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央区:唐大明宫遗址、 唐禁苑遗址遗址

(2012-10-03 13:47:15)
标签:

丰镐

玄武门

唐大明宫遗址

太液池

台基

分类: 未央: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唐大明宫遗址
 唐大明宫遗址地跨未央、新城两区。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长7.6公里,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中在未央区境内约1.1平方公里,现大明宫乡的炕底寨、孙家湾两村即在其内。该宫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唐太宗为其父李渊消暑而建。初名永安宫,后曾多次扩建,几度易名。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更名为蓬莱宫。其名称可能起源于“如山之寿则曰蓬莱,如日之升,则曰大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四月,高宗由太极宫(又名西内)迁入蓬莱宫居住听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又恢复了大明宫名称。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两罹兵火,遂成废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1957~1962年、1980~1984年曾几次对此遗址进行勘察和重点发掘,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宫的形制、布局和建筑基址的结构。此宫宫城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唐长安城的宫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由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度多)1260米后,折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据有关文献记载,宫内共有各式建筑133处,有2台、4观、6亭、6阁、8院、10楼、38门、56殿,馆、落、池各1。属未央区现境内的主要遗址有麟德殿、蓬莱殿、延英殿、清思殿、三清殿、大福殿、珠镜殿、承香殿、含冰殿、紫兰殿、元武殿、大角观、玄武门、太液池等。
    一、麟德殿遗址
    位于大明宫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间,为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之所。其台基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由前、中、后三室毗连的殿阁组成,有东、西亭,郁仪、结邻楼,周围回廊环绕,建筑面积达123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还有少量的琉璃瓦片。台基周围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残块。阶道铺有莲花方砖,这是其他遗址所少见的。从出土遗物可知屋面除用黑色陶瓦外,也用琉璃瓦,两层台基均安有望柱、构栏、螭首,并绘有红、蓝、绿色。与麟德殿相匹配的大殿还有三清殿、清思殿、大福殿、紫兰殿、宣政殿等。
    二、大福殿遗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宫内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宫乡炕底寨村内。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高约5米,总占地面积约11600平方米。台基上残存大量铺砖,台基南边似有登殿坡道。
    三、凌霄门遗址
    凌霄门亦名青霄门,是大明宫北墙偏西之门,位于玄武门以西355米处。考古探测为一个门道,距宫城西北角195米。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肃宗病危之际,肃宗次子李系与皇太子李豫为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凌霄门之变”,即发生在此。遗址在炕底寨村东北隅。
    四、玄武门与内重门遗址
    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面的正门。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处,西距宫城西北角538米,东距东北角597米。在考古发掘之前,看不出门的形状,只是在两侧有类似土丘的夯土基座。门址范围很广,发掘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从发掘结果看,玄武门只有一个门道,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6.4米,两侧为高起的夯土门楼基座。周围砌有砖壁,厚0.7米,与门基两端相接的一段宫墙,也砌有同样的砖壁。门东面保存最高处有3米,宽约5米,较当时地面略高。南面两侧铺有莲花方砖,与门道的砖壁及散水相连。从散水南折的情形看,玄武门以南的东西两侧是廊庑建筑,与南边内重门相接。内重门在玄武门南20米,是与玄武门相对的一较小的门,门两侧筑有宽仅2米的夯土墙,向东西分别距20多米处北折与北城墙相接,即对玄武门呈环抱的形式。从墙基、散水和柱的情况看,此门是三间式的平房穿堂门,中间是门道,宽与玄武门相同。玄武门上有门楼,整个门楼基座下大上小,呈梯形。门道中间有制作光滑平整的石门槛一道,高出当时地面30厘米。为便于过车,在门槛上凿出2米宽的车辙沟两道,轨距1.3米多。从车辙沟磨损情况来看,此门是经常通车的。门槛内外的路上还有清晰的车辙沟痕。文献记载,这里是宫城宿卫重兵驻扎的地方,其北有重玄门。
    五、重玄门遗址
    重玄门遗址位于玄武门正北夹城处,距玄武门156米。此门保存得比较好,门道两侧的门楼基座高出现在地面4米多,呈马鞍形土丘,中间低处是门道。门道东西长33.6米,南北宽16.4米。夯土心,外砌砖,两侧还保存着柱础和墙根灰底,门楼基座两端都比玄武门加宽和延长了许多,宽5.2米。门洞中段,有道青石门槛。门槛两端各有枕石,每道门槛之间相距2.45米,门洞之上有门楼。
    重玄门内外均有建筑遗址,其内左右廊与玄武门相接,是北衙宿卫处,其外有骥德院。
    六、三清殿遗址
    三清殿遗址位于大明宫西北隅,大明宫乡炕底寨村东北角,是一座高台建筑,为宫廷道教建筑之一。台基北高南低,现存高度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宽南窄,南北长78.6米,东西宽北部为53.1米,南部为47.6米,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高台系板筑夯土,周围砌1.26米厚的砖壁,表面皆顺砌磨砖对缝的清水砖面,其底铺磨制工整的基石两层。基石及砖壁向上均呈内收11度角的斜面,从出土的大量朱绘白灰墙皮,可知上面有殿堂或楼阁建筑。其上安石栏及排水石槽等设施,出土有石残件。方砖铺排1.5米宽的散水绕以台基下,上殿的阶道有两条,一是踏步阶梯道,设在南面正中,长15米,宽32米。另一是斜坡慢道,设在台基北端两侧,长43.25米,平面呈梯形。慢道上面两侧铺有压边条石并设石栏。遗址中出土很多绿琉璃和黄、绿、蓝三彩瓦,青灰色陶瓦为数也较多。还有铜构件及镶嵌在木构件上的鎏色铜饰残片等。除三清殿外,大明宫中还有其他道教庙观建筑遗址,如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遗址。(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七、清思殿遗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时所建,位于东城左银台门内,台基为长方形,南北长228米,东西宽33米。遗址中出土有铜鱼符1件,上有“同均府左领军卫”7字,还出土有12个残柱础石。
    八、唐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北部居中地带。初凿于贞观或龙朔年间。开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两岸筑望月台与杨贵妃赏月,台高百尺。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五月又加修浚,并在周围建造回廊400间。池中有蓬莱山,山上有太液亭,穆宗曾命侍讲韦处厚在此宣讲《毛诗》、《尚书》。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文宗李昂曾亲自撰《尚书》君臣事迹,命画工画于亭上,以便观览。现池中有土丘,高5米许,当为蓬莱遗址。
    太液池面积约1.6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池,中间有渠道相通。据考古实测,西池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东池较小,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50米,东距东宫城墙仅5米多。池岸高出池底三、四米不等。太液池水源引自南来的龙首渠。有暗渠与宫外相通。沿岸回廊与附近宫殿建筑,都根据地貌特点,着意布置,错落有致。遗址在今大明宫乡孙家湾村西南。
 

 

唐禁苑遗址


   置于隋初。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都迁往大兴城后,今未央区辖域即演为隋都苑区,隋称大兴苑。唐代,大兴苑为唐都长安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之一。唐禁苑位于都城之北,东西27里,南北23里,周120里。东接浐水,西括长安故城,南连京城,北枕渭水。故城苑四面皆有监署。南面为长乐监,北面旧宅监,东有东监,西有西监,分掌宫中种植及修葺园苑等事。还设置有总监,各监均属司农寺管辖。据清嘉庆《长安县志》载:唐禁苑中四面设门。南面三门:中曰景曜门,东曰芳林门,西曰光化门;东面二门,南曰光泰门(在今广大门村),北曰昭远门(在今袁洛村南古汉漕运河附近);西面二门:南曰延秋门(在今雁雀门村,是汉章城门,唐改为延秋门),北曰元武门(即今铁锁村附近之汉雍门);北面三门:中曰启运门(今高庙街北之汉洛城门),东曰饮马门(在今南党村附近),西曰永泰门(在今相家巷东侧之汉横门)。相传今北辰村为唐禁苑的东北墙角。

   

 一、唐梨园遗址
    梨园为唐代皇帝所置教授乐舞技艺的场所。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光化门北(今大、小白杨两村之间)设梨园教坊,成立皇家高级音乐舞蹈教习所,教太常乐工弟子300人为丝竹之戏,亲自向宫人传教“法曲、俗乐”。因玄宗既熟音律,又酷爱法曲,每演练一曲,发现“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其乐者号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或简称为“梨园弟子”,并简称乐舞教坊为“梨园”。嗣后,又置乐舞教坊于蓬莱、宜春苑等地,二者其址虽不在梨园,然习乐舞之宫人亦称“梨园弟子”。
    1986年2月,由唐代梨园研究专家李尤白先生倡导,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中国唐代梨园纪念馆筹备委员会,并立青石通碑1座,上书“唐代梨园遗址”。石碑立于今未央宫乡大白杨村西回民墓园之前。(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二、唐鱼藻宫、鱼藻池遗址
    据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大明宫北鱼藻宫池,又名鱼藻池,在池底村故址(即今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厂区)。《咸宁县志》又载:鱼藻池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修建,水深1丈。时隔25年后,唐穆宗时二次修浚。池中有山,山上建宫故名鱼藻宫,九曲宫、正兴亭、元迢宫在其东侧,还有坡头亭、柳园亭、月坡毯场亭、青城桥、龙鳞桥、栖云桥、上阳桥、广运桥等,详址无考。
    三、唐望陵台遗址
    唐禁苑内有一高大的建筑遗址。遗址在大明宫乡炕底寨村正北,玄武路北侧20米处。营造时间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此台是李世民因怀念长孙皇后欲登台眺望昭陵而建。
    现存遗址高6米,底座东西长28.1米、南北宽20米,顶上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下均有破损。

※※本篇文章来自【西安人文地理※丰镐裔子】的新浪博客※※※※※

(鹿苑街道办•江流村)西安市高陵县村名来历

※ 博文由博主【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整理 博文插图来自博主实地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