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鄂迁陕支家谱》寻根考源

(2015-07-11 18:49:55)
标签:

文化

村史

村史村志

分类: 水煮西安:老事旧事

【原创】《鄂迁陕支家谱》寻根考源
          家谱摘抄

先祖爷自湖北迁居陕境以来,世袭居于西安沣水以西,长安马王新庄境内已百年有余,回乡偶知族中现存老谱一本,家传老谱,墨笔而书,纸页黄多繁体,字有残缺,数不能识。详之一整,付抄如下

 我张氏之世系年远久,淹末审始自何代,世居何郡。传闻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湖北郧郡世居治城。其先世俱系守分良民。谱系无传,莫由知其巅未证自肇还之。祖历序本支千代远族繁之得认世所从出宗派。所由分庶乎。昭穆有序,谱系不乱。霜露之时亦可循次上祀,用伸本源之思

 至若荆花并茂他年欄桂竞芳与后世。在有志子孙自为之,耳所至属者惟冀今德、世守勿远、烈祖训之。孝道克敦群同宗睦又须养廉行恕,以奢华为戒以勤俭传家,永遵遗训与后世云尔。据自世祖至六世祖遗兴房存有,公田壹分坐落肖公保张家榜,计于陆斗田共拾肆兵裸柒升捌合陆勺。又因保公地壹分,坐落宋坡,坡地壹分、平地拾贰亩、粮壹斗捌升

其先世遗规,立长男主宗祀,轮流收裸值主祀之人完纳银粮。与春秋二节祭扫修坟。不得从收裸后致墓冢倒塌,置若罔闻如有此情宗族重公罚勿论。相传至今无异已历世与兹唉

谱序宗派:士、如、永、宗、拱、魁、木、垂、基、业、诗、书、增、祖、光

清初迁湖北陨阳府,一世祖传至九世祖,清晚期九世祖迁陕西西安府。家谱过长、谱序不列

                  

                    湖北故籍考

想吾张氏,至吾等子孙立天地间,洋洋千年,逢战乱、遇疾苦。日月换新天,世间多狼烟。历朝经代乱世已千年,或出王侯将相、或出贩夫走卒,祖先多苦难。吾祖爷自鄂迁陕百年间,遇挫折当以万计,吾鄂迁张姓一支不消于世而强于世,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吾祖功高至伟。子孙鸿途,分隔四方,逢年过节,不远万里,奔赴家乡,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家增光。今鄂迁陕支,时隔百年,繁衍七代,遥望故土,地跨两省,路距600余里。适逢盛世,普天拆建,湖北故籍,地不可考,村堡无踪。虽有孝心,实难成形,今翻家谱,详查古籍,字里行间,势要一考先祖桑梓故地,世居何方,落叶何处

                    

家谱载:“传闻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湖北郧郡世居治城。  

考证一:明末清初从大槐树迁出往湖北陨郡是否属实、陨郡今为何处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民国年间常言“500年前一家人”指的就是大槐树移民。据《明史》记载,大槐树移民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基本结束,累计18次,断断续续近百年。可见大槐树政府组织的移民在到永乐十五年(1417)基本结束。那么家谱记载,“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湖北郧郡”是否记载有误,时间应该是元末明初,而不是明末清初。笔者断言记载属实,应该不是笔误

元代明初,群雄并起,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代枭雄,都是从江淮之间崛起的,战争也大多在这一区域内进行,本地人口凋零,而山西洪洞县较为安定,人口众多,所以才有第一次朱元璋洪武年间的官方组织的大移民,明朝初年全国6000万人,山西400万人,最后迁移出去300万人,可见大槐树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该是指洪洞县周边广大人口密集的山西省所辖府县,而不单单是一个洪洞县,否则一个洪洞县怎么能迁出人口100年,高达300

明朝初年洪洞移民规模大、影响深远.先期的洪洞移民已经在他乡站稳了脚,拥有了良好的声誉,以至于明后期和清初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原本不属于洪洞移民的移民也自称是洪洞移民。大家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迁来的,说不定还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这样不仅可以壮大洪洞移民的力量,相互之间情感亲近,还能相互帮扶,使后来者容易扎根。 

 那么家谱记载,“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湖北郧郡”。那么“湖北郧郡”又是什么地方

     资料显示:郧本乡名,置关于乡,曰“郧关”。古称“庸水”,属商代古庸国辖地。西周时期为周的疆域。春秋时为麇国故地。后境地遂属于秦。隶益州汉中郡。汉时为长利县。晋太康五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梁太清年间名为郧州,宋时,郧乡县改郧县,明成化十二年,郧县疆域与其他5县合为郧阳府,于郧城置郧阳府,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经历两朝共205年

那么成化十二年,为何要于郧城置郧阳府,原因是流民。《明史记事本末》载,明初,列郧阳为最大封禁山区,设重兵扼守盘查,禁民进入。洪武二十四年(1891 年) ,郧县人口 1391 户,11756 人。明王朝采用遣送外籍流民回原籍政策,对不昕从者"主犯处死,户下编发充军"。郧县地处荆襄地区西北部,元朝至正年间这一带就已有流民聚此,当时官府将这一带作为封禁区,是不许百姓迁入的,但是直到元朝灭亡也莫能制。明朝建国初,朱元璋延续元制,对荆襄地区仍实行封禁政策,曾派遣卫国公邓愈率兵到房县清剿,“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明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吏治败坏,土地兼并剧烈,又时逢连年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等灾害频繁发生。种种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造成明朝中期以后大批农民失田失业已到达无法维持生计的边缘,成批成批的农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流民遍及全国。流民问题成为明朝中期以后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朝庭见大批流民进入又“恐流民聚众闹事”,于是采取强令驱赶和强制遣散流民还乡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就导致朝廷封山与流民反封山的矛盾空前激化,终于酿成历史上有名的二次荆襄流民大起义。史书称为“荆襄流民举事”、间接催生了郧阳府的诞生。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 年) ,在郧县城始设郧阳府后,改土城为砖石城。解禁封山,县城集市贸易形成规模。郧县老城砖石城墙定型。城墙回环,略成梯形,高 米,厚 米。设有东(宜和)、南(迎熏)、西(平理)、北(拱辰 )4 大城门和东(时雨)、南、西 小城门,都相应建有城门楼。城南城西以汉江为池,城东以长 150 米、宽 7米,深 米壤沟为池。工具。1968年 丹江水库封闸,郧县老城城垣全部拆除。

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土地兼并严重,失地农民转为流民,明末起义爆发,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义军首领号称1372营,史载:“崇祯六年十二月十日,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部人郧阳。崇祯八年三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从安徽西进,取道枣()、襄()、郧(,四月进兵汉中。同年十月,农民起义军 队、队数万人由商洛进入郧县黄龙镇石河滩,攻打三台寨。崇祯九年春,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打郧阳,遇大雾,起义军死伤甚多。同年二月六日,张献忠由河南内乡奔郧县自桑关雷峰埋,击败巡检司代任大使郑国纪乡兵,郑毙命。崇祯十二年十二月张献忠、惠登相等 营农民军进入郧阳、商洛、兴安山间,尽歼杨世恩军于香油坪。崇祯十三年八月,明军围李自成于巴山西部鱼腹山中,李自成轻骑突围,经郧县进入商洛。崇祯十四年二月,张献忠部又围郧县。郧阳总兵黄德功部下兵变,投农民起义军。”由此可见从崇祯六年,到崇祯十四年八年之间起义军八进八出郧阳府,郧阳府顿时沦为兵火重灾区,人口大量减少。清朝乾隆六年后,江西、山陕、河南、武昌、黄州等会馆先后在郧阳府建成,郧阳成为商贸重地。解放后复名郧县,2014年9月9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郧阳区,隶属湖北十堰市,区政府驻地城关镇(古为郧阳府城)。

综上所述,家谱载:“传闻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湖北郧郡世居治城。”实属可信。实际情况应为先祖本居山西省洪洞县周边府县,未曾参与明朝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的官方大移民。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先祖转为流民,适逢农民起义爆发,湖北郧阳府地广人稀,当时封山已经开禁,先祖拖家带口迁移到湖北郧郡,因世居治城,地址应为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东关一带。

家谱载“据自世祖至六世祖遗兴房存有”,依次推断,此家谱应为:清朝中后期嘉庆年间修订。至9世祖清同治年间因战乱迁移陕西,先祖居湖北郧阳城关,共历经九代人近200明朝建国于1368年,清同治年间在1863年,500年繁衍九代人,根本不可能。所以说:由明末清初从山西大槐树迁出当为可信。


家谱载:“据自世祖至六世祖遗兴房存有,公田壹分坐落肖公保张家榜,计于陆斗田共拾肆兵裸柒升捌合陆勺。

考证二家有良田在肖公保张家榜,肖公保在何处

清代,地方行政机构沿明制,实行保甲制度。据清同治五年(1866 )(郧县志》载:全县分 19 里、乡、115 保、369 甲。东乡 29 个保,分别为“肖公、杨滇、斧山、余家、蜡峪、细峪、好坪、安阳、王庄、岔河、黄暖、龙泉、自桑二淘沟、麻峪、柏家、东漠、上津、梅子、黄柿、赵河、八亩、东良、栖寺、梅家、乌峪、盘道、黑豆、葛坞”。由此可见东乡29保,第一个即为肖公保

1956 年区(镇)辖乡以一览表中,杨溪区辖乡有:“ 杨漠、卡家、莫烈、肖公、谭家、胡家、桂花、东园、屋场、西园、狮子、观榆、梭楞、泰山、老君、清凉、好坪。”由此可见杨溪区17乡,第四个即为肖公乡。

史载本地名人:余隆廷,字云卿,号乘时,生于道光六年二月十一日,同治十二年因筹解滇饷军装,剿灭义军有功,案内保加二品衔四川候补道(正四品),覃恩诰封中宪大夫(四品衔),余隆廷于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去世,葬郧城东肖公保青龙泉石榴沟。

县志有载“十方院位于肖公保”

综上所述:肖公保应该在今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谭家镇、杨溪镇三角地带

 

  家谱载:“一世祖:士敏公;二世祖x公;三世祖:永祚公;四世祖:宗圣公、宗顺公;五世祖:拱振公;皆携妻合葬李王坟

考证三:先祖多合葬李王坟,李王坟在何处

 唐贞观十七年,太宗改封四子李泰为顺阳郡王居均州之郧乡(现湖北郧)李泰在三十五岁那年死后埋葬在郧县县城东1公里处的马檀山上,自李泰死后,李泰家族成员再未入长安,死后聚葬于郧县马檀山。李泰家族墓地是严格意义上的李唐皇室家族墓地,是在全国唯一一处葬于京畿之外唐王室家族墓地。当地人称“李王坟”又名“唐王坟”。李王坟,是一个位于汉江北岸的小山包,当地人称其为马檀山。马檀山高出现在的汉江江面数十数,这里原来只有一个红砖厂,挖坟土烧砖,随着丹江口水库增容,李王坟朝不保夕

    综上所述:李王坟应为今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东菜园村一

 

家谱载:“三世祖:永祥公;四世祖:宗注公;五世祖:拱极公;六世祖:張焯公、張焜公、張火音公;七世祖:魁文公、魁隆公;八世祖:張楹公、張杞公;九世祖:垂秦公,皆携妻合葬武阳

考证四:先祖多合葬武阳,武阳在何处

武阳今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有武阳岭村,想来既是此地,因毗邻菜园村,或许是李王坟的一部分

 


    家谱载:九世祖垂观公携妻吴氏并三子一孙从湖北郧阳府迁陕西西安府三原县(今属咸阳市),十世祖鸿基公和培基公从湖北郧阳府迁陕西西安府长安县”

考证五:先祖为何从湖北郧阳府迁到陕西西安府

     自古以来,郧阳就流传一句民谣:“铁打的均州,纸糊的郧阳咸丰六年十月,襄阳起义军高二先率部进入郧县江南,欲夺郧城。与清军战于茅箭、黄龙滩一带。咸丰七年三月,襄阳起义军一部由房县大木厂进人郧县鲍家店、陈家湾一带,与官兵、乡勇交战数日,后转人竹山。同治一年十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率部由淅川进郧县于清军交战数日。十一月,四川捻军首领蓝二顺由陕西商南进人郧县大柳树、 蓝家坪一带。数日后在卡家沟与清军候补道梁作椅率领的部队及荆紫关总兵孙之友率领的官兵、乡团大战后,由赵家川进入郧西。清同治三年三月,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率部经郧县的南化、白桑、杨溪、细峪进人河南。启王梁成富率部经郧县梅铺抵南化,4 月拔营开往郧西县。郧县处鄂陕交界地域,陷而复收,收而复陷,屡被兵燹,灾难倍重于其它县域

陕西西安府雄踞关中,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战乱较少。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义,西安府清军调入前线,西安府空虚。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尊王赖文光义军,驴皮寨蓝大顺、兰二顺义军,捻军梁王张宗禹义军相继进入西安府。西安府回民18营起义,回汉仇杀,左宗棠领兵入陕,各路义军相继退去,起义回民一并退去。经此一站,西安府本地汉族死伤惨重,回民随义军一并逃离。导致西安府沃野千里,地广人稀。事后、山东、湖北百姓大量迁入关中道西安府周边

综上所述:先祖从郧阳府迁移西安府,皆因郧阳府地处战略要地,崇山峻岭之间,咸丰同治年间战乱太多,民不聊生。陕西关中道沃野千里,适逢战乱,不久而终,导致人丁稀少,且同属秦岭余脉,距离较近,所及兄弟举家迁移到此

【原创】《鄂迁陕支家谱》寻根考源                  张新武/书文于20157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