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汶川山崩地裂,带来了新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一场灾难。一个月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此过程中,人们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第一次”以及被地震改变了若干关键词。细细品味,它们的背后是坚强不屈的意志,是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共和国前进的足音。
震难带来的六个“第一次”
第一次专门为地震灾后重建制定国务院条例:
6月8日国务院公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
第一次大规模实施对口支援:
由相对富裕的省市对口支援灾区县市,是我国常见的灾后重建机制之一。但这次对口支援灾区和重建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其他救灾和重建规模。
志愿者第一次大规模参与救灾
黄丝带或绿丝带构成了灾区现场的一道特别的风景。从抗灾第一天开始,20多万志愿者就无所不在。
国外救援队第一次参与地震救援:
震后各国救援队相继抵达,新中国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最前线展开,他们的人道主义救援得到了全体国人的赞誉和尊重。
第一次举国为平民哀悼:
5月19日清晨4点58分,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徐徐降至半旗,当天14点28分凄婉的警报声、汽笛声、喇叭声在中国大地鸣响,天地同悲,举国齐哀。此前对重大事故造成的死难者,从未举行过全国下半旗的悼念仪式。对逝者的哀悼,无疑是对生者最大的慰籍
。
第一次成功处理巨型地震堰塞湖:
震难的悲恸还在,灾区人们又要面对悬湖的危难,6月10日17时左右,在蓄水量最高之时达到2.5亿方的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无一人伤亡!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