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青春梦幻曲——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也无法忘怀。它是作家肖复兴“女中学生三部曲”的第二部,以第一人称的日记体细腻描述了80年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的感情世界。
那是妈妈为我买的书。坐在郑州至洛阳的长途车上,我目不转睛、不到四个小时全部看完,当时有好多好多想法,象喷泉一样迸发着四射着!我多么想有个地方记录下来,若干年后也便于翻阅啊!于是我象书中女主人公路天琳一样,开始写日记并决心坚持,从高一到高考的前一天,整整三年。
小说的开头说一位高三学生把自己厚厚的五本日记给作者看,由于文笔不错,感受力强,更主要是写得真实,作者索性就以这位女中学生的日记,当做了女中学生三部曲的第二部曲。
我坚持不缀地记日记,满心期望有一天也能交给一位大作者,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发表并引起轰动。
二十多年过去了,三大本日记依旧陈封在书柜里,可是我没有丝毫的遗憾。因为它如师似友,伴我渡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给我力量和希望。即使孩子都很大了,我仍然不时地把日记和这本书拿出来翻着看,有时会心微笑,有时黯黯落泪,有时浅浅叹息。
我一直相信有这么一位女生存在,她在书中叫路天琳,活泼开朗非常有思想,家庭幸福老师器重。
班里男生踢球,她关心地站在旁边看,当男生受伤时,她能勇敢地走上去当守门员!
关键是她学习好,也曾经在早恋的旋涡中挣扎过,最终勇敢地走出来考上了心仪的大学。那所大学是四川大学,我常常会掐指算着,她毕业了、她工作了、她可能结婚了、她可能有了孩子。到2012年,她应该44岁了,也许移民了吧?
可是百度搜寻竟说这只是虚构。我承认作者有权利选择讲述小说的方式,只是内心有一座楼轰然倒塌……
路天琳高三时喜欢上了一位转学来的男生,他叫郭辉,学习好,性格坚忍,有独立思想,天天坚持凉水浴并长跑锻炼身体,很象《寻找回来的世界》中的谢悦。他的父亲是中国科技大毕业的,因车祸早早去世,母亲和他相依为命,郭辉誓要考上科技大并当一名科学家,无论成功失败,都会一往无前地努力。路对郭表白好感,尽管他对她同样有好感,但仍能克制着以学业为主,拒绝了她。
日记在刻画两人交往时有很多细节描写,动人心弦。比如女生们踢毽子踢到楼上,郭辉扔下来后依旧趴在窗口看,路都不好意思了。而路每天早上固执地等在学校车棚口等郭,只为能和他说上几句话,一天心情就会很好。联欢后,郭辉奉师命骑车带路天琳,她幸福得不得了。我想不管谁遇上这样一位男生或女生,都会动心的。
路天琳高三寒假时因为感情分心,由全班第二跌到第十一名。但是她奋起直追,大过年的还让妈妈把自己家的门从外锁上,把不会做的解析几何题放进一个信封,最后看看有多少不会的题。她玩命地学,刻苦地学,把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她到成都后依旧没有放松学习,连“十一”都没有同学们去青城山都江堰玩,因为她要努力,不想在四年后比在中国科技大的郭辉矮一截子。
路天琳的好朋友郝丽萍,身材好爱打扮,总要在家门口的公共厕所偷偷把牛仔裤换上。后来没考上大学。
“西铁城”是个自来熟,明恋着路天琳,常常写首小诗给她,令人没想到的是他最后响应学校的号召报考了兰州大学中文系。
常鸣,曾和路天琳儿戏似的谈过朋友,他家是最早的万元户,他也练摊,终因差距过大两人在高二时分手。
丁然,是在高三的一次旅游时与路天琳相识并喜欢她,只是路依旧执着郭辉,始终未对他动情。
有趣的是郝丽萍后来和常鸣谈过恋爱,当然很快又分手。呵呵,都是青春期的躁动啊。
路天琳的黄老师颇象《十六岁的花季》中的童老师,热情善良,思想活跃。她能在八十年代就如开主题班会“你心目中的男子汉”“你心目中的女同学”,和大家一起在男生宿命包饺子喝啤酒,在路天琳和郭辉出现情感纠隔时耐心劝导。
她们班曾经接待过来自澳大利亚的考察团,完美的回答和拓展性的思维赢得了外国友人的一致赞赏。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集体,生活在其中是多么地幸福啊。
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时代性很强的事件。大卫·科汉菲尔的魔术,袖珍录放机,靳羽西的《世界各地》,凤凰26女车,1米83的排球女将海曼在日本暴死,张蔷的《月光下的迪斯科》,青歌赛苏红“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
尽管小说自由性很强,不过它依然倡导和引领着一种正统的东西。不过也难怪,在当时的社会气氛下,能写出这样一本被当代中学生接受的书,已属不易。
尽管思想被禁锢,但是敏感热情的青年人还是在有限范围内任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纯情,真实,乐观,向上,不客气地讲,比现在的社会干净地多也正面的多。
我不准备向儿子推荐这本书,毕竟时代不同了,他们不可能和二、三十年前的书产生共鸣。但是我依然庆幸自己看到过它,它影响了我做人做事的想法及原则。
我想,这就是书本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