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欣闻温州鹿城区决心在下半年取消择校费,全部学生就近入学,看上去这一切很美,轰轰烈烈的择校风好像要被教育局这一决定彻底踢出门外,好多人拍手称快,好多人表示怀疑,也有很多人黯然神伤。
好多人对择校做过总结,无非是几个条件决定了择校:师资,硬件,生源,校风。如果不是这几种因素的作用,谁那么无聊把麻烦留给自己:去不在本区内的学校读书,入学考试,接送,高额费用,走后门……哪一样让人省心?
但我们如果简单地把择校这一行为全部归结到教育部门和社会风气来,就算择校费没有了,但它的文化基因,依然会阴魂不散代代遗传。
我曾经见过很多家长,花钱让自己的孩子进一些所谓的“名校”,作为旁观者,我经常会问他们:“你的孩子成绩不怎么好,他去这个学校以后跟得上学习脚步吗?”
他们的回答是:“跟得上跟不上没关系,主要是认识一些同学,将来有用。”
这里我没有任何歧视成绩差的学生的意思,因为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所谓的名校要的是能考高分的学生,至于你能力好在哪里,确实难以通过试卷反映出来。只是你一旦进入这些名校,势必要为分数而付出辛勤努力,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都是不一样的。在一个拥有大量能考高分学生的班级中,一些学习能力不强分数考得比较差的学生,会成为其中的掉队者,或者所谓的差生,这种现实是不可否认的。
但这批学生的家长削尖了脑袋也要钻进来,他们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让孩子认识一些同学,以后在社会上有所用处。
有用,这个词经常被我们提起,包括我们会以此来衡量身边的人:此人对我而言有什么用处?
有什么用处,翻译过来的意思便是:有什么利用价值。
小时候家长跟亲朋都会告诫我们:要跟成绩好的同学玩,不要跟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呆在一起,他们会带坏你,他们将来也没有用。
虽然当时我们也会为之难受,但这种基因彻底植入了我们的血液,直到我们成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交朋友都是冲着对方是否有用而来。
认识医生的,去医院方便,有用;认识校长的,孩子读书方便,有用;认识卖菜卖衣服的,以后见了你不坑你不宰你,有用;认识有钱人,非常有用;亲朋好友当了官,有用中的有用……
当我们以功利主义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确实分数不高进名校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即便学习跟不上,那交情上总该跟得上吧?这个世道哪些人关系最铁?无非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嫖过娼!同学关系是最牢固的一种交情,有几个有出息的同学不但自己面子有光,关键同学会为你所用。你说同学,我去医院你帮我找个最好的医生来,给我孩子安排个最好的班级和老师,给我介绍下……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规则是没有的,潜规则是有的。就好像鹿城教育的告示,里面会出现三个字“原则上”,“原则上”是什么原则?原则上就是没有规则,就是潜规则。但比起以前,取消择校费的公告显然是一种巨大进步。
因为潜规则重于原则,所以人情关系重于规章制度,所以要想办事,先要认识人。
要认识什么人?当然是有用之人。
什么是有用之人?很多,当然好学校中的同学成为有用之人的多得是,关键看你认识的程度。程度越强,他的利用价值也就越强。
那为什么名校总是容易出有用之人?
因为分数高呗。分数高但不会做事的博士要比分数低很会做事的中专生容易当上官,这就是我们现在选拨人才的潜规则。
所以,就算择校费取消了,但择校的行为与欲望不会停歇下来。
当人们把周边的人分为有用跟无用两种,所以我们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老是会问:这个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