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三九年秋,艾青从桂林来到湖南,在新宁县“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担任国文教员。这里位于西南山岳地带,有一种原始的山野之美,工作之余,艾青常常在江畔、林间和旷野上散步,写诗作画。
新宁半年,他写了《旷野》《冬天的池沼》《矮小的松木林》《青色的池沼》《水牛群》《小马》《灌木林》《山毛榉》《桥》《独木桥》《树》《秋》《水牛》《斜坡》《兵车》《解冻》《初夏》《没有弥撒》《街》《愿春天早点来》《太阳》《山城》《沙》《马雅柯夫斯基》等一批作品。后来经过编选,在重庆出版了诗集《旷野》。从这些诗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旷野》充分显示了艾青诗人兼画家的双重才能,这里的不少诗作,几乎都是一幅幅精湛的风景油画,湘南山林旷野的粗犷与无羁之美,被艾青表现的如此迷人,如《初夏》:
一切都如此协调――
碧蓝的天与软白的云层下
排列着一行行的松林
松林的空隙处
现露着反映着阳光的绵亘的远山。
如《秋》:
雾的季节来了――
无厌止的雨又徘徊在
收割后的田野上……
那里,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
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
缀成了广大,阴暗,多变化的平面;
而深秋的访问者――无厌止的雨
就徘徊在它的上面……
人们都开始蛰伏到
那些浓黑的屋檐里去了;
只有两匹鬃毛已淋湿的褐色的马,
慢慢地走向地平线
搜索着田野的最后的绿色……
1939年秋,湖南
但艾青并无意作散淡的田园诗人,这位时代的吹号者,此时虽“远离烽火,闻不到‘战斗的气息’”,久久地“沉于莽原的粗犷与无羁,不自禁而有所歌唱”,但“每一草一木亦寄以真诚,只希望这些歌唱里面,多少还有一点‘社会的’东西”。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在这样主要的以大自然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中,依然深深渗透着诗人对国事民情的关心;诗人以画家的眼光,对自然风物所做出的剪裁取舍,也依然以人民的生活为重心:
……
在那芦篙和荆棘所编的篱围里
几间小屋挤聚着――
它们都一样地
以墙边柴木的凌乱,
与竹竿上垂挂的褴褛,
叹息着
徒然而无终止的勤劳;
又以凝霜的树皮盖的屋背上
无力地混合在雾里的炊烟,
描画了
不可逃避的贫穷……
人们在那些小屋里
过的是怎样惨淡的日子啊……
生活的阴影覆盖着他们……
那里好象永远没有白日似的,
他们和家畜呼吸在一起,
――他们的床榻也象畜棚啊;
而那些破烂的被絮,
就象一堆泥土一样的
灰暗而又坚硬啊……
而寒冷与饥饿,
愚蠢与迷信啊,
就在那些小屋里
强硬地盘据着……
农人从雾里
挑起篾萝走来,
篾箩里只有几束葱和蒜;
他的毡帽已破烂不堪了,
他的脸象他的衣服一样污秽,
他的冻裂了皮肤的手
插在腰束里,
他的赤着的脚
踏着凝霜的道路,
他无声地
带着扁担所发出的微响,
慢慢地
在蒙着雾的前面消失……
旷野啊――
你将永远忧虑而容忍
不平而又缄默么?
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
1940年1月3日晨
《旷野》
这诗中的小屋、柴木、竹杆上垂挂的褴褛、雾里的炊烟、挑着扁担的农人,经诗人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多么典型的旧时代农村贫苦生活的画像。而居住在这样贫寒小屋中的质朴的农民兄弟,一旦被风暴所惊醒,他们的身上,却有着山毛榉一般的力量:
春日的雷雨,
粗暴地摇撼着山毛榉;
春日的雷雨,
摇撼着我的心啊!
山毛榉,昂然举起了头,
在山野上飘起褐色的发,
感染了大地的爱与忧郁,
把根须攀缠住岩石与泥土;
欢喜沉默的
阳光与雾的朋友,
偶尔借风的语言
向山野披示痛苦;
历尽了冰霜与淫雨,
山毛榉慨然等待着霹雳的打击,
和那残酷的斧斤所带来的
伐木丁丁的声音……
《山毛榉》 1940年春
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正义的力量是伟大的,由这力量所形成的时代洪流,将使我们民族的胜利,成为不可遏止的历史必然:
于是
被从各处汇集拢来的水潮所冲激,
江水泛滥了――
它卷带着
从山顶崩下来的雪堆
和溪流里冲来的冰块
互相拼击着、飘撞着
发出碎裂的声音流荡着;
那些波涛
喧嚷着,拥挤着
好象它们
满怀兴奋与喜悦
一边捶打着朽腐的堤岸,
一边倾泻过辽阔的乎野,
难于阻拦地前进着,
经过那枯褐的树林,
带着可怕的洪响,
汹涌到那
闪烁着阳光的远方去了……
《解冻》
《旷野》是艾青的第三本诗集,诗人是年青的,诗也是年青的;年青的《旷野》,散发着旷野之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