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民俗: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婚俗!

(2016-08-22 08:25:19)
标签:

历史

文化

西安地理

西安市

丰镐遗子

分类: 水煮西安:老事旧事
作者: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 
西安古称宗周,沣河两岸是周礼发源地。周朝时无法律,以周礼治天下。周王室封宗室为诸侯,分镇四方,周礼以传天下,所谓礼仪之邦、华夏正源也来源于此,所以说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礼仪的衍生地。现在都讲究与时俱进,城里的习俗也改掉太多,好在农村还有一些古代习俗的影子,今天主要是以长安西片农村传统结婚习俗为例。和大家聊一聊西安地区的婚嫁习俗。今天这里说的结婚习俗特指男娶女嫁。因“十里同乡不同俗”,虽然大同也略有小异。
 【周礼是礼仪之源】 
现在婚嫁年龄按照本地“本命年不结婚的习俗”一般都是男方23岁,女方21岁结婚较多。但在古代官方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实际中古代西安地区早婚比较严重,男一般十五六岁即娶,女一般十三四岁即嫁,女子最多养到16岁,民间有“庄稼长到寒露,女儿养到十六”之谚语。 古时有言“宁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的说法,所以女大男的婚姻很少。现在已经见怪不怪,言语也变成了“女大三抱金砖”。但是纵观全局,想抱金砖的人还是少数。 
【媒婆的嘴能把死人说活】
 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就开始张罗。不像现在的婚姻,一般都是自由恋爱,自己谈成以后,中间加上一个说话的人。但在过去男女的婚嫁全靠媒人在中间张罗。过去有职业媒人,多是嘴巧腿勤的妇女,俗称“媒婆”。这些人信息灵通,能说会道,和算命的有一拼,主动为男女双方物色对象,既可享受到两家的酒肉招待,事成之后又可得到丰厚的谢礼,俗云“媒婆扬善隐恶,为的骗吃骗喝”,“是媒不是媒,先得吃几回”。 

媒婆为了促成姻缘一般都隐藏一些不好的事。话说古代有男的瘸腿,媒婆让其结婚时骑高头大马,女的兔唇,媒婆让其拿一把怒放红花挡住。婚后两人洞房抱头痛哭,这就是“走马观花”的来历。 媒婆谈的差不多,双方又有想法的话,古代就要交换生辰八字,看两人是否相克。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讲究,只不过农村地区对于属相相克还是有些忌讳,比如龙虎属相结婚就是龙争虎斗、鸡狗属相结婚就是鸡飞狗跳,羊虎属相结婚就是羊入虎口。 

再而双方最关心的就是对方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对方子女身体健康情况,职业情况和作风情况。前些年说的“这娃老实得很”在丈母娘耳朵里如今有些小感冒。反而是“这娃胆大,能折腾”在丈母娘眼里吃的比较开。这些需要知根知底的事情为了避免媒婆误导,一般都是父母委派就近的亲戚打听。

 要是双方父母一切都满意,下来就看子女的意思,就开始相亲。也就是现在说的的见面。见面的风俗,辛亥革命前没有,解放后才兴起。先由由媒人约定见面时间和地点,男女双方在背地里互相偷偷看一眼,双方不打招呼,也互不讲话,这叫“背见”,第一次双方都是“以貌取人”为宗旨。 若郎才女貌双方有意,媒人再从中说合。可以安排第二次见面,称之为“面见”。面见可以互相交谈,还可互赠礼品,若双方有共同语言,男方走时能要来女方电话、微信、QQ等联系方式,基本上这段姻缘就八九不离十。要是谈完了,要联系方式,对方不给,那这门亲事就算是黄了。 
【彩礼现在是一种负担】
 民间虽有“婚不论财”之说,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娘家却十分看重彩礼,往往男家越穷,女家要的彩礼越多,从议婚开始就在讨价还价,所以见面之后还不是订婚,而是女娃在母亲或姐、嫂的陪同下,由媒人领至男家,亲自观察男方家境情况,核实一下媒人讲的话是否可靠,俗称“看屋里”。 父母那一代,都比较穷困,为了应付“看屋里”,男方了为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有的还临时借用他人的高档家具装饰门面,糊弄对方。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这种事现在是少多了,要是娘家人知道了,男方还嫌“脸上挂不住”。

这天男家要准备酒菜招待,如果女娃未看上男方的家,不吃饭就离去了,说明这个事又黄了;如女娃接受男家的招待,便表示同意,男方的父母便要给未来的儿媳妇包“500-1000元红包”,俗称“见面礼”。 事情到这里基本大局已定,下来订婚水到渠成。男方为女方买衣服,情况好的“三金手机”一遍过。还有一项就是赠送“四色”,原来“四色”指即手帕、袜子、香粉、梳子等四样,现在一般就是“四种不同化妆品”。选黄道吉日男方摆酒席,招待双方亲戚,告知亲戚,孩子此事已定,亲戚不要牵挂。一般订婚不招待亲朋好友和邻居。
 【万紫千红一片绿】
 订婚前就已经开始谈彩礼了,清末前彩礼以银计算,一般为24两,民国以后以小麦折实,通常为姑娘一岁一石麦(约300斤),60年代仍按姑娘岁数论价,每岁由20元增至50元,所以父母说当时结婚一共花了500块钱是可信的。论彩礼,大部分人在这上弄得不美气,皆因彩礼较高。越是家庭好的要的越少,越是家里条件差的要的越多。

也有本地统一风俗,比如山东有地区讲究“万紫千红一片绿”,紫色的五元一万张,红色的百元一千张,还要绿色的五十元铺满炕。总体说来,西安长安地区,由于经济过得去,对女媳娃还比较人道,平常之家彩礼基本在“3-5万”,要是再多,村里就有人说闲话,说是“卖闺女”。订婚宴席后,一般男方要给彩礼钱的一半,女方要象征性的退换一些,以说明自己不是“见钱眼开”之人。
 【悔婚退礼也有讲究】
 订婚半年左右,就可以商量结婚。所以这半年也可以看成一对新人的磨合期。要是不合,只要没结婚,悔婚还来得及,按照本地话说“这事烂了”,也就是黄了的意思。只不过按照风俗,彩礼钱“男方烂,连根烂,女方一毛不退”“女方烂,烂一半,女方退一半彩礼” 

订完婚,给完彩礼,基本半年之后,双方商议结婚。男方将另一半彩礼送与女方,女方购置嫁妆,基本以生活用品为主。父母时代讲究“三转一响”,现在嫁妆主要是以家电、摩托、电动车为主,陪嫁汽车的也是大有人在。黄道吉日必需双方商量,征求新娘意见,民俗有“红马拜堂,家破人亡”之说,怕的就是女方结婚当日来了生理周期。

现在的黄道吉日选定比较简单,基本上日子逢3/6/9就可以,所以才有了平时路上看不见,猛然一日扎堆结婚的事情。 订好了结婚日子,男方就要提前三天给亲朋好友发放“喜帖”,农村叫“下书”,现在有些年轻人直接一个“朋友圈微信群发”,令人哭笑不得。结婚前一日,男方在村中请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婚事大总管,统一协调婚事过程。通知乡邻前来帮忙,名为“执事”。搭建彩棚,准备酒菜,人来人往,秦腔音乐响起,好不热闹。男方晚上祖坟迎回祖先,男方好友晚上睡在婚床上,名曰:“压床或者暖房”,好友第二天随新郎迎亲。 

到了婚礼当日,男方准备馒头(通常送24个,象征报答娘养女儿20个春多秋的恩德。)、酒肉(拜女方祖先用)、礼品(拜女方本家门头用)、鸡肉盒子(烧鸡必需是红毛大公鸡)五色线麻和带根带稍的莲藕(寓意两家结亲藕断丝连),在长辈带领下,迎亲队伍出发。本地讲究“姑不娶来姨不送”,迎亲的人数去单不去双,回来时加上新娘,便正好是双数,人言“好事成双”。车队不走回头路。正午12点新娘必需娶进门,如遇本村两家同时结婚,谁家新娘先进门最为吉利,传说先进村的能生男娃。古代男方是高头大马披红花,后面跟着大花轿。父母一代早为马车、中为自行车、后为拖拉机。现在清一色西服领带黑皮鞋,长龙车队娶新娘。

 长安县南路一代新郎取新娘应带大红花,但是西路一代却没有这讲究。外甥结婚,舅舅要给外甥行“升冠礼”,预示成年。长安县南路一代新郎结婚要带上舅舅送的“黑色礼帽”迎亲,西路一代却没有这讲究,与时俱进,舅舅已经将“黑色礼帽”换成了红领带,所以西路新郎迎娶新娘不带礼帽不带花。 到了新娘家里,鞭炮齐鸣,新郎首先要叫门,这里就成了红包的天下。可以说这里真正体现了“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叫开了门,迎亲队伍,稍作休息,女方招待饭食,新郎祭拜新娘祖先,并随女方长辈前去本村拿礼品拜见新娘叔伯门中,本地叫“拜门头”。拜完门头,新郎要立即到新娘房中将新娘婚鞋找到,时间紧迫,女方也不多加刁难,但是也有找不到鞋,直接怀抱新娘上车的。 婚车接了新娘,娘家陪嫁随后,一般是新娘兄弟押车。古代女儿嫁人,女方父母是不来男方参加婚礼的,怕的是父母难过。现在没这讲究,女方父母也来参加,双方父母,高兴无比,其乐融融。 
【结婚绕路不可避免】 
因迎亲车辆不走来回路,预示只结一次婚,所以车队绕路不可避免,要走乡村小道也实属正常。碰上过路村民堵路拦车,多以烟酒伺候,因是本地乡邻。又逢喜事,多不加阻拦。途中若是两家新娘的车队相遇,称为“撞亲”,被认为是“晦气”,双方的车队必须停下,各自的迎亲娘子拿出新娘的手帕互相交换,以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现在一般路窄就是顶牛,路宽就是各走各的,一个不招一个。若遇“丧葬白事”,就要先鸣鞭炮,改道前行。
 【打醋坛的风俗很古老】 
新郎婚车即将到家,家中鞭炮经响起,婚乐大多播放《今天是个好日子》。婚车到家,本村长辈,一手拿着一个烧红的铧尖,一手端着一碗香醋,绕轿或车顺转三圈,倒转三圈,一边走,一边往铧尖上洒醋,铧尖不断发出刺溜刺溜的声音,周围散发出一股呛鼻的醋香味,这叫“打醋坛”。

在举行打醋坛仪式时,还要念一段打醋坛词: “车到门前打醋坛,逢凶化吉保平安;一打醋坛告天地,大吉大利人心喜;二打醋坛驱邪气,吉星高照凶煞避;三打醋坛太公到,百无禁忌事事好;四打醋坛成双对,才子佳人鸾凤配;五打醋坛结良缘,福寿双全度百年;六打醋坛清雾扬,全家老小保安康;七打醋坛喜心怀,五福临门自天来;八打醋坛合家欢,光明九洲日月圆;打醋坛,打醋坛,打罢醋坛人心欢。新媳妇,赛天仙,快快下轿踏红毡”,现在醋坛还在大,但是会念词的人已经很少了。

 打醋坛完毕新郎先下车,对准女方车门三鞠躬,迎娶新娘。新娘下车,应站于新郎左侧。因中国讲究左为上位,新郎要将新娘拉到自己右侧,名为“抢左”。若新娘下车站于新郎右侧,乡党边说新娘“脑子差根弦”若新娘站在左边,新郎不知道抢左,又会说新郎“脑子不够用”。 

抢完左,司仪稍加介绍,告知乡党。新娘新郎争先跑向婚房。婚床上摆有核桃、大枣、糖果食品的,这是让新娘和新郎在洞房中享用的,俗称“添箱”。

本地风俗,谁先跑进婚房在床上四角踩一下,以后就是家中“掌柜的”,说了算,名曰:“踩四角”。 一般情况下都是结婚时男方踩了四角,当新娘走近床边时,新郎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一条腿迅速从新娘头上扫过,关中方言叫“翘尿骚”。认为这样做了,日后就能压服新娘。踩四角的风俗还在,翘尿骚的风俗已经很少了。 

本村执事安排女方亲属吃饭,休息。新娘兄弟押嫁妆彩车前来,一般是要给红包的基本500元左右,否则不让男方卸车。原先挑盖头使用擀面杖,现在直接是一把抓。 
【婚礼仪式讲究最大】
 新娘坐在婚床,有新郎姐妹端来洗脸水,还有一碗面上放一根大葱,新娘要大口嚼吃,风俗:“吃面就葱,越吃越聪” 到了下午14点左右婚礼正式开始,古代喜庆以红色至尊,黑白为忌讳。但现在社会与时俱进,新娘出嫁清一色的白色婚纱,好在还有一双红色婚鞋。下午举行婚礼,新娘就要脱下婚纱,换上红色礼服。说是怕穿上白色婚纱天地神灵列代祖宗不认识。

 婚礼议程比较简单,先是新娘新郎就位,新郎舅家为新婚夫妇披红戴花(西路一代民俗婚礼过程直到现在才披红)。下来是拜天地神灵,一般就是新郎新娘对钟馗神像三鞠躬;二拜祖先,就是对着列代祖先神轴三鞠躬;三拜父母高堂三鞠躬,新娘就要改口,一般父母对儿媳妇都有红包奉上。夫妻对拜现在基本没有,已经被交杯酒所代替。下一步就是各位来宾致辞讲话。最后新郎新娘对亲朋好友,执事邻居三鞠躬以表感谢,礼成。音乐响起,歌舞节目开始,酒菜上桌,准备开席。
 【酒过三巡、要开始敬酒】 
酒过三巡,族中长辈带新婚夫妇对于来宾逐一敬酒。酒宴结束,娘家人稍作寒暄,叮嘱一番,无非是嘱咐女儿“孝敬男方父母,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告诉男方父母“女儿还小,多多担待”,公婆也会大度一番“进了咱家门,就跟咱娃一样看待”。 

晚上耍媳妇闹洞房,原先比较严重,现在多自由恋爱,亲朋好友在结婚前多认识,耍媳妇闹洞房也是走走过程。新婚之夜,婚房里普遍有点“长明灯”的习俗。“长明”与“长命”谐音,以期长命百岁、白头偕老。一夜不关灯,现多发展为新郎狐朋狗友“麻将扑克通宵大会战”。

第二天早晨,新郎新娘拜过祖宗,要给诸长辈及亲戚行礼,谓之“认大小”。接着新娘的兄弟来叫姐姐回门,新娘归家谢过媒人,至此传统婚礼才算结束。 

农村传统结婚习俗,虽然繁琐,细细品来,意义非凡。繁琐的环节最多的是在相知相交的过程。想古时,男女结婚,互不相识,经过一套繁文缛节,终成一对。婚后就如烧开水一般,从凉水开始烧,烧到沸腾,三五年后两人的心智都成熟了,懂得相互理解,所以婚姻得以长久。现在的婚姻,结婚之前已经认识三五载,本就处于开水的沸腾期,结婚后反而是一个慢慢冷却的过程,没有了激情,离婚也就来到了。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君”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不说大事,只言小事。刨根西安,问底长安,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作者:头条号 / 睁眼看西安
链接:http://toutiao.com/i6315658211009495554/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