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丰镐遗子-睁眼看西安
丰镐遗子-睁眼看西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891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户县游记】户县城隍考“一座城池俩城隍”

(2015-05-24 00:41:32)
标签:

军事

城隍庙

户县

城隍爷

城隍

分类: 狼影天下:人过留影

【户县游记】户县城隍考“一座城池俩城隍”
【户县游记】户县城隍考“一座城池俩城隍”
【户县游记】户县城隍考“一座城池俩城隍”
                  

                    位于户县县城东,西余铁路旁的“总城隍庙",为在县城遇见的第一座城隍庙

 

【户县游记】户县城隍考“一座城池俩城隍”
【户县游记】户县城隍考“一座城池俩城隍”
【户县游记】户县城隍考“一座城池俩城隍”
【户县游记】户县城隍考“一座城池俩城隍”
                       位于户县北街的第二座城隍庙,为在户县县城遇见的第二座城隍

 

-------------------------------------------------------------------------                               

                            户县城隍考

    国之本土宗教,当属道教,祖庭今在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自老子西出函谷,研习黄老,到东汉末年张道陵天师完善教义,至宋元时期全真教王重阳携带得意弟子全真七子发扬光大,道教根基深入民心

       但凡宗教,总有信仰之力,各有膜拜对象。像佛教,有三世佛祖、五方佛、四大护法、八菩萨、十大尊者、十二珈蓝、十八罗汉、二十诸天。道教有三清、四御、三官、四天师、八仙、九曜星君、二十八宿、十万天兵、山神土地、城隍爷。一部《封神榜》,千年佛道争。既有老子化胡说,又有准提接引论,反倒是十方信众一头雾水。道教天庭的四大元帅、到了佛教立即成为西方四大金刚,道教十二金仙,到了佛教基本成为佛陀菩萨,甚至在民间如雷贯耳的武财神关帝圣君到了佛教竟然成为佛教的护法珈蓝。老百姓可不管这些,逢庙烧香,进观磕头,高坐台上都是爷,是否兼职神佛,与百姓无关。(关中人管神仙菩萨都叫爷,拜神也叫敬爷)

     佛教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人顿悟,皆可成佛”。道教就不一样,得道成仙只有两种模式,一则勤加修炼,肉身成圣为仙,成就大罗金仙,可不死不灭。二则,勤加修炼,遭劫横死受封为神。神仙在老百姓心目中高高在上,可在天庭地位大不一样。仙者地位崇高,相当于天庭总公司董事会决策成员,有空管事,无事闲转,也称散仙。神者地位中等相当于天庭总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各司其职,也称正神。人常说:“佛道为争一炷香,是人都争一口气”,天庭的收入来源就是人间的香火,对于人间的基层管理人员,工作辛苦,待遇底下,是神是仙均不愿下凡。这就有了另一种折中的成神模式,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百姓死后被封为山神、土地、。这样,天庭在人间的基层办事处人员终于组建起来,由于人数众多,县官不如现管,声势倒也不弱。但是有一种神,凡是有城池的地方,就有本位尊神,而且这位尊神不是神封的,而是人封的神。这就是城隍爷,连佛教也无争议,地地道道的道家正神。

      城隍,本地人称城隍爷,是道教祭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但凡有城池的地方,就有城隍爷,城隍爷是本地所镇守城池阴间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城主祭祀城隍神最早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期最为兴盛。宋代列上升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个等级,岁时祭祀。京师城隍是王爵封福明灵王;都城隍是公爵,封明灵公,掌管省;州城隍是侯爵封灵佑侯,掌管州;县城隍是伯爵,封显佑伯,掌管县

       本人去过四川昭化古城城隍庙,山西平遥古城城隍庙,陕西渭南县城隍庙,按其级别,应该是掌管县级的县城隍,爵位应该是伯爵;陕西地面上最大的城隍爷不是西安市西大街掌管一省的“都城隍”,爵位应该是公爵;而是西安市长安县王曲镇掌管南七北六十三省的“总城隍”(明朝时中国共13个省),可见王曲城隍爷应该是全国最高的城隍爷,王爵封福明灵王。陕西有王爵的最高城隍,更有连爵位都没有的城隍爷。按照有城池就有城隍爷的说法,但凡有城池,就有城隍爷。关中道各大古镇,为了预防兵匪,都修有城墙,无可厚非也有自己的城隍,镇城隍。至今西安市户县北乡有游城隍的习俗,户县北乡共有3个城隍爷,均为本地古代英雄渭河南岸一带 十九村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称为大城隍,相传大城隍爷纪信为汉时刘邦大将,阳之战代替刘邦死于西楚霸王项羽之手,纪信本地大王镇王守村人,纪信之妻为户县苍游镇什王村。大官路东西二十一村为一社,奉韩成为城隍神,称二城隍,相传二城隍爷韩诚为明时朱元璋大将,鄱阳湖大战代替朱元璋死于汉王陈友谅之手;韩城本地甘亭镇东韩村人,韩诚之妻为户县苍游镇李伯村人。涝河东西十三个村子为一社,奉周苛为城隍神,称三城隍。相传三城隍爷周苛也是汉时刘邦大将,同样在阳之战代替刘邦死于西楚霸王项羽之手,周苛不是本地人,周苛之妻确是户县玉蝉镇三旗村。三位游城隍,虽然没有爵位,但民间香火确极旺,看来千古英雄人人敬,公道香火在心中。

 

    户县县城汉朝时就有城墙,以后屡毁屡修,明末为了抵御李自成起义军,大加修建,清康熙年间到光绪年间就修了九次,民国时已经破烂不堪,解放后城墙全部拆除。一般情况有城池就有城隍,一座城池只有一座城隍,但是户县县城为何确有两座城隍庙呢? 今日与友到户县听说府东巷有字画一条街,寻找未果竟然在县城西西余铁路西侧,发现一座城隍庙,门口的两座大狮子一下吸引了我,简直和渭南老城街的狮子一模一样,蓝黄相间,这难道是陕西城隍庙的标配石狮。城隍庙很老,沧桑破旧,和渭南城隍庙有一拼,想来不是毁于清同治年间战火,就是毁于十年文革的疯狂年代。进门两侧有24孝笔画,看其门楣,吓了一跳,“总城隍庙”。据我所知“总城隍庙”全国屈指可数,唯一见过的有史记记载的总城隍庙就是长安县王曲镇北堡寨的“总城隍庙”,怎么这户县也有“总城隍”,急忙跑出庙门,看其碑文,门前有石碑“重修总城隍庙记”,成色较新,字意难懂,落款一九九七年,知道看之无益。进庙磕头烧香,见旁边有两位老太太,其中一人看似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急忙上前询问一番。老太太说:“这城隍庙地方是这村里的地,原先是个大涝池,后来水干了,填平了在这盖了个城隍庙。”我急忙问:“那这总城隍爷是谁”,老太太说道:“村上老人说,长安县有一个总城隍,巡游到此,视察工作,所以就在这盖了个总城隍庙”。老太太经此一说,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这户县总城隍庙,就是长安王曲总城隍的一个分公司。

   

    寻找府东巷,寻了几圈依然,未能找到,一不小心到了户县北大街,依稀可见户县钟楼。不得已急忙下车询问路人。抬头看见,路东有一仿古门楼,以为是村门楼,细看之下,竟然觉得两眼发花,展现在面前的竟然又是一座“城隍庙”。满头雾水,打开手机,百度一下,答案立现。原来眼前这座,才是真真正正的户县城隍,创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在清朝顺治二年,康熙八年先后重修。门口有两尊石狮,还好不是黄蓝相间,庙里一群居士在念经,规模比刚才的总城隍庙还小,站在门口就能看见全部,门口有两侧碑,北边的石碑记“城隍庙功德碑”,南边的碑记为“重修户县城隍庙碑记”落款为1994年,比刚才的总城隍庙还晚一年。碑下有一块残碑,盘龙头,有“皇清”字样,看来是老物件,应该是老城隍庙建筑遗存。旁边有一焚化香蜡纸表的小塔,高约3米,砖石结构,上侧有两个竖管烟囱,一位老大爷在向塔内焚化“阴票子”,急忙上前发烟答话,老大爷脸型消瘦,头发短而稍白,十分热情,将城隍庙历史一一讲来,顺便说了和刚才总城隍庙的区别。我问起府东巷,老大爷更是滔滔不绝:“你知道为啥叫府东巷,就是县政府以东的巷子,咱户县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有五个城门,不但有东南西北门,还有一个地门”,我一愣问道:“啥是地门”,大爷说:“地门就是原先衙门里的一个暗门,要是户县城被攻破了,县官就从地门走咧”,我笑道:“那地门就是关键时刻逃跑的地道”,大爷笑道:“也就是,你要找的府东巷,从政法路走比较近,过两个弯就到,在县政府东边一个小巷子”。我急忙道谢,向路对面走去,车停在路对面,还没打开车门,就看见大爷急忙从路对面疾步走了过来,上面城隍庙门楼全图可以看见走过来的大爷。老大爷叫住我,拿起地上一个树枝,将府东巷的路线在地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路线图,我急忙用手机拍了下来,连声道谢,在车中一直为户县淳朴的乡党感动不已。

 

               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于2015年5月23日晚23:44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