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感悟人生 |
从《乔家大院》所看到的
近期,工作室组织管带学员同看的大片《乔家大院》终于落下了帷幕。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也都从这部鸿篇巨著中收获了自己的见解和感悟。通过不断地对学员心得、家长观感、网上影评等各类好文章和相关资料的学习、探讨、碰撞,我们从《乔家大院》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
一、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
《乔家大院》以乔致庸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奋斗经过和心路历程,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浑广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从中感受了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资料显示:山西,别称三晋,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许多出土文物和历史遗存表明,孕育于古老三晋大地的根祖文化,其尧的仁政、舜的孝道、禹的艰苦卓绝、无私奉献,都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
晋商乔致庸虽生在商家,却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哥乔致广死后,他不得已才弃儒经商,骨子里却仍然是一个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理想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在经商过程中,始终坚守一个文人的理想抱负和生活准则,这使他成了一个以儒家经典思想为文化内涵的经商之人,即――儒商。其具体表现在:
1、 心系天下、胸怀大志
乔致庸因家庭的变故不得已弃文从商,但他是个有思想、有志向的人,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修齐治平”的抱负和理想。所以,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做一个心里装着天下的商人”,以强国为本、以富民为务,为天下聚财、为苍生造福。这从很多地方可见一斑:
当他在太原府赶考,面对山西总督哈芬认为山西人重商轻儒的言论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天下四行,士农工商,圣人有云: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圣人也没说过重商之风败坏民风;其二,我中国地大物博,南方北方,出产不同,商旅不行,则货不能通南北,物不能尽其用,民不能得其利。民无利则不富,民不富则国无税,国无税则兵不强,兵不强则天下危,由此可知,重商之风大行,实在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一环;其三,立国之本,在于赋税,全国赋税,农占其七,商占其三,就全国商人言,山西一省商人又占三分之一。商人行商纳税,乃是强国固本的大事。照哈大人的意思,莫非山西商人全部歇业,不给国家纳税,才是好事?”
也许,乔致庸以一个进城赶考的生员身份对主考官的这段话有些年少轻狂、书生意气,但正是这番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言论让很多人认识并记住了这个初出茅庐却心系天下的乔致庸。
乔致庸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做书生,还是当商人,都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能够报效祖国、造福百姓。所以,他若为官,不会是贪官;他若经商,不会是奸商。并且,他没有将鸿鹄之志停留于口头上,而是终其一生都在为此不懈奋斗、努力践行。
后来,当乔致庸偶得前人的百年商路地图要舍身远行、南下贩茶,妻子陆玉菡深为他的安全担忧时,他说:“不用说了,这事我知道的比你还多。你害怕我也害怕,我要是害怕了就跟他们似的呆在家里哪儿都不去,就守着你,守着这房子,守着这铺面,你喜欢这样的人吗?你愿意跟这样的一个乔致庸呆在一块儿吗?”是的,陆玉菡当年正是为他的天下情怀、慷慨陈词所倾慕,所以,她理解他、支持他,甚至隐瞒了自己的孕情以免拖他的后腿。
在商言商,而深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熏染的乔致庸注定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说过这样一番话:“农民种地是为了天下人吃粮;匠人做工是为了天下人使用器具;读书人做官是为了治理天下,生意人做生意不就是为了天下积聚财富么?”所以,与一般唯利是图的商人不同,他经商的目标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利国利民。晚年时,乔致庸已名声显赫、富可敌国,然而,这种别人眼中的功成名就在他看来却只是小我的成功,并不能令他快乐和满足。最后已是白发苍苍的乔致庸和镜中自己的一段对白表明:家中数以千万计的银两在他看来即如粪土,那是因为他心中“济世救民”的理想并未实现。他意识到,在国运的衰败没落面前,自己节节见高的家运,滚滚而来的钱财根本毫无意义。他虽然修了身,齐了家,却永远无法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二字,放到经商上来说就是要把小我和大我结合起来,把国家兴亡和百姓利益看作自己的责任,和其它商家实现长期共赢。乔致庸要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虽然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无奈的,但乔致庸的这种精神境界和他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却是极富感召力的。
人生在世,区区数十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明确的目标,那么只能碌碌无为、终其一生。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择差教育”就是一个魂系着千万家庭的伟大事业。“有教无类”是孔夫子的圣训,“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教诲,“把天下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他走人间正道”是徐向洋的名言。胸怀这样的大志,我们的目标是多么神圣,我们的付出是何其有价值!
来工作室的孩子拥有很多东西,却缺少更多的东西。他们在前进的路上迷失了目标,迷失了自我,他们需要一盏灯,照亮自己前进的方向。剧中的儒商典范乔致庸,无疑成了他们的榜样。学员贺宁在心得中写道:“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活,为国家作贡献是一种活,损坏国家利益或一事无成也是活。如果让我选的话,我会选为国家作贡献而活……人嘛,要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就像乔家二爷一样,坚守信念,不达到目的永不罢休。现在我一定要学习乔致庸的精神,相信这样我会很快完成训练。”学员洪佳美写道:“通过看这部片子,我对今后的为人处事也有了一些感悟,不管走什么路,求学之路也好,经商之路也罢,人间正道是沧桑。”学员赖欣写道:“看完了《乔家大院》,真的很服二爷乔致庸,他经商不只为了自己,他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了最前面,而把个人利益放在了最后……今后,我们如果要成为商人,也要成为乔致庸那样胸怀天下的商人。”学员姚坚奇写道:“我也会以他为目标,努力成为一名为国为民谋福造利的好商人。”
我们相信,若干年后,从工作室走出去的孩子当中一定会出现像乔致庸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新一代儒商。
2、 尽忠尽孝、仁者爱人
先说忠。乔致庸一生忧国忧民,几番慷慨疏财,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年轻时,为救国难,他在明知是陷阱的情况下,依然四方筹措了二百五十万两白银,借给朝廷助军西征灭寇,即使明知要不回也在所不惜;年老时,当侄儿景泰为从洋人手中回购矿山,向他借钱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银票给了景泰。
二说孝。乔致庸自幼由兄嫂抚养长大,视长兄为父、长嫂为母。他本是一介书生,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然而当他在考场听说兄长亡故的消息时,却放弃了这个来之不易且已将到手的机会,立刻赶回家中奔丧;为了挽救这个濒临破败的家庭,他又不得不接受嫂子的恳求弃文从商、掌管家业,甚至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挚爱江雪瑛,违心地娶了家境富有的陆玉菡,对雪瑛表妹负疚一生;为了从刘黑七的刀下就出嫂子和侄儿,他不顾“男儿膝下有黄金”的尊严,竟忍辱当众向一个土匪头子下跪磕头;为保证自己走后家人的安全,他以自己的诚意和孝心打动了戴老先生出山为他家保镖。
百善孝为先,乔致庸对孝的领悟及践行是深刻而实际的。他请戴老先生出山时说了这样一番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您眼看着致庸无法对父兄行孝,而不伸出援手的话,那又怎么能承担得起一个孝字呢。我觉着只有成全了别人的孝行,那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孝!”是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听了这番话,同样是孝子的戴老先生自然无法推辞,既成全了乔致庸的孝行,也成就了自己的大孝。
再说“仁者爱人”。无论贫穷时还是富有时,视“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为己任的乔致庸总是极尽所能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了救茶民,他不顾兵荒马乱,舍身远行,疏通茶路,为天下苍生谋利;为了救灾民,他两次在自家门前支起粥锅,不惜倾家荡产、节衣缩食,当他的家人说他在做朝廷该做的事时,他却觉得这是他这一生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了。这一善举也使原来视其为仇人的铁信石后来感慨地说道:“如果我当初杀了你,就是杀了这十万多像我父母一样的灾民。”这些,都是儒家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
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社会中却有了很多缺失,在工作室的这群孩子身上尤甚。通过这部片子的观看,孩子们在反思着、进步着。学员韦雨良在心得中写道:“看《乔家大院》后,我明白了自己在亲情问题方面有太多的过错,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育成人,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我们成长后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利益做出一番贡献!可我们不仅没有感激父母多年来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而且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他们,父母工作回来本就很累,还要为我们的事情操心,让他们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又白了许多。现在我才知道父母是多么关心我们,多么疼惜我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现在我终于醒悟了,知道了该怎么去做,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后不仅要报效祖国,而且还要深深地报答生养我们的父母。”学员王虎啸写道:“乔致庸是个伟大的人,不仅是他富可敌国的财富,更是他那济世救民的心……就像孙茂才说的:“别人都把济世救民的当作说说而已,而你却真正做了。”看了这部大片,乔致庸这个人物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他的为人处事将会是我一生的借鉴,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心胸宽广、以德报怨
乔家产业虽说是从乔致庸起迅速发展起来的,但严格来说,乔致庸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人,他没有商人惯有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而是用宽广的胸怀,去容一切难以容忍之事。
为了山西商人能够在包头抱成一团,共同做好生意,他在高粱霸盘的商战中取胜后,不记前嫌、放下家仇主动登门向达盛昌的邱老东家谢罪求和,并主动伸出援手帮助达盛昌,此宽厚仁义之举深深感动了邱老东家,更赢得了包头众商家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包头建立起公平健康的新行规。后来,慈禧太后赖帐赖掉乔致庸二百五十万两银子,并差点儿致死他,可就在慈禧逃亡路过山西祁县时,乔致庸为了民族大义,依然不记旧仇、放下私怨款待了这位昔日冤家,并借银子给她逃难。
正是因为他的宅心仁厚,以德报怨,所以才赢得了商家,赢得了朋友,更赢得了慈禧的欣赏,才使得他终身梦想的汇通天下得以实现。
崔鸣十是一个与其相对的反面形象。他因家仇私怨而对乔致庸怀恨在心,几番意欲加害于他,置其于死地。最后终于恶有恶报、命丧镖下。
心胸宽广、以德报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般人很少能拥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量。来工作室的孩子在家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逐渐养成了心胸狭隘、小肚鸡肠的坏习惯,甚至有很强的报复心理。从这部片子中,孩子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大度,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学员韦雨良在心得中写道:“看《乔家大院》后,我深为自己以前做得过分的错事懊悔不已,我在待人处事方面没有真正做到宽容,心胸狭、肚量小,所以朋友少……”学员谢建军在心得中写道:“这部片子也教了我们怎么做人。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去对你。人是互相尊重的,要有颗宽广的心,不要置人于死地。”
二、晋商精神与现代商道
资料显示:山西民情,和平而忍耐,俭朴而淳厚,刚直而重实行,《史志》载之凿凿,向为世人所称道。晋商讲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明嘉靖年间,山西名商王文显就这样训诫诸子说,“夫商与士术而同心,故商者,处财皆货之场而修文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到清代,随着晋商经济势力逐步发展,这一精神得以进一步弘扬,诚以待人,珍视信誉,已成为晋人经商的成功秘诀。
这些,在《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致庸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1、重义轻利、诚信为本
《乔家大院》中,乔致庸的“诚信”可谓无处不在。历史上,乔家店规就是“义、信、利”,以义为先,信以为本。
先说义字:在海防捐款这件事情上就可看出乔致庸的义商之气,他毫不犹豫地捐款时说:“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乔志庸这款是一定要捐!而且要捐就捐大的!让朝廷看看我们商家也是有义的!”为了一个“义”字,他甚至冒着被砍头的危险为叛党刘黑七收尸立坟,因此身陷囹圄,差点丧命,还赔上了乔家的全部家产。还是为了这个“义”字,当灾民逃难,向他求援时,他倾其所有、施粥赈灾,救活了十万灾民。他这种舍自家利益,为朝廷分忧的精神境界,令当时的山西巡抚胡大人感动不已、钦佩不已,盛赞他为“义商”,并向他赠送匾额、以示敬意。
再说信字:在包头发生的乔家店铺胡麻油掺假事件,乔致庸就以诚信赢得了更多顾客和商家的支持。乔致庸不仅自己诚信为本,还在晋商中带头建立了良好的行业秩序和风气。
乔致庸到武夷山贩茶也是这样,他不但给买家货真价实的茶叶,而且为防止路途损耗,将一包一斤一两的茶叶只当一斤来销售;他因所带银两不够,向茶场主耿于仁赊帐承诺来年贩茶时一并带来,第二年果然如约而至,与耿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乔致庸经商的成功就在于他用“诚信”来开辟市场、扩大市场。
最后说利字:自古商家重利,商人做生意自然是为了这个利字!但利也分很多种,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也有损人不利己的,更有互惠互利、利人利己。那么乔志庸所代表的晋商显然属于利人利己,互惠互利型。这一点在高梁霸盘的事件中,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打破行规给伙计顶身股!为此,马荀说他不像个东家,为什么呢?利!在马荀看来,乔志庸这样做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一个商号每年的利润都是有限的,给伙计顶了身股,也有分红,那么东家和掌柜的分红也就相对要少一些了。但乔致庸不是个在乎眼前利益的人,他看重的是大伙儿齐心合力共谋长远利益。
乔家复字号的祖训:义、信、利,充分代表了晋商重义轻利、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在今天这个注重信义,倡导“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的现代商道的新时代,乔致庸的经商之道弘扬了健康文明的商业文化,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其实,诚信重义不单是经商之本,更是我们的做人之本。
来工作室的孩子,很多在家都有着撒谎的恶习,他们一次次地欺骗家长,演绎着“狼来了”的现代版,使家长们再也不敢相信他们,无奈之下送到工作室来。在这里,从乔致庸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诚信,通过各种教育训练,他们学会了诚信,也因此体会到了: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学员吕宁曾经在心得中写道:“来到工作室后,通过五个多月的训练,我改掉了很多缺点,管带们都说我变好了,他们也渐渐地相信我了。现在在管带们的眼中,我是一个积极向上,各项训练都达标的好孩子……被人信任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很有成就感,感到自己非常棒。被人信任真是一种幸福啊!”
2、敢想敢干、开拓进取
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乔致庸把山西商人的敢想敢干、开拓进取、不畏艰险、万里行商的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
乔致庸偶然用一件上等的蒙古皮袍子从一个叫花子手上换得一张百年商路地图,潜心研究后发现因太平军作乱而封锁多年的茶路蕴藏着巨大商机。于是,他不畏艰险、重疏茶路,带着四处借来的银两舍身南下,前往产茶胜地武夷山。虽然在南下途中困难重重,但乔致庸还是带着为各家采办的茶叶回到了祁县。随后,乔致庸又北上恰克图贩茶,直到中俄边境,凭借着“义、信、利”和俄国商人签订了长期贸易合作合同。至此,南至武夷山,北到恰克图的这条封锁多年的茶路被乔致庸疏通,千万茶农也因此得救。后来,他们又到江南贩丝,甚至还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顶沙暴,在蒙古草原又开辟了新的市场。再后来,乔致庸不顾孙茂才极力反对,毅然前往北京,力排众议,开设票号,提出“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口号,也体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精神。
“汇通天下”相当于我们现代银行的商业汇兑,对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说,是走在几代人前面的新思路,但如孙茂才所说,也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但心系天下的乔致庸认为:“我们山西商人的老祖宗早就说过,钱币应当像流水一样周转,它流得越快,为天下人生利就越多。如果全国商家都来经营票号业,互相承担信用,全中国就会形成一张信用之网,商人们再也不用拉着银子做买卖!一旦我们若是能够做到汇通天下,晋商前辈货通天下的理想就第一次有了实现的条件和机会!这是一件开天辟地一般的大事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他花了毕生精力,虽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却无怨无悔。
正是这种敢想敢干的开拓进取精神,最终引领乔致庸走向成功。
想想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择差教育”,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的校长徐向洋和乔致庸一样,都有着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意和胆魄,也都有着锐意进取的开拓和实干。所以,我们这个团队才会一直朝气蓬勃,不断健康发展。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情况,对各种教育训练方法的大胆创新尝试和融会贯通,也使我们的事业越来越富于生命力,越来越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求。这种精神也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极富创意、灵气和个性。
3、 严格管理、知人善用
乔家一直以严格的家规、店规,治家治店。
晋商有健全的组织,严谨的号规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是其它地方商人所望尘莫及的。各商号、票号对可能发生的陋习劣迹,均有成文的规定予以严禁。违者即依规论处,直至开除。乔家的祖训家规也代代传承,无人敢违。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乔致庸在包头复字号的清理门户、修订店规就为其后来的规范管理、重振旗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乔致庸知人善用,这也是他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是孙茂才。一个落魄的秀才,却被乔致庸慧眼所识、待为上宾。在乔家最危难的时候,是他帮着乔家一步步地走出困境。虽然后来在开设票号这件事上,他与乔致庸分道扬镳,但如果当初没有他陪着乔致庸解决包头危机,南下武夷山贩茶,北上恰克图开辟茶路,也许就没有后来乔家兴旺的家业和乔致庸汇通天下的成就。
第二是高瑞。这是个关外野店掌柜捡来的孩子,在灶间夜读史记时被乔致庸发现并收为己用,他很聪明,在跟着乔致庸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他的商业头脑被一点点地激发出来,并且对乔致庸一直忠心耿耿、功不可没。
第三个是马荀。在包头事件中,马荀的商业头脑、独特见解让乔致庸颇为赏识,最终破格把这个跑街伙计扶上了大掌柜的位置。马荀提出的伙计有身股的想法,让乔家有了向心力;之后马荀又助乔致庸开拓了蒙古市场,维护了乔家在恰克图的生意;再后来为乔致庸一次次地解救危难,也为乔致庸的汇通天下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个要说铁信石了。这个人虽然没有经商的头脑,但就是这个一身武艺的关外汉子,在乔致庸历次危难之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跟随乔致庸的过程中,可以说所有的大事他都有参与,而且他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刑场救人,押送银车前往包头、北京,调查孙茂才克扣茶农银子中饱私囊之事,包括后来给乔致庸寻找恩人……每每大事、要事,最累的是他,最忙的也是他。
还有潘维严,潘大掌柜。乔致庸知道他是个难得的票号业人才,可以助自己实现“汇通天下”的理想,便派人备了八抬大轿,鼓乐齐鸣地在潘维严返乡必经的路口热烈迎接、真诚相邀,使其大为感动。潘维严深感乔致庸对他的知遇之恩,当即表示愿殚精竭虑,效犬马之劳。后来,自潘维严主持大德兴票号业以来的二十六年间,乔家的票号生意日益兴隆,逢账期每股分红可达一万多两,年收入更超过了五千万两白银,使乔家真正称得上是富可敌国,为乔家的商业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
是的,好的事业离不开好的管理和好的人才。为了规范管理,工作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针对管带的有工作条令、会诊制度等,针对学生的有行为规范、亮黄牌制度等,还有着最高权力机构――家长监督管理委员会。校长常说:“工作室不以人治,而以规章制度、条例条令来治校。”这保证了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得以规范运作、有序开展。《乔家大院》使管带、学生都更深入地认识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在用人方面,工作室也是不拘一格,不唯学历、不唯资历,而是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对学员,也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高级班”、“特训班”使学员们既能发展特长,也能弥补不足。这也是我们能做成普通学校做不成的事情的原因吧。
三、人间真情
《乔家大院》还是一部感情戏。有乔致庸对兄嫂家人的亲情,对朋友相与的友情,更有他与江雪瑛和陆玉菡之间爱恨交织、跌宕起伏的爱情。这些人间真情直接进入了乔致庸的商战故事之中,成为影响乔致庸生活、情感和事业走向的重要推动力,也使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鲜活。
1、 亲情
剧中表现亲情的地方很多,乔致庸为报兄嫂对他的养育之恩,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放弃了仕途,放弃了爱人,放弃了尊严,令人敬重;山西第一抠陆大可为了帮助女儿女婿,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只留给自己贱价淘来的衣衫和一口二两银子买来的薄皮棺材,令人动容;乃至陆玉菡生子难产时的痛苦也触动了孩子们的心。
学员贺宁在观后感中写道:“当我看到玉儿的那种痛苦,说她妈妈就是因难产而死,而当时的她也正在生死的边缘徘徊时,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生我时肯定也是一样的,痛苦地挣扎,却无怨无悔,当生下我时,苍白的脸肯定带着勉强的微笑。但我长大后却慢慢变坏,谁的话都不听,不爱学习,惹是生非,尤其是总和妈妈顶撞,有时还对她大骂,有时妈妈和我吵起来,我甚至动手打她。在家的时候,我也想过不能再这样和妈妈闹,以后一定要改。可是一有相同情况,我就又控制不住了,仍然和妈妈对着干。现在,我的心里在后悔,在反思。今后,我一定会对妈妈好一些,因为我已学会了感恩。”
2、 友情
在乔致庸的成功之路上,离不开很多朋友的鼎力相助。在乔家最困难,他最失意的时候,是孙茂才一语惊醒梦中人:“如果你身在泥潭,而心也在泥潭,那么你看到的只有泥潭;如果你身在泥潭,而心如鲲鹏,那么你看到的就不是泥潭,而是双翼展翅下的九万里天地。”从而使乔致庸明白了一个人的心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并由此振作起来,重振家业。
后来,钦差胡大人、镖师戴老先生,茶场主耿于仁、达盛昌邱老东家都成了乔致庸的至交好友,在其困难时刻屡伸援手。为什么乔致庸能赢得这么多朋友的真诚相助?就是因为他那忠孝仁义、济世救民、宅心仁厚的精神和品性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古语说:“小人之交喻于利,君子之交喻于义。”崔鸣十和孙茂才后来的勾结与反目及乔致庸对刘黑七这样朋友的重情重义都让我们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3、 爱情
在商场上,乔致庸无疑是个成功者;而在爱情上,他虽然娶到了美貌聪慧又死心塌地爱着他的贤内助陆玉菡,却不得不对青梅竹马、海誓山盟的恋人江雪瑛负疚一生。为了家庭、为了亲人,乔致庸不得已牺牲了个人的爱情。虽然,这对江雪瑛来讲很不公平,使其无法释怀、苦命一生,但乔致庸无法选择辜负更多的人,却也因此成就了陆玉菡对他的爱情,成就了另一个女子的幸福一生。原来,爱情也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人除了爱情,还有责任。
而对那个因爱生恨的江雪瑛,我们的孩子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爱一个人没有错,恨一个人一定有他的原因,江与乔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是乔却因为家庭的变故而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他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无限的伤痛伴随他进入了洞房……从此以后,她视他由爱人变成仇人一般。江想借这个机会报复乔致庸,却不知道会把乔害得生不如死,但在探监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对乔藕断丝连的爱情,又不忍心将乔致置于死地,帮了他一把。江雪瑛看重爱情,但她错了,她不知道理解乔致庸的处境,理解乔致庸被逼无奈、心里想却不能做的伤痛心理。她如果理解了乔致庸,她是不会恨他的,她会原谅他、相信他……所以,要学会理解别人,你也会从中得到解放,得到快乐。”
是啊,不单是爱情,在生活中,在人与人的各种情感中,理解和宽容是多么重要!
随着主人公乔致庸人生之旅的结束,电视剧《乔家大院》也全剧终。是的,这是“一篇惊心动魄的商旅传奇,一曲凄凉委婉的爱恨情歌,一代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创下央视收视新高的该剧确实是一部既有历史文化品位、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上乘之作,值得我们去不断回味、细细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