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区“老历史”地名典故来历

标签:
丰镐竹笆市楷体gb2312此街 |
分类: 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 |
大皮院
拓建于明洪武年间,以经营皮业而得名。1966年改为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南侧有清真寺一座,系回民聚居区。
乐居场
唐代长安东市的“落车场”(位于今咸宁西路南侧),相当今日的“停车场”,但古人读为“落居场”,现在仍读“落居场”,不过写为“乐居场”了。
景龙池
位于东关北部。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
柏树林
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此街并在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柏树林。
马厂子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街南端所对市第八中学院内,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马槽。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此街两侧为驿站喂马处,故称马厂子
饮马池
位于东县门北侧,西北至菊花园。唐时位于唐长安皇城东城外侧护城河。此段城河留下的地名还有菜市东坑,新城南壕等。唐护城河称漕河,是多功能城建设施,与城墙组成多功能防御工事,南通子午曹村的漕渠,北通清渠。后因京兆驿马匹在此饮水故名饮马池。(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本篇文章来自【西安人文地理※丰镐裔子】的新浪博客※※※※※
※
洒金桥
南起大麦市街北口,北至莲湖路中段的老关庙什字正南,长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明代改为铁炉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桥,后改为洒金桥。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桥梓口
为南北纵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长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为唐皇城、宫城供水的渠道)故道分出的通济渠由西门南侧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缘筑暗渠至钟楼东,远至北院门巡抚衙门。沿渠十户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经洒金桥到莲花池,渠经西大街有桥,故名桥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桥梓口,北桥梓口清末改为大麦市街,南桥梓口遂简称为桥梓口。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
青年路
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东、西两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东段叫梁府街,因清顺治年间武进士梁化凤府第在此街而称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与梁府街因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部设在梁府街公字5号而统改名为青年路。竹笆市为南北纵街,位于西大街鼓楼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门,北至西大街,长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买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为革ming街,1972年恢复原名。(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五味什字
为东西横街,东起南院门,西至五星街,长290米。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药业汇集,曾有藻露堂、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中药店。此街以我国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1966年改名为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冰窖巷因为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冰窖就是在地面挖掘不深的沟道,冬季凿冰储入,周围铺垫锯木等隔热物质,以备夏季取冰消暑。大差市因此地拥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宋、金时这一代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端履门明朝初期在今天的新城建立了秦王府,并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府萧墙,萧墙内称王城,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城门叫端履门,北面正对秦王府南门端礼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以示行止检点之意。今为花市一条街。
草场坡
唐时为长安官马草场。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记'草场坡在永乐坊,即横岗之第五爻也'元代骆天壤
类编长安志 载'在朱雀门外,乃旧之草市,有坡故曰草场坡'
金花路
相传,这金花路原叫金花落,与唐皇选秀有关,是八方秀女训练与居住之所,秀女一但被选中,可成嫔妃,犹如金花一般
香米园
这个名称的来历,不仅和北宋宰相有关,和香米也是有关系的。香米园东起洒金桥,西到北马道巷,长712米、宽5米,北出香米园有东、北、西三条支巷。据元《类编长安志》记载,北宋宰相寇准的花园,曾位于香米园西段。因轩门上刻有“香墨园”,又传寇准曾在此种植香米,后演变为“香米园”。清末曾用名“香苜蓿园”。1966年改为繁荣巷,1972年恢复为香米园。
药王洞
这一带原为唐太极宫,街北侧北洞巷原有纪念隋唐时药王孙思邈的庙宇,元代因有药王孙思邈庙而得名药王洞。1966年改名八一街,1981年恢复原名药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