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来华强
来华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85
  • 关注人气:1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青评传(十六)――永为苦难和斗争而歌唱

(2007-01-07 01:21:18)
标签:

读书札记

分类: 散文创作
艾青评传(十六)――永为苦难和斗争而歌唱
      1979年2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党组织作出了“关于艾青同志‘右派’问题的复查结论”。“结论”宣布当年艾青被定为“右派”纯属“错划”,纠正了所有不实之词。“结论”决定:“恢复艾青同志的党籍,恢复原级别待遇,安排适当工作。其家属、子女、亲友为此而受牵连者,应予消除影响。”艾青不无感慨:“‘搞错了’,三个字,一个字就是七年。”但艾青平静地接受了不公的命运,他说:“我是乐观的,也是达观的。一辈子不知道摔过多少跤。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土就完了。”“如今,时代的洪流把我卷带到一个新的充满阳光的港口,在汽笛的长鸣声中,我的生命开始了新的航  程。”
      艾青恢复了《诗刊》编委的职务,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并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艾青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但他感到幸福和充实,因为,现在终于可以自由地写作了。
      1979年5 月,艾青随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代表团,访问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奥地利、意大利三国。
      在西德,艾青访问了法兰克福、汉堡、特里尔、哥廷根、慕尼黑、波恩等城市,在访问西柏林时,艾青写下了《墙》――柏林墙。关于这首诗,当时代表团中的陈明仙同志,有一段生动的记载:“五月末的一个晚上,全团在慕尼黑与德中友协的朋友们见面,团长王炳南同志介绍情况,回答问题,气氛热烈而又亲切。这时,一位德国朋友站起来要求团内的诗人向他们亲自朗诵一首自己写的诗。在热烈的掌声中,艾青同志朗诵了他的新作《墙》:
 
一堵墙,象一把刀
把一个城市切成两片
 
诗人指出这墙
 
只是历史的陈迹
民族的创伤
即使再高、再厚、再长一千倍,
又怎能阻挡
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
又怎能阻挡
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
又怎能阻挡
流动的水和空气?
又怎能阻挡
千百万人的
比风更自由的思想?
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
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翻译同志临时不可能译成同样优美的诗的语言,只能把意思复述过去。就是这样,诗在听众中也引起强烈的反响。会议快结束时,一位中年妇女站起来,用充满激情的颤抖的声音发言,据说她用的也是诗一般的语言,大意是说,她本人也写诗,听了诗人艾青的朗诵,一直都不能平静;另一个国家的人,如果不是真诚的朋友,怎么能这样深刻地理解他们民族的苦闷?!她要求把诗的译文留下。她讲完后,会场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奥地利,艾青访问了林茨、萨尔斯堡、巴登,并且又一次来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艾青说:“奥地利维也纳是我在一九五四年到南美洲时曾经路过,而且住过几天的地方,那时我把她形容为患了风湿症的妇人;而现在,经过了二十六年之后,她变得象欢乐的少女,容光焕发了。”――
 
过多的外国旅游者
把维也纳的气温提高了
欢乐象啤酒泡沫
要从杯子里满出来了
《重访维也纳》
 
这个富庶、和平、好客以及遍布森林的国家,给了艾青美好的印象,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把他对奥地利人民与和平的祝福,通过连续写下的《蓝色的多瑙河》、《奥地利之一》、《奥地利之二》、《维也纳》、《重访维也纳》、《维也纳的鸽子》,献给了这个美丽的国家:
 
欧罗巴的心脏地带
是连绵千里的森林
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是密不透风的森林
是高速公路盘旋而上的丛林
是旅游者流连忘返的园林
是百鸟啼啭的果木林
是绿得醉人的密林
人们说:“欧罗巴的心是绿的”
奥地利是欧罗巴的心
                    《奥地利之一》
 
维也纳的鸽子正飞到
     施特劳斯雕像的提琴上
平静地合上了翅膀
维也纳的鸽子
是我们这时代的天平上的
     一颗小小的法码
维系着千百万人对于和平的愿望
                                  《维也纳的鸽子》
 
      在意大利,艾青访问了都灵、热那亚、米兰、威尼斯和罗马。半个世纪以前,当艾青还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就对这个近在咫尺的国家和到处都是雕塑、壁画的罗马充满了想往,现在艾青实现了访问这个国家的愿望,他以《罗马在沉思》、《罗马的夜晚》、《威尼斯小夜曲》、《祝酒》、《翡冷翠》等抒情短章表达了他的即时感受和兴奋之情;但当时艾青或许并没有意识到,此次意大利之行,对他的一生创作而言,另有重要的意义――艾青一生最后一首长篇力作《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在归国后不久的北京,在北京的盛夏,很快就诞生了。
      这是一首以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为底蕴,以苍劲的笔触,揭示、概括人类深重苦难的诗篇;也是一首以斧钺之笔,以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为背景,揭示人类深重的罪恶,象征性地表现人类几千年阶级斗争历史的诗篇;同时,这也是一首以激越的感情,以深邃的思力,热烈地呼唤正义和伟大的斗争,给予世人以深刻警示的诗篇。
      全诗开篇,诗人首先描绘了当年奴隶相互搏杀的惨烈场面和人类深重的罪恶:号声一响,死神上场,当角斗士的都是奴隶,挑选的一个个身强力壮,他们都是战败国的俘虏,早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今被押送到斗技场上,等于执行用不着宣布的死刑,面临着任人宰割的结局,象畜棚里的牲口一样――
 
相搏斗的彼此无冤无仇
却安排了同一的命运,
都要用无辜的手
去杀死无辜的人;
明知自己必然要死
却把希望寄托在刀尖上;
……
参加角斗的互相看不见
双方都乱挥着短剑寻找敌人
无论进攻和防御都是盲目的――
盲目的死亡、盲目的胜利。
 
而千万人却穿着节日盛装,按照权力和等级坐在不同位置上,狂热地观看一场残酷的悲剧,从别人的痛苦和惨死激起自己的欢畅――

最可恨的是那些
用别人的灾难进行投机
从血泊中捞取利润的人,
他们的财富和罪恶一同增长;
 
斗技场的奴隶越紧张
看台上的人群越兴奋;
厮杀的叫喊越响
越能爆发狂暴的笑声;

看台上是金银首饰在闪光
斗场上是刀叉匕首在闪光
两者之间相距并不远
却有一堵不能逾越的墙。
 
这就是古罗马的斗技场
它延续了多少个世纪
谁知道有多少奴隶
在这个圆池里丧生。
神呀,宙斯呀,丘比特呀,耶和华呀
一切所谓“万能的主”呀,都在哪里?
为什么对人间的不幸无动于衷?
风呀,雨呀,雷霆呀,
为什么对罪恶能宽容?
 
纵观人类的斗争历史,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艾青写道:奴隶的领袖,只有从奴隶中产生,共同的命运,产生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意志,汇成伟大的力量――
 
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义旗
斗争的才能因失败而增长
愤怒的队伍象地中海的巨浪
淹没了宫殿,掀翻了凯旋门
冲垮了斗技场,浩浩荡荡
觉醒了的人们誓用鲜血灌溉大地
建造起一个自由劳动的天堂!
 
如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已成了历史的遗物,象战后的废墟,沉浸在落日的余晖里,它不能不引起诗人的疑问和沉思:它究竟是光荣的纪念,还是耻辱的标志?它是夸耀古罗马的豪华,还是记录野蛮的统治?它是为了博得廉价的同情,还是谋求遥远的叹息?奴隶社会最残忍的一幕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雾里,但――
        
说起来多少有些荒唐――
在当今的世界上
依然有人保留了奴隶主的思想,
他们把全人类都看作奴役的对象
整个地球是一个最大的斗技场。
            一九七九年七月  北京
 
全诗就这样在睿智的思考中结束了,但它却带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发和不尽的思绪。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写给世人的警世之作: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贫穷、苦难、邪恶和霸权却依然存在,人类社会要真正达到文明普照的彼岸,还要经历不懈的斗争和漫长的历程!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和《光的赞歌》一样,是又一首里程碑式的作品;或者也可以说,《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和《光的赞歌》,是艾青复出后诗歌创作的双子星座。如果说《光的赞歌》是艾青一生追求光明的结晶,那么,《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则是艾青对于人类苦难生活和斗争历史的最终绝唱!我们可以认为:赞美光明,追求光明;揭示苦难,呼唤斗争;是艾青一生创作的两大主旋律,现在,历尽沧桑的艾青,终于为这两大主旋律,谱写出了最后的动人的高潮。这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境界,是读者和作者都终于可以无憾于心的境界;站在这种境界上,回首命运的安排,我们真是感慨万千!
 
                             来华强

                                      2007.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