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大闺女”的婚礼回到家里,女儿突然哭了“把姐姐一人留在那么远的地方,心里不好受”......
她这么一哭,道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母亲在世时,常和我说到她的出嫁。
我母亲的娘家与婆家的距离,与“大闺女”的娘家与她婆家的距离是一样的远,她们相同的都是嫁到他乡为异客,但是她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母亲出嫁的年代是解放前,兵慌马乱,满城的血光火焰,百姓终日东躲西藏,由于贫困,连年战乱没有路,只有一条通往母亲娘家的路,弯弯曲曲布满乱石,那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毛驴,母亲住一次娘家一趟就得用整整两天时间,中途还要住一夜店,一路上坑洼不平,陡峭悬崖,不论赶驴的,骑驴的一个字——累。
封建社会的婆婆,用百姓的话说,也是锅盖上的米——熬上去了,在儿媳面前都要“拿派”,虽然她刚刚不受婆婆的气,她想总得把受婆婆的那么多年的气,发泄出去,她的发泄对象只有自己的儿媳。
母亲和千千万万个儿媳一样,过着被封建礼教压迫得喘不过来气儿的生活,婆婆让她一年回一次家,她不敢两次,有时忙了一次也不准回,想家!想死了,也得想着!既使是让你回家,也是给你限制时间,规定你那天那日回家,不得晚回,否则轻则痛骂,重则不让你吃饭,给你气受!母亲是一个女强人的性格,生在那个社会经济不独立,永远也没有她强的份儿,更没有她出人头地的机会......
母亲有一颗门牙颜色发黑,就是为急急忙忙往回家赶路,让驴跑得特快从驴身上摔下来了造成的......
路途的遥远,交通的不便,“三钢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束缚就像铁索一般紧紧得捆绑着母亲的心和人!想家乡、想娘、想亲人只能是偷偷落泪,与姥姥只能是妈住白河头,女住白河尾,日夜思娘不见娘,共饮一河水......
姥姥因终日思念和记挂她这个唯一的女儿,两只眼睛竟然都哭瞎了!几年的时间里姥姥带着对女儿的思念和牵挂走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母亲连姥姥啥时去世的都全然不知,人生巨大的遗憾留在母亲心间......
最让母亲内疚的是,当姥姥面对生活磨难时,她无法尽到她的一份孝心!姥姥生养了她,她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赡养老娘,每当提起这些母亲都要泣不成声,心碎滴血!......
母亲终日对姥姥的思念、对家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这简直就是一种对人的摧残、一种煎熬,就像终日生活在死气沉沉的沼泽地一样!那决不亚于对她心灵终日实行的烫烙之刑!今天想起母亲当年的处境和姥姥对女儿没有盼头的思念是何等的心窄呀!
1968年,我同母亲回她的老家,走到姥姥的坟头前,母亲久久的痛哭姥姥,当时的我还小不是十分理解母亲,今天,当我联想起这些时,我是流着泪,将这小文写下......
饱尝思念之痛的母亲当时是什么处境!什么心境!无法、无力改变,她也只能在漫长的思念与等待中期盼着!期盼全国的解放!期盼彻底砸碎封建社会束缚妇女的枷锁!期盼着交通方便!期盼着儿女长大!......
在这无数的期盼中,生活着!煎熬着!有了期盼这个人生的支点!她才觉得生活有了一点奔头......
“大闺女”与我母亲的相同之处都是远嫁,但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呀!现在,一出家门就是平坦的柏油路,家有小汽车,崭新宽敞的住房,封建礼教早已让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自由、独立、民主、自信生活的非常幸福!想回家没有谁人能再限制你几天必须回家,三个小时跑个来回,幸福呀!
母亲在世时,常和我提起现在的生活时说:“男女平权,大家平等,人们生活在靠劳动吃饭,有事情有人管,孩子们无忧无虑的上学读书,你们算赶上了好时代了!”
母亲是旧社会生活过来的,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家闺秀,但她不留恋过去的“地主生活”,真心的喜欢和赞扬新社会!
这正是:
母亲“闺女”都远嫁
俩人命运反差大
昔日母亲泪洗面
如今“闺女”乐开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