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潼区:庆山寺、石瓮寺 、宝云寺 、通灵寺

(2012-09-10 20:02:23)
标签:

武后

瓮寺

庆山寺

楷体

宝云寺

分类: 临潼: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庆山寺故址在距今县城东北10公里的新丰东南塬上,鸿门坂东侧0.5公里处。据《唐书·五行记》载:“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十月,在新丰露台乡有山涌出,高二十丈……武后名其山曰庆山,遂将新丰县改为庆山县。”同时在新丰东南修建庆山寺。1985年5月,在庆山寺遗址发现庆山寺《上方舍利塔记》碑。据碑记所述:“此寺伽蓝(寺院房舍),因神山(指庆山)踊建,铲鸿门之左阜,南揭骊岭;划象河之大川,北横丰树。”……“压重林,亘绝 W020100415262373124347.JPG、宝云寺 、通灵寺" TITLE="临潼区:庆山寺、石瓮寺 、宝云寺 、通灵寺" />”,才建成寺院和佛塔。此即为庆山涌出后开始创建之庆山寺。但不久,忽遭大风所毁,“栾撩中隳,岁月亦久”。直到唐开元二十五年,“赖前邑宰唐俊”,“哀此荒凉”,“乃命京温国寺承宗法师充主持”,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始重建寺塔,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完成。至于此寺以后情况若何,毁于何时,未见史料记载,须进一步查找。清乾隆《临潼县志》在述及宝云寺的情况后(宝云寺情况见后)突然引《津阳门》诗注说:“本名庆山寺,唐武后建,有缘阁复道而上,德宗时改额”。说得不明不白,使庆山寺和宝云寺相混淆,引起了许多误解。但其中“本名庆山寺,唐武后时建”一语,却可说明,庆山寺确系唐武后时所建。1985年5月5日,县砖瓦厂于该厂南塬取土制砖,在距地表6米深处,发现一座砖砌券室。代王镇姜原村群众争挖古砖,拆毁了券顶,相继从中取出《上方舍利塔记》碑、线雕石门、三彩护法狮子、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和陶瓷文物等,经清理共129件。经专家们研究确认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佛学、艺术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临潼继秦兵马俑出土后又一考古奇迹,它可列为我国特级文物。这些文物经整理后,已于1985年10月1日开始在本县博物馆展出。其精室和出土文物具体情况记述如下:庆山寺遗址出土文物主要是在“上方舍利塔”下安置释迦如来舍利(骨灰)的精室(墓室)中发现的。精室面向骊山,背依渭河,正南正北方向,平面成甲字形,由斜坡道、甬道、主室三部分构成。斜坡道全长4.67米,有宽高不等的土阶八级。甬道首接土阶斜坡道,尾与主室连,分前后两段,前段宽而短,南北长0.75米,东西宽1.15米后段修长,南北长1.34米,东西宽0.95米,外壁上绘着彩色壁画。主室南北长2.07米,东西宽1.47米余,由地面向上至1.02米处出檐2厘米起券,高约1.80米。主室与甬道地面全用方砖墁铺。宝帐下面的棺床是一工字形须弥座,束腰间雕砖为壶门,以作装饰。南北长1.17米,北至北壁,东西至两壁,宽1.47米,高0.3米。座前挨东西两壁,各有一南北长0.9米,宽0.25米,高0.23米的工字形须弥座,主室北、东、西壁皆有壁画。这批文物中,《上方舍利塔记》碑,竖于甬道口正中央,线雕石门安装于甬道与主室之间,两只三彩护法狮子俯卧在石门两边。石雕舍利宝帐,置于工字形须弥座上,紧挨北壁正中位置。所有供奉器物皆放置有序,宝帐前等距离地东西一字儿摆着3个彩供盘。中盘内,置1个三彩南瓜。两边盘内,各置4个玻璃供果。盘间放两个彩绘陶瓶。其余陶瓷器物,置于宝帐东西两侧。金银、鎏金银、铜器,均置于须弥座前的地面上。〔出土文物〕精室虽小,但出土文物丰富,总计129件,其中石质3件,白瓷器35件,黄瓷器2件,黑瓷器4件,三彩器6件,黑陶器1件,彩绘陶器2件,金银(包括鎏金银)器46件,铜器20件,铁器3件,玻璃7件。 另有壁画5幅,线条流畅,技法纯熟,人物形象各异,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是研究盛唐绘画艺术、乐舞艺术和中外文化友好往来的珍贵实物资料

 

 

石瓮寺一名福岩寺。在骊山东绣岭。创建于唐开元年间。《雍胜略》:“石瓮谷在县东五里南山半腹,有石瓮寺”。《两京道里记》:“石瓮谷有悬泉激石成臼,似瓮形,因以谷名寺”。故址即今石瓮寺所在地。《津阳门》诗注:“石瓮寺,开元中以造华清宫余材修缮,佛殿中有玉石像,幽州所进,与朝元阁道像同日至,精妙无比,叩之如磬。余像并杨惠之手塑。脱空像,皆元伽儿之制。能妙纤丽,旷古无俦”。同诗注:“寺额,睿宗在藩邸中所题也,标于危楼之上”,“寺前有孔雀松,下有赤茯苓琥珀”,“寺前有峰,古松老柏,泊乎嘉草,今皆已樵苏荡除矣”。今石瓮寺即唐旧寺故址,后殿5间,东厢房3间已毁,现存西厢房3间,厢房间旧有通廊,后殿内有宋代3大菩萨、二胁侍沙石造像

 

 宝云寺清乾隆《临潼县志》:“在零口东坡上。隋开皇中置,号灵岩寺。唐会昌五年(845)废。咸通五年(864)再置,名鹫岭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改为持国寺。”清代始称宝云寺
    

 

通灵寺《大唐故通灵寺碑》:“王畿之内,昭应县东北隅三十五里有浮图寺焉,即魏兴之”。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改名“通灵寺”。唐肃宗特赐其额:“感应之寺”。寺内旧有“阿育王塔一所,十级,高百余尺,置寺号秘藏”。碑记言唐开元十年(722)曾有修缮。今纸李乡通灵寺小学即其故址。(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本篇文章来自【西安人文地理※丰镐裔子】的新浪博客※※※※※※

(鹿苑街道办•江流村)西安市高陵县村名来历

※ 博文由博主【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整理 博文插图来自博主实地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