锡克教宗师的敬意。在这么冷的天气简直是要命,在门口犹豫了十几分钟还是脱了鞋袜,鞋袜有免费寄存的地方。光脚踩在湿漉漉的地板上双脚马上就冻麻了,看那些锡克教徒好像不怕冷还有人跳进水池洗澡的。无论男女老幼,不能光着头,要么戴帽,要么用头巾裹上,有免费头巾提供。
庙在一个水池中,只有一条桥可以过去,金庙二十四小时都开放,现在大概是进庙人数相对较少的时间,没有排太长时间的队就可以进入了。
要从金庙出来的时候才找到免费食堂,吃饭的场面真是壮观一栋大楼二层都是吃饭的地方,拿了餐盘跟着人流进房间,很大的房间大家按顺序席地而坐,有义工过来分发食物,虽然是简单的食物,但是一天这么多人进食,单是准备这些食物和清洗餐盘就是很大工作量,这个全素的食堂每天要准备8万朝圣者的口粮,高峰就餐时间通常是20分钟一餐,等上一批就餐的人离开里面清扫完毕,下一批人便又排队涌入食堂坐在地上,将餐盘放在地上等候就餐。
赶上节庆日人还会更多,所以后厨规模巨大,有世界各国的信徒在里面辛勤劳作,他们一天要洗八万个盘子,还要给无数的洋葱土豆削皮。我们没有看到厨房,看到了洗餐具的工作间餐具堆叠如山,清洗工作如同生产车间的流水线忙碌有序。
金庙为众多背包客所熟知,因为金庙提供背包客免费住宿的床位,还有24小时不断供应着免费食物的食堂。据说建造这个金庙的时候,锡克教徒认为人应该吃饱饭后才会想到精神信仰的东西,于是在里面建了这个食堂,每天24小时不断供应食物。锡克教是很讲究干净的,整天都在不停的冲洗,也不怕冷。宿舍对面的厕所被冲洗得很干净,洗PP的水竟然还是温热的。
观看印巴边境降旗仪式是阿姆利则行程不可或缺的内容,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每天日落时分都会在瓦卡边境口岸举行闭关降旗仪式。这样颇具特色的降旗仪式逐渐成为具有表演性质的旅游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往观赏。
仪式开始前,身穿仪仗军服的印度仪仗兵整装待发。仪仗服亮丽威武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头饰如怒放的鸡冠花一般。降旗仪式在双方嘹亮的号声中开始,双方各有6名身高在1.80米以上的仪仗兵,共同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观众视野。两队的排头兵几乎在同一时间甩头,大吼一声,踏着高抬腿步伐,显得非常夸张,气势汹汹地向对方的国门“冲”过去,到了边界线旁,一个猛的大力跺脚,突然刹住。双方都鼓足了劲要把对方的气势压下去,从而将“对抗”表演一次次推向高潮,直到降旗仪式完成。
与印度看台上的观众相比,巴基斯坦看台上的观众虽然相对少一些,但他们毫不示弱,挥舞国旗高喊口号,“巴基斯坦万岁”响彻云霄。
看过极具娱乐精神的印巴边境的降旗仪式,才明白为什么之前有人戏称这是印巴两国唯一的合作项目——整个过程双方士兵动作协调一致、严格对等,看似对抗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两国“和谐合作”的典范,也许是当初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吧,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则具有高度的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