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风云…………社评杂谈 |
学生给老师打分,有何不可?
渭水老师: |
《学生给老师打分?》开篇引述的《齐鲁晚报》1月25日报道,我也找到了,首先必须说《齐鲁晚报》记者的报道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并且所指“我省一所高校”“我省一些高校”指事不具体,也是目前我们的新闻所不能一下子就能够改观的普遍现象,能够把这样一件教育部门内的事情报道出来已经很不容易、难能可贵。原报道主要讲的是山东省的“一所高校”学生给老师打分出现的弊端,先摆出了学生的看法,然后插进“一些高校的教师”的意见,最后是校方(当然是“一所高校”)的意见,基本上是周到全面的,只是对学生给老师打分这件事来说,这篇报道的题目和导语略带有微微的倾向性。
然而,《学生给老师打分?》这篇评论对学生给老师打分完全是否定和不赞成的。顺便搜索了一下,GOOGLE约有2,700,000项符合“学生给老师打分?”的查询结果,当中包括相当大分量是这篇文章的化身,仅仅换了一个题目诸如“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学生没资格给老师打分”、“我反对学生给老师打分”等等,可见该篇评论热度之高。我不禁要问:如果学生都没有资格给老师给老师打分,谁有资格?老师要不要别人的评价?谁能比老师的直接服务对象——讲台下的学生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老师?
齐鲁晚报的报道中也指出“多数学生都能按照学校的规定客观打分”,只是“有些学生”打感情分,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多数学生”的行为的大前提下代表少数的“有些学生”在新闻导语中摇身一变就变成了“部分”。谁都知道,这没有定语的“部分”可能是一半,也可能是大部分,就算是小部分也是不可忽略、相当有分量的数量吧。
或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了,这位one、two娘博友(据称是东北某高校大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抓住了这“部分”。首先“部分学生打分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进而将“部分”变换成“很多”,武断地作出:“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资格给老师打分”这样荒谬的结论;接着,变本加厉地把“部分”变成“全部(或者所有)”指出:“学生(当然是所有的学生)并没有给老师打分的能力”。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偷梁换柱的方法(因为作者称自己是学生,我不想用伎俩这样的贬义词,就还是就事论事用中性词比较好)。在逻辑上,作者犯了两个错误: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我们再看看这位作者的几个不同论据本身有没有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打分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因为“一些要求严格、性格内向的老师往往得分很低;相反,那些给学生打得火热(可能课讲得不怎么样)、对学生的逃课、作业多多‘宽容’的老师则会被学生的高分抬起来。”事实是不是这样有待进一步调查,我们完全不能仅凭没有一篇没有准确数据的报道就下结论,即使条件不允许立即调查,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脑子推敲一下。如果学生(先不管是部分还是个别)是带着这样的主观意念给老师评分,这学生的入学动机就很成问题,他苦心励志考入大学用着父母辛苦的血汗钱只是为了到学校来和老师混个火热、然后好“逃课”。这样的学生有没有?我相信是有的,但是,在社会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二十来岁的学生也不可能充耳不闻吧,自己的将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也不可能不知道吧?至于个别有背景、有路子纯粹是到大学混文凭的,不可能是太大的多数吧?
第二,很多学生有没有资格给老师打分的问题,作者说:“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资格给老师打分。之所以这样说是部分原因是有些学生经常逃课,课都没听几次,怎么给老师打分呢?更多是的,学生听课不认真,老师在上面讲,下面有睡觉的、有看小说的、有听MP3的,还有谈情说爱的……”部分学生逃课就取消很多学生给老师打分的资格,未免有点过分、伤及无辜吧。难道说如果猫偷了食,狗也得接受惩罚?要取消的是那些经常不听课的学生的打分资格乃至就读资格,而不是连其他经常来听课了的学生一起处罚。但如果某个学校真的是很多乃至于大部分学生都经常逃课(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没调查啊),市场经济下的这所大学显然是要自寻死路了,就让这样的学校的这样学生给他们的这样的老师打打分又有何妨?
第三,是学生有没有打分的能力,作者认为:“学生并没有给老师打分的能力。”理由是:“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等指标的判定是一件十分烦琐、复杂的事,相信教育专家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在短短几分种时间内,让学生对数个指标作出评价,我想学生不想主观都难,他们也只能跟着感觉走。”我就不信经过由初中到高中多年磨练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会至于连个好中差或ABCD几个等级都掌握不好,既然评教系统“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等分项指标,各指标都分不同等级(如ABCD等),不同等级对应相应的分数。那还有什么难的?学生给老师评分只是反映教师在教学方面给学生的影响,我们总不能怀疑大学生们连横向的几个老师的比较都不会吧。那么弱智还能考上大学岂不是笑话。不错,仅仅凭一两个教育专家是不能对某个教师轻易下结论,但是,在讲台下听了一学年至少是一学期课的大学生难道连老师讲的课好还是不好的分辨能力都没有?太低估你的同学们了,这位one、two娘同学!
第四,学生的态度是否客观、认真的问题,one、two娘博友不愧是身在其中的大学生,连报道的真实性也可以并有理由提出最有权威的证言,竟然不知道“报道中说,‘多数学生都能根据学校的规定客观打分’这个结论是怎样来的。据他所知,“很多同学打分时,都是先明确一下这个老师的总体印象,不错的话就捡分数较高的等级把个分项勾完,最后在‘总评’一栏较为‘认真’的一划就完了。”因此,“这样的打分显然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或许有个别学生是这吧,但是既然one、two娘同学指出这是“许多学生”的普遍现象,我也想知道这普遍现象one、two娘博友是怎样得来的,意想还是听说?有没有证据?要知道,没有证据的证言是伪证。
最后,one、two娘博友得出一个学生评教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的结论,并不认为这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更希望学校更创造更多让师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老师,也让老师了解学生,进而提高教与学的水平”。其实,学生评教、给教师打分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了解老师、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极好手段。这也是学校走向民主与科学管理,学校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强力举措。学校领导主动采用这样的方法整治校风校纪不仅仅是对老师的一个评价问题,更是校方从学校发展乃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作出的明智之举。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代表的就是未来和成就。这老师好不好,不由学生来说,甚至连最基本的校方送到自己手上的一张对老师的选票也被认为是多余或不足取、要拱手相让,真不知道,你指望谁来告诉你哪个是好老师,一旦走出校门,你还能分得清东南西北吗?
我不否定校方在学生评分之后的综合评价,既有老师的考学生、又有学生的评老师,更有校方的督促和管理、社会的监督和促进,这才构筑起一个完善的大学教育改革基础。看到网上几乎一面倒的“我反对学生给老师打分”,我真想把我的文章题目也改一下,就叫做:我赞成学生给老师打分!可惜,我这文章是边写边传的,老早写的早已进网络读者的眼球,就不暂时不改;有必要的话等我有空,也变幻一下题目发到各大网站、各大搜索引擎。
2007.02.06 16:03 完稿
关注教育发表《 ★教育论坛 学生给老师打分?》于2007-02-05 01:41:02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one、two娘(家有双女)发表《学生给老师打分?》于2007-02-03 20:40:14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学生给老师打分?
★教育论坛 ◆one、two娘 据《齐鲁晚报》1月25日报道,临近寒假,山东某高校组织学生给辅导员和老师打分,但让部分老师甚至学校领导尴尬的是:一些对学生约束严格甚至处罚过学生的老师,学生打分较低;而那些对学生的迟到早退“不管不问”的老师得了高分。 |
“老好人”受好评 严厉者得分低
|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a4779a9010007ci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a4779a9010007ci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a4779a9010007ci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a4779a9010007ci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a4779a9010007ci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a4779a9010007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