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年少生气

(2013-04-27 18:01:42)
标签:

处在

思维

状况

举动

向外

娱乐

分类: 心情梦呓

    “叛逆”这个词汇,是人处于少年阶段时不知不觉打上的烙印。在我十五六岁、渐渐对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的阶段时,脾气开始变得恶劣,对一些教导嗤之以鼻,对违背心意的事情极易气愤,觉得唯有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周围人都不理解我的想法和需要,也做出过顶撞长辈的举动。父母曾叹息说:像你这样的脾性,到社会后该怎么办?我却不以为然,把年少的锋芒肆意对准关心自己的人。如今回忆那段爱生气的年龄段,不禁为当年的莽撞无知感到荒唐。

    踏入大学让我第一次学会了“忍”。军训时被子叠不好,被教官扔到地上,听着严厉的批评,有再多怨言都要往肚中咽。当在炎炎烈日下滴落抖大汗珠一次次练习叠被子时,我终于开始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和同学身上找差距,学着正确看待和接受批评。犹记得在一次“恳谈会”上,同学们对我指出的各种不足令我如坐针毡,收起了少年时的张狂放肆,心头涌上的情绪不是生气而是羞愧。于是我渐渐领悟到,成长应是消除戾气的过程,从少年迈向青年,开始从臆想中的完美自我抽离出来,对许多事情不再生气,更多的去审视内心,重新认识自己,由此得到进步。

    然而生气有时仍免不了。读书时,风华正茂的我们最爱谈论国是,聚在一起针砭时弊,颇有挥斥方遒的良好感觉,极易被一个小话题煽动起来,猛烈抨击,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学问见识远远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许多观点是极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还以为自己的生气是理所应当,俨然立于正义代言的幻想之中。记得在一节对我国教育现状讨论的课上,同学们纷纷起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都义愤填膺批判当前教育制度的僵硬和对学生身心的“摧残”,咋一听都很有道理,富有煽动性。我没有发言,心中却存有疑惑: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制度,我们这些人哪还有机会此刻坐在课堂上,这不正说明它并非一无是处吗?恰巧当堂课有学校领导旁听,下课后进行点评,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活跃的思想,同时希望大家在看待问题上能够更加全面理性,这猛然点醒了我:很多时候我们生气是因为只看到了表象,内在的本质需要不断探究与思考,看得才会更加清晰。

    青年是慢慢向外在迈步的阶段,既要真正认识自己,也要全面认识世界。如今我也见许多年轻人情绪激动,对社会上一些现象不去调查事实真相、分析深层原因,而是大肆批判辱骂,言辞激烈,对反对的声音更是极力打压。这些爱生气的“愤青”,虽说是因爱之深而责之切,却未想到自己的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起到的效果是积极还是消极,生的很多都是无名“气”、无谓“气”。当我们认识到事物皆有两面性,世界并非是非白即黑,换一个角度也许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换一种心态也许能收获不同的启发时,许多事情,何必要生气?当然,做到完全不生气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要的是,当为某件事开始心生怨气时,是否完全明白状况,能否理性对待问题,能否全面考虑后果,以这般理性思维惯于分析,才是青年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人是这样,国亦如此。很多人热切期盼国家能在许多政治外交事务中多去“生气”,用强硬的态度和粗暴的手段去达到目的,这是处在“少年期”的国家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我们的国家正如充满活力的青年,审时度势,头脑清醒,不轻易“动怒”, 运用智慧作出决策,以大局观念在云诡波谲的国际环境中稳固挺立。“亮剑”前先“磨剑”与“藏剑”,“生气”前先“积气”与“运气”,这样当真正需要“生气”时,必定能够及时亮出铁拳头,给对手狠狠一击。

    所以说,青年少生气,并非是妥协与圆滑,而是要的是有一天能够一鼓作“气”,“气”贯长虹,以谨慎稳妥的姿态,走出越来越宽阔的大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