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牢骚口水文章之六: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2012-05-20 10:39:00)
标签:

少儿

宋体

幼儿园

非诚勿扰

重点高中

杂谈

教育牢骚之六: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所谓牢骚,便是肺腑发出的混乱之言,条理不会清晰,当口水文章看看便可。——题记

成功是一个很神奇的词,世人皆为其疯狂。按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成功者的标志主要是拥有金钱的多少或相当同等金钱高度的社会资源。超级成功者比如超级富豪与高官,比如企业家、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等,要么在名要么在利方面到达顶点。次要成功的拥有一定的金钱、地位、权力等,比如普通官员、富人、金领等,总之,他们虽然比不上第一层次,但在这个社会层次中,已经相当高。还有一些有着正当职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大多数普通民众并不被视为成功者。当然,至于几亿正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的下层民众,他们连谈成功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正为生存在奔波。

我们不妨将社会阶层非常简单地划为四个阶层:

1.超级成功者;

2.成功者;

3.平凡者——生活奔忙着;

4.底层者——生存奔忙着。

不管是普通者还是底层者,在他出生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曾被问及将来理想问题,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做超级成功者与成功者,比如当主席、富豪、高官、明星或者他们曾认为跟成功者同等层次的科学家、文学家等。还有一些人会因为其他影响会选择当警察、军人或医生、律师、教师类。但基本上不会选择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者,至于要选择当一个社会底层的人,那就成奇闻了。

而对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那更是对孩子有极大刺激作用的。而父母更是将做成功者这种概念植入到子女脑中,我相信没有人不愿意成功,但如果我们将成功定义成金钱与社会地位,却忘记了孩子本身的需求还有他的他的天份,家长化身为虎妈与狼爸,孩子却没有成功甚至毁掉了孩子,那便是一生悲剧了。

很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成功道路是这样铺设的:找一个好幼儿园,进行所谓开发智力,赢在起跑线上;找一个好小学,赢得初中择校的优先权;再进好初中,优异的成绩再赢得重点高中的青睐;然后赢得高考,进入名校深造或出国留学;再进入好单位,有一份好工作,买车买房娶妻生子……然后他成为了第二阶层的成功者,运气好的话,甚至会成功第一阶层,当然就算运气糟糕透顶,也要成为第三阶层平凡者中的佼佼者,至少在金钱价值上等同于成功者。

还有一些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表演、学主持也是培养特长从另外一个角度寻觅成功道路。

这一切的得来,教育是重中之重。教育产业化之后,教育彻底沦为投资。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都是投资,之后便是回报。时间虽然长,但不投资不行。既然是投资,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而孩子彻底沦为商品,让我们擦亮眼睛,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被摧残的。

首先是幼儿园,现在的幼儿园所谓的智力开发等等,不管以什么名目出现,归根到底以四个字结束:拔苗助长。所以幼儿园开始小学化。以此类推,小学开始初中化,初中开始高中化,而高中,早已疯狂。至于大学,更疯狂,因为已经幼儿园化了(除了吃喝玩乐外还会什么?)

在高考之前的一切教育储备都是为了“成功”,家长很现实,他们知道,如果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学,然后是好初中,好高中……所以要一路好下去。谁来衡量这个“好”字?所有什么狗屁的素质教育、新教育、减负不减质……都是扯淡,因为最终还是化成两个字:考试。有人说现在不是在改革吗?改你个头。当官的说话顶什么用?除了三公消费外,他们擅长的就是媚上欺下。红头文件年年发,擦屁股都嫌不干净。

最傻的莫过于家长了,被人宰了还要替人数钱。因为分数、好学校跟成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有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

    我时常想,为什么人们都要自己的孩子成功呢?是为了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还是希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让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得好呢?我们经常制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它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能不能不选择成功呢?

    我记得《非诚勿扰》这个相亲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功的钻石王老五,许多漂亮美眉的眼睛都发光,说话也突然温柔起来,有一期讨论到“成功”话题,黄菡老师说:很多人觉得我不成功。我自己却觉得很成功,我有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家庭,我就觉得自己很成功啊。原话怎样我忘记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是啊,为什么谈及成功,比得都是权力、地位和金钱呢?我已经很少跟昔日的同学相聚了,因为大多数时候,大家谈论的话题已经跟当年相差太大了,房子、票子、位子成了核心话题,然后人为将阵营分成成功者跟失意者,让一部分人虚荣心得到膨胀,同情心泛滥,让另一部分人羡慕嫉妒恨,这又是何必呢?

    王朔说,成功不就是赚一些钱,然后回去给傻逼看吗?

    我不禁想起项羽,他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本来可以改朝换代的,但临到胜利前,他却非要衣锦还乡让老乡看看自己的成功,结果历史改姓刘了。

    很多人说婚姻是双鞋子,别人看着光鲜亮丽,至于里面的脚舒服不舒服不得而知,我觉得成功也是双鞋子,穿给别人看的,磨脚的永远是自己。

    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呢?我们能否将成功的目标从一二层次降低到第三,我们能否让孩子学会第四层次的生存,然后再让他好好生活就可以了?

    我始终认为人一辈子只能吃那么多的饭,暴饮暴食就是将未来报销,每顿吃个七八分是最长命的;人的激情是有限的,如果你的少年将激情都滥用了,中老年只剩下虚情假意。在对待成功的努力上,我们国人从青年开始大多丧失了激情,因为他们从幼儿园到高中都被逼着去激情,等他们上了大学便开始轻松,于是最该学习如何进入社会状态的时间段,他们全部在虚掷光阴,等他们进入社会,潜规则将每个人都逼迫成碌碌无为者。这就是我们的事实。

    洋人却跟我们相反来着,他们到了大学才开始发奋,他们的激情真正开始燃烧,所以我们见到的事实就是:中国少年获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洋人中年人获诺贝尔奖。

    当我们一开始确定成功的理想,我们的教育的“成功”持续到了高考,高考之后,谁还谈个屁的成功。不信,你问问被教育体制陪绑的诸多教师们,他们被规划的成功定义是什么?

    小学老师说,他们的成功在于班里的小孩有几个进了重点初中,赢得家长口碑和领导赞扬;初中老师说,他们的成功在于班里的小孩有几个进了重点高中;高中老师说,有几个进了重点大学……

    有没有人敢说,我的成功在于二十年后,他成为一个良好公民,他成为明星,成为白领,成为企业家……没有老师会这么说,如果他这么说了,领导会皱眉头,家长会把孩子转到其他班级去。

    谁理你二十年三十年后啊?

    谁知道你教出的小孩二十年三十年后会成功啊?

    因为每个人都“尽职尽责”,所以每个孩子成了教育的产品,每一次升学成了衡量成功的最终标准,所以,他们的成功在高考结束后也就结束了,每一位“仲永”在开始成年的时候就伤了。这样的成功教育有何用呢?

    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