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陵县古灌溉渠一览【丰镐遗子】

(2012-09-22 22:14:22)
标签:

丰镐

高陵

泾水

郑白渠

郑国渠

分类: 高陵: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高陵县古灌溉渠一览【丰镐遗子】


    郑国渠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起用韩国水工郑国,自仲山谷口(今泾阳县)开凿引泾渠道,故称郑国渠。经泾阳、三原、富平,于蒲城之南注入洛水。渠长300多里,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合现在280多万亩),关中成为沃野,秦赖以富强。高陵与泾阳、三原县同体,土地连片,渠道相通,亦得灌溉之利。


    白渠 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赵中大夫白公奏议在郑国渠南开凿的灌溉渠道,故名白渠。自谷口引泾水东南流,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栎阳注入渭水。流程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与秦郑国渠先后成为泾惠灌区的南北两条渠系。民得其利遂作歌日:“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加之,引渭灌溉工程及关中漕运工程的大规模兴建,曾使关中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樊惠渠 东汉光和五年(公元182),京兆尹樊陵奏议于泾河入渭处开凿的渠道,故名樊惠渠。蔡邕《樊惠渠歌序》称:“阳陵县(后分划归高陵)东,其地衍奥,土气辛螫,嘉禾不值而泾水常流,京兆尹樊君,勤求民隐,乃立新渠,向之卤田,化为甘壤”。然水利诸史只提“高陵受樊惠渠利”而未记其灌溉情况。据专家考证,此渠当在渭河以北,奉正塬以南的一级阶地和高漫滩地区,灌今高陵、临潼田10万余亩。由于渭河北徙,其地大半已被浸没。(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三白渠 唐代,对原郑国渠和白渠渠系进行大规模的重整改建,自渠首洪口石堰引水是为总干,其下分为太白(又称大白)、中白、南白三条干渠,故谓之三白渠(又称郑白渠)。初时,中白渠自太白渠引水,南白渠自中白渠引水。后经改组,自洪口石堰,至泾阳北三限口为总干,三限口设闸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条干渠。太白渠位于泾阳县东北7.5公里,东流经三原、高陵,至华州郑县(今华县)注入渭水。中白渠流经高陵北境,至栎阳入渭。另分一支绕高陵南境,至交口入渭。南白渠绕泾阳县西南境,复入泾水。干、支渠上共设斗门176个,可随时启闭,用以控制渠水。并立有《水部式》,安装有标准,启闭有时间,浇灌有制度。灌田万顷以上。水利饶足,民获数倍。
    刘公渠 本县习称五渠。安史之乱以后,官政不行,王公贵戚、富商大贾竞相于上游复置碾碨,上游地区又壅水专腴,公私四堵,泽不及下,地力既移,地赋照征。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县令刘仁师为民奔走请命,几经周折,获得朝廷支持。除严格引水制度,令上游拆除渠道障碍外,并准高陵另选新线开渠。刘仁师遂在高陵更张古白渠旧道而筑成新渠,并于县西北15公里县界处设堰,渠名为刘公渠,堰名彭城堰(刘为彭城人)。该渠共有四条支渠(中南渠下又分一渠共五渠)和三白渠中的中白渠相接。自中白渠彭城闸下分水,自北向南,一名中白,一名中南,一名高望,一名隅南。中白渠:自彭城闸东流,经仁村,过三原官村(今属县境),再东流至高家堡,分出洪河渠,东北流入临潼境。其主流东经常家村,至栋阳北入清河。北岸又支分宁玉渠。渠南岸有小王斗、生王西斗、广利斗、西湾斗、高渠斗、何村斗、马家斗、武家斗、石张斗、张月斗;北岸有雷家斗、韩家斗、湾里斗、张流斗、东湾斗、马家斗、袁盛斗、陈谊斗、董家斗、程家斗、孟家斗等22斗,流程17.5公里,灌田1540亩。中南渠:自彭城闸东南流,至泾阳磨子桥东折,过坳下,至张市分二水。北支名析波渠,东经高桥,又东过孝义坊入清河。南支名昌连渠,东过县城通远门下,经郭桥至临潼入清河。南岸有刘金斗、杜家斗、墨毛斗、张家斗、张益斗、通远斗;北岸有洛南斗、庙王斗、文王斗、张以斗、王益斗、晋公斗、广济斗、富众斗等15斗,流程27.5公里,灌田1260亩。高望渠:自中南渠磨子桥处分水东南流,经渭村及李赵村之间,东过阿石桥、陈阳村、至临潼境入渭。南岸有福斗、康斗、宁斗、寿斗、念斗、百斗、万斗,北岸有乾斗、震斗、沛养斗、千斗、亿斗等12斗,流程17.5公里,灌田840亩。隅南渠:亦自中南渠磨子桥处分水西南流,折而东,经毗沙镇、原照村,于奉正塬南东行,过渭桥,至临潼北田王入渭。后由于渭河北徙,原南阶地崩毁,遂改由船张入渭。南岸有边界斗、隅南斗、许斗;北岸有永斗、于元斗等5斗。流程20公里,灌田350亩。据明《高陵县志》载,当时本县“土饶稼茂,家给人足,一有征调,男无鬻产之忧,女无夜织之戚”。
    丰利渠 即宋代改修之郑白渠。唐末以后,关中地区战乱相继,郑白渠无人管理,逐渐丧失灌溉能力。至宋大观二年(1108),泾河日低,渠不能引,秦凤路经略使穆京奏准,诏命陕西路提举常平使赵全在白渠之北凿山为渠,叠石为岸,开石渠1.05公里,筑土渠1.41公里,敕名丰利渠。据《长安志图》载:“渠下可灌五县地9000余顷”。高陵渠系仍沿用唐刘公渠旧道。中白渠有斗门23个,中南渠有斗门15个,高望渠有斗门11个,隅南渠有斗门5个。灌溉面积诸史无载。(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御史新渠 即元代改修之丰利渠。丰利渠经北宋、辽、金,特别是元攻金战乱影响,年久失修,渠堰塞坏,不得水利,土地荒废。元至大元年(1308),陕西行台御史王琚奏议,在丰利渠口之上100米处,更开石渠0.17公里,深6.67米,宽5米,更名御史新渠。下游渠系仍沿用郑白渠故道。《元史.河渠志》云:“凡灌农田4万5000余顷”。本县灌溉面积无考。(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广惠渠 即明代改修之御史新渠。御史新渠建成至明初,渠口渐高,山势渐狭,水流愈激,水利日微。明成化元年(1465),巡抚陕西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项忠,奉旨于御史新渠之上,穿山为腹,凿石渠一里三分,合0.8公里,引泾入注。上收众泉,下通故道。渠未通,却急功之于石,名其广惠渠。成化十二年(1476),巡抚陕西的右都御史余子俊,及成化十七年(1481),副都御史阮勤又先后继续兴工修建。成化十八年(1482)渠成。灌泾阳、礼泉、三原、高陵、临潼五县田8000余顷。由于石渠窄狭,泾水汹涌,沙石滚滚,渠口塞而不能入。既入渠,流程不远,水势较缓,沙石并沉,渠身亦中满难通。加之管理不善,灌溉面积日渐减少,变化很大。嘉靖年间(1522~1566),县仅有西吴(今湾子乡一带)、庆丰(今姬家乡一带)二里,可间或用水。县令王珪引昌连渠水在通远门下入城中,竟被颂为盛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泾水寻低,渠高不能引,暴雨冲崩堤岸,泉水不能疏通,受水者仅泾阳、礼泉、三原、高陵四县。后虽岁时修筑,而屡修屡塞。史载天启四年(1624),四县共受水地755顷50亩,其中本县灌田40顷50亩。明代后期,有渠无水,县之水利仅存虚名。
    龙洞渠 即清代改修之广惠渠。清朝时,曾多次对明代所建的广惠渠进行维修。清乾隆二年(1737),为防止泾水淤渠,采用翰林待读学士世臣建议,专用龙洞泉水引渠,置坝龙洞口,遏泾水勿令淤渠,修渠7.56公里,开始了“拒泾引泉”的历史。共灌礼泉、泾阳、三原、高陵四县田74032亩。渠系仍用原广惠渠旧道。由龙山洞至马道桥为首段,马道桥以下至三限闸为其干渠,三限口以下分为三支,称南、北、中三限。北限称上白渠,又名太白渠;中限称下中渠,又名中白渠;南限称下白渠,又称南白渠。本县受下中渠渠水灌溉。中白渠自彭城闸以东进入高陵界,又支分为四渠。
    中白渠 流经高陵、临潼两县至雷家堡入渭河,共有斗渠22条,全部在本县。主要有小王斗、生王斗、湾李斗、西湾斗、马家斗、袁盛斗、武家斗等,共计受水面积15顷20亩。

※※※※※※本篇文章来自【西安人文地理※丰镐裔子】的新浪博客※※※※※※

(鹿苑街道办•江流村)西安市高陵县村名来历

※ 博文由博主【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整理 博文插图来自博主实地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