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六条有感
(2012-03-25 12:26:31)
标签:
教育随想语录 |
分类: 教学笔记 |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六条有感
2012.3.24
今天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我想任何一线的教师看到“后进生”这三个字都会感到头疼,因为后进生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的班级中的。
首先说一说对后进生的定义, 苏老师的定义是: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苏老师认为后进生只是在接受新知识时反应上比一般的同学慢一些,而且是需要反复的操练巩固后才能够对基本知识有大体上的掌握的。
而我对于苏老师的所谓的“后进生”的名称上是有不同意见的。当然不是说苏老师的定义不对,只是它的范围上有些广了些。顾名思义,后进生就是指那些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后慢慢可以赶上来的学生。但我个人以为,还有些学生是“学困生”。因为从教两年多来,我遇到过许多苏老师所谓的“后进生”,这一部分学生不光在学习上接受能力比别人慢,而且在其他日常生活中对新事物的反应上也是有些迟钝的。但是这些孩子都还是智力水平相当的孩子,排除智力上存在缺陷的孩子的。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在学习上接受能力比较慢,而在其他方面却显现出比较敏捷的反应力和思考能力,这些学生比“后进生”更值得我们重视的。这样的学生肯定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挫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我现在教授的五年级中就有几个孩子存在着这种情况,这个班级比较特殊,学习上两极分化严重,学习好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却对学习望而却步的。而在这些孩子里面,有的是属于苏老师严重的“后进生”,通过学习苏老师的教学理念,我已经对这部分同学采取了降低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希望通过记忆规律来慢慢帮助他们掌握新知识,并且对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做夸大化的肯定和表扬,这部分学习的兴趣也慢慢地提高了,效果上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够看出来的。而这个班级中存在着四个学生,在和其他老师的日常交流中,其他老师也对这四个学生做出过评价:脑子聪明,就是不正经学习。
教授五年级的老师都有同感。我想对于这四个孩子的教育教学上是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的,那就是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但是对于他们四个我曾经也采取过不少方法对他们帮助,可是效果很不明显。包括个别辅导,“一帮一”帮扶措施,课上积极表扬他们的优点等,但是总是感觉努力了却没有效果,他们四个依然我行我素。
现在思考起来,我感觉到他们最缺失的尊重,对一切事物的尊重。这几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教育上也是需要改进的。但这需要学校和老师和家长的联合,这一点上在农村小学中是存在许多问题的。但是我反思了一下我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也缺少了尊重,这也是我的失误。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宽松自由的民主和思考,我们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苏老师认为解决后进生学习问题上: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而且苏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它能够为每一个后进生选择合适的书籍阅读,而对于我现在所处的环境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了。
因为农村小学上对孩子的阅读都不是很重视,有关部门对书籍的资金投入上都不到位。而我的思想意识里认为:书籍是孩子心灵的窗户,是孩子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所以刚开始图书室关闭的时候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给孩子们买一些可以开阔孩子视野的书籍,但是慢慢地经济上就有些困难了。但是去年我接手了我们学校的图书室,我充分把握好这个机会,每个星期给孩子们开放图书室一次,供他们借阅书籍,有兴趣的可以写一下读后感,我给发在网上。但遗憾的是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少得可怜,根本满足不来孩子对于书籍的如饥似渴。
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看到苏老师的这一条,真的自惭形秽了。真正的教师是可以关心孩子一生发展的教师,但是我做的却远远不够,一定要学习苏老师对孩子不离不弃认真执着的精神的。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看到苏老师的这一段时,我相信有许多认真执着的老师会有所质疑的,因为我们用教师的良心不断促使我们的学生在掌握新知识上有所进步,给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补课辅导。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做过,而这种形式的补课辅导让我们老师身心疲惫却效果不明显。
其实我们教师应该换一种教学角度,我们给孩子所谓的补课辅导,只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我们只是希望他们在本学期中可以掌握的教学大纲上必要的基础知识。我们却没有深深反思过孩子的终身发展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所以苏老师的培养孩子们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才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是值得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当做信仰来坚持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