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犊街办-留公村)西安市长安区村名来历

标签:
村名来历村名户县县志柏姓 |
分类: 长安: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
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办留公村
【留公村街景拍摄于2013年】
留公村隶属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办管辖。地处浐河西岸,属半川半塬。村旁为凤栖原,史载有凤凰翔集于此,又名凤栖山。
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狩猎,曾在村中安营扎寨,留了两个公公和几位伙夫,给伴驾打猎的一行人备膳料炊,故作“留公”,为便于管理,留公村原是一村三社,即南社、中社、北社也,后又改为一社、二社、三社,即今日的留公一村、留公二村、和留公三村。村中原有城墙,开四门,二村住在堡子内,一村和三村人皆住堡子外。
留公村《咸宁县志》《两县续志》均有记载。民国初年《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咸宁县分29苍,南乡置10仓。10仓之一鸣犊仓 在城东南四十里,有镇。编为一十五坊,统五十八村:仓在鸣犊镇。全仓依龙首、风凉诸原,而库谷、汤谷、次谷诸水亦经行其间。龙首渠原自留公村东北分浐水北流,自同治后渠迹湮塞。全仓户三千五百九十一,人口一万九千三百二十八。

【留公一村村碑拍摄于2013年】
留公一村位于鸣犊街道办西北、西与大兆接壤,东与东高村为邻,北面为留公二村,南面为高寨,由1000来人。据传,村子建于宋代。少陵原畔原有肖姓墓一处,其后人扫墓定居于此,得名上庄,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上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留公一村。村中肖姓为主。
留公二村位于少陵原脚下,南邻留公一村,北接留公三村。有1000多人。村民多为郭姓,与王曲马厂大财主郭家为同宗同族。
留公三村位于少陵原侧,是鸣犊辖区最北边的一个行政村。东边为马兴,南边为留公二村,西边是大兆东村,北边是酒铺的王沟。全村奖金1500人。村中以康姓为主。
红枪会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会门组织,红枪会的渊源“远则为白莲教的支裔,近则为义和团的流派”。它最早在山东与河南地区发展起来,因该会门所用武器长矛上系红樱而得名。关中红枪会是清中后期到民国初年流行予全国的民间帮会组织,民国10年左右开始在陕西活动,户县叫神团,长安叫“硬肚团”。团员崇拜武力,讲究豪侠义气,倡导练武,主张扶贫济困,发动抗粮抗税。民国年间,鸣犊红枪会200余人与私派粮款的引镇民团激战一天,红枪会大获全胜。解放前,本村神团数十人手持大刀长矛与国民党便衣队在酒铺大战。
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于2016年10月18日
博文由博主《丰镐遗子※张新武》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