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4bc0e7cftce74bbc25e0c&690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也即是说,仅有压力源的存在,而当事者并未对此压力源产生压力反应,则无法构成压力。比如,我们把五十斤水视为一个压力源,这五十斤水如让一个强健的成年人来挑,此时他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压力反应,则五十斤水这个压力源,对他并未构成压力;而如果我们让一个孩子来挑这五十斤水,他可能因挑不动而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就叫压力反应;此时,五十斤水这个压力源,对这个孩子来说,就产生了压力。
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实际是一种心理历程,即人的心理冲突。
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Lewin)和后来的心理学家米勒(Miller,1944)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如下四类:
1.双趋冲突。即当两个目标都是自己想实现的,但一个目标的实现会使另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就会产生双趋式的冲突。比如在一个时间段里,又想看世界杯足球赛,又想进行高考复习,则此一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双趋冲突。对于双趋冲突,其应对策略应是“两利相权取其重”,孟子曰:“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是双趋冲突的一种解决办法。
2.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如在大学之中,有的同学既不想用功读书,又怕考试不及格,于是出现的“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对于双避冲突,其应对策略应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3.
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如大学生既想担任学生干部使自己得到实际锻炼,又怕占时太多,影响学习的这种两难选择。
4.
多重趋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如,开学之初,一个大学生想选修一些有吸引力的课程,但又害怕考试失败;想参加校足球队为学校争光,但又害怕耽误时间太多;想参加学校的公共协会学习公共关系学问,但又怕不能被接受而面子上不好看。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就是多重趋避冲突。
对于趋避冲突或多重趋避冲突,其应对策略应为冷静地考虑得失、权衡利弊,尤其是找出最坏的可能看自己是否能够接受,由此将多重趋避冲突逐一进行筛选和淘汰。
来华强
2012.11.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