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长安区细柳街道“荆寺村”

分类: 长安: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
话百里秦川,讲西安故事,更多内容,请关注“睁眼看西安”
西安市的长安区现有25个街道办事处,将近110万人口。是西安市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广、名气最大的一个区县,自汉高祖五年置长安县,距今2200年。长安区的西片有个细柳街道办,历史也极为久远。细柳街办,原先叫细柳镇,2007年升级为街道办,从区政府韦曲直接西行,过郭杜、祝村、向梁家桥方向前行就到“细柳”。细柳二字历史极为久远,古时此地为一块高地,广植垂柳,人称“细柳塬”,细柳因此得名。《史记》记载: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设置三将军保卫长安,其中西面由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军的“细柳”。《史记正义》记载:细柳观,在昆明池南柳市。”
细柳街道办和灵沼街道办以沣河梁家桥为界。梁家桥 《陕西通志》记载:“在长安县西南四十里。通鄠县(鄠邑区),跨沣水上,梁少保敏壮公建,雍正九年修。”细柳街道办西边带“荆”的村子有几个,姜仁村原名荆任村,荆一荆二村本名“荆寺村”,义井寨村原名宜荆寨村。从灵沼街道办过了梁家桥跨入细柳地界,进入细柳街道办西片这一块。这一块原先叫义井乡,乡名得于乡政府驻地义井寨村。传说本村在明朝初年由邱、赵、汤、白、钱、马、曹、段、共计八个小自然村义气相投合并而成,“井”字八头代表八个村子,齐心协力共筑城堡,故而得名“义井寨”。本世纪初义井乡后因行政调整并入细柳镇。
从灵沼跨过沣河梁家桥进入细柳地面,碰见的第一个村子就是“荆寺村”,原归义井乡,今归细柳街道办。荆寺村西邻沣河、东临沣惠渠,分荆寺一村和荆寺二村两个村子。长这么大经常路过该村,进村一共只有两次,小时候荆寺村耍社火去过一次,有同事东路炮里街道办人娶荆寺村的姑娘曾去接过亲。荆寺村的来历源于村中的兴隆寺。寺碑记载:“宋太平兴国年间修寺于兴隆寺里。”到了明洪武年间,因寺内有一株大荆树,盘旋如龙,遂谐音为荆龙寺”,本村得名荆龙寺村,简称“荆寺村”。据清嘉庆《长安县志》记载:“兴隆寺在西南乡荆寺村,去城四十五里,康熙五十五年重修。”
传说本村唐朝时就有卢家堡和左家堡两个堡子,王家堡和秦家堡都是从卢家堡分出去的。明朝时期有的张家堡和伍家堡,新张堡是清朝初年从张家堡分出去的。据清嘉庆《长安县志》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荆寺村隶属姜仁廒管辖管辖,下面有五王堡、张家堡、秦家堡、左家堡共计四个堡子。 清末《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长安县设18廒,西南乡设6廒,其中姜仁廒在县西南40里,有镇。分15保障,统62村,廒在姜仁村。荆寺村依然隶属姜仁廒管辖,全廒有住户3525户,人口19827人。姜仁廒西跨丰水。细柳原东自河池廒,迄北入斗门廒。交水自乾河廒流入,西南流入五楼廒。丰水自五楼廒流入,北流经秦家堡西,北流入马王、冯籍两廒间。里面明确记载:“荆寺王家堡,即前志五王堡。荆寺秦家堡,荆寺张家堡,荆寺左家堡,以上四堡,嘉庆《长安县志》俱无荆寺二字,旁有荆寺村字样。荆寺伍家堡,荆寺新张堡,以上二堡嘉庆《长安县志》无记载。”现在的荆寺村含王家堡、伍家堡、秦家堡、张家堡、新堡子、左家堡6个村堡。1965年荆寺村王家堡、伍家堡、秦家堡合并为荆寺一村,简称“荆一村”。张家堡、张新堡、左家堡合并荆寺二村,简称“荆二村”。
清朝同治年间,回军起事,四方村寨多有焚毁,荆寺村出了个能人秦永清 ,读书通大义,有胆略,兵过多杀戮,而荆寺村独无恙皆秦,永清保卫之功。荆寺村毗邻大吉大羊村,由于大吉大羊村在唐朝为宫廷艺人,所以本村的社火社火芯子在细柳地区很有名,荆寺村的社火主要是芯子。适逢六堡耍社火那是人山人海。荆寺村这地方历史悠久,夏属雍州,商为崇国、周为丰镐京畿、秦属杜县、汉为上林苑、唐为同洛乡,宋为苑西乡,明为苑西乡,清为姜仁廒,民国时属细柳乡,解放初隶属第11区(细柳区)1958年隶属细柳公社,1961年归义井公社,1984年归属义井乡,2002年归细柳街道办。2017年初,因开发昆明池,荆寺村已经划转给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办管辖。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未经授权,不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