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未央区辛家庙街道“广大门村”

标签:
大门村街道办光泰家庙唐长安 |
分类: 未央: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
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街道办广大门村
西安市东北郊浐灞二河交汇处有个广大门村,因本村有好友经常游走村中,还与好友同游灞河,总以为本村隶属灞桥区。时至今日欲写此文,方知未央区地面如此之广,本村竟然隶属未央区辛家庙街办。
西安市未央区位于西安城区北郊、汉高祖七年,丞相萧何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未央宫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总面积相当于六个北京紫禁城,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理政,“未央区”区名正是源自境内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http://p1.pstatp.com/large/37c6000017b685c10163
【汉未央宫遗址】
未央区的辛家庙街道办位于未央区的东南部,关于“辛家庙”西安人大多知晓,因为这里有一座“辛家庙立交桥”。辛家庙说起来话就比较长。蒙古太宗三年皇室子弟辛德禄随太宗窝阔台进攻被金国占领的陕西,在攻占京兆府长安的战役中,辛德禄甘冒矢石,冲锋陷阵,立下大功。四王子忽必烈受命镇守京兆长安,后来忽必烈当了皇帝,随封三儿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辛德禄为恒州达鲁花赤。辛德禄家族受封的恒州就是现在周至县辛家寨镇恒州村一代,忙哥剌的安西王府本地人叫“鞑王殿”,在今天的米秦路秦孟街。辛德禄作为安西王的僚属,曾在此地设家庙,随得名:“辛家庙”。
http://p1.pstatp.com/large/32210000c0be7944f583
【辛家庙街道广大门村】
辛家庙街办下辖的广大门村,村口有一个辉煌大气的门楼,上书“光泰门”三个鎏金大字。根据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明隆庆年间建村于,秦朝时此地为东陵乡,唐朝时期为禁苑光泰门附近,此处有光泰庙,随称“光泰庙村”,明朝时期为“光大里”,解放后改为:广大门村。本村是方圆驰名大村,从南而北有马家湾、堡子村、窑场、什字街、后街5个自然村,分了8个村民小组,村民3000余人。
五个自然村里窑场子建村最早,为明朝正德年间,因此地有砖瓦窑而得名;堡子村(广大门)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因村中原有城墙而得名;什字街和后街建村于明朝天启年间,什字街因地处村中大十字街道而得名,后街因位于什字街北面而得名;马家湾建村于明末,因马姓住浐河湾而得名。
http://p1.pstatp.com/large/3221000364d9e06ecd3d
【唐禁苑】
要说光泰庙,先说光泰门。隋开皇三年在龙首塬修建帝都大兴城。并在今未央区辖域内兴建大兴苑。唐依隋制大兴苑为唐朝禁苑,为唐都长安三“西内苑、东内苑、禁苑”之一。据清嘉庆《长安县志》载:唐禁苑中四面设门,南面三门、东面二门、西面二门、北面三门。其中东面两个门就是位于广大门村的“光泰门”和徐家湾街道袁雒村南的“昭远门”。
在光泰门侧的灞河上有一座古桥,这里原先是个古渡口。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光泰庙村灞水上有光泰庙桥
http://p1.pstatp.com/large/37c500001697db058733
【高陵县李晟碑】
唐中叶德宗李适在位时期,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反”的藩镇割据局面。公元783年8月,派往镇压叛乱的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进入长安,因唐廷不给犒赏而哗变,德宗李适仓惶逃走,叛军拥待朱泚白华殿(今百花村)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国号汉。次年五月,唐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出兵东渭桥,由在光泰门破开200丈大口子,由此攻入内苑城,直捣朱泚所据白华殿,平息了这次叛乱。六月,逃出长安的朱泚被部将所杀。这就是历史上的“泾原兵变”。
《新唐书》记载:“李晟在今老人仓村召诸将商议攻城之策,诸将都说:‘先取坊市,后攻宫城’。”李晟为保护宫阙不残,坊市无扰,断然移兵光泰门,攻敌巢穴,一举平息叛乱。”后来百姓感念其恩,在城墙破口出为其修建“忠烈祠”,因位于光泰门,故称“光泰庙”。因李晟体魄胖大,而讹传为“胖官庙”,后来直接变成“判官庙”。唐朝末年,朱温焚毁长安城,迁都洛阳,光泰庙也被拆除。
http://p1.pstatp.com/large/322100035d77e95f0a72
【广大门村判官庙】
今天要是到了广大门村,门楼子北侧路边有一个“判官庙”的指引牌,进村100米路南有一座“判官庙”,村名称其为“广泰庙”,庙门面东,三进建筑。后堂为大殿,判官崔珏端坐中央,左面壁画为“二十四孝”,右面壁为“十八层地狱”。庙不大,香火很旺,现在《广泰判官庙记》书文:判官庙又称光泰庙,始建于唐,因阴司判官崔珏助唐太宗还阳特在此赐地建庙,历经宋、元、明、清,有兴有衰。至新中国成立,已破败不堪,仅剩一件大殿,几株松柏。近年来,村民和香客先后集资数十万元,复建大殿,新增二殿和前门。
http://p1.pstatp.com/large/322100037347daf177e4
【广泰庙文保碑】
现在的判官庙供奉的是“判官崔珏”而不是“胖官李晟”。可惜《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只有寥寥数笔记载:“光泰门村判官庙 ,创建无考,有乾隆中重修碑记。”莫非千年的岁月,日月的流转,“胖官”真的变成“判官”了。村人对此则另有说辞,言到:两庙本来就不是一座庙,广泰庙就是“判官庙”,建于唐初,供奉“判官崔珏”,唐朝中期,李晟平叛,在判官庙侧修建“忠烈祠”,是村中“东寺庙”的前身。
http://p1.pstatp.com/large/32270003546d6a42963e
【广泰判官庙记】
除了判官庙以外,其实本村还有一座古寺“宏济禅林”,也就是原来的老学校。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西安满城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悉数调往南方平叛,关中一时防守空虚,本地回军趁机起事。太平军、顺天军、捻军趁机入陕,围攻西安。以捻军势力最大,捻军兵分两路,西路捻军在梁王张宗禹带领3万余捻军入陕,与清军大战蓝田曳湖镇、雁塔齐王村、灞桥十里铺。
战果最辉煌的就是“十里铺血战”,十里铺大战的主战场就是光泰庙,半日之内,捻军连斩清军总兵萧德扬、提督杨得胜、萧集山、萧长清、布政使衔候补道萧德纲等湘军将领,歼灭敌军3000余人,清军3000余人浮尸浐河,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清末同治年间,回民起事,回汉相斗,本村深受其害,全村旧制共有十甲,回民是七甲和八甲,其余均为汉人。当时回民一部分住于马家湾,计二十四户,全是窑洞;一部分住于上堡子村南三分之一处,和汉人同村,亦有二十四户,共四十八户。汉人全村有八十余事变以前,本村回、汉相处很好,互有往来,不仅遇事相互送礼,且亦有认儿女干亲者。光大门本坊东邻悬崖,南接马家湾,只有西、南、北三门。当时汉人占今西门和北门,回民占南门并另开一西门。在本坊以南三里即新庄,向北去六、七里即水窑,也都住有回民。新庄和光大门村共有一寺,在本村西南半里处,此清真寺很大,占地约十数亩,大殿上还有琉璃瓦和雕花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