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蓝田县洩湖镇洩湖村

洩湖村位于蓝田县西北部,灞河东岸,312国道穿村而过,村名所来,其说有三:
一说:《长安志•李筌》记:“蓝田县西北十五里有咽壶泉,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苻经,令筌携壶就泉汲水,其泉因以得名”咽湖泉为宋《长安志》记载的千年古泉。宋《长安志》也有记载:唐李荃在此遇骊山老母,老母给他传授经文,传毕他手拿壶到门外泉边取水,当走到房内时老母已去,因手捧壶而咽泣,并把它取水的泉取名咽壶泉。当地人书写不规范,讹化为泄湖,如今同音写作泄湖镇。泄和泄就是同一个字,只是泄为规范字,泄为异体字。
二说:唐时在蓝水上流的商县境有一关隘,在此讲经的骊山老母令李筌执壶去溪中取水解渴,壶沉水而不见。经日后,有人从百里之外的下流一泉中洩出此壶,从此人们便把没壶于水的地方叫“没壶关”,即今的“牧护关”;把洩出此壶的地方叫“洩壶”,即今天的“洩湖”;
三说:古时候有年大旱,眼看庄稼慢慢枯死,而从北岭根流下的一线快要断流的溪水,也被一个姓商的恶霸老财从原本经一个姓王的穷人地头引到他家的田里。姓王的穷人眼睁睁看着快要死去的庄稼昏倒在地头,梦中见一个神仙对他说了四句话:“商南小河有件宝,日落酉时去寻找,用时三声‘清泉来’,回头一声‘多谢了’。”姓王的按梦中的话,于酉时提着水桶,来到商家地南边的水渠洩水,果然在黄泥水中有一把铜壶,他连喊三声“清泉来”,壶中之水已满。他用壶水把地浇了几遍,又喊了声“多谢了”,壶里马上一滴水也没有了。商家人闻知,又把壶夺去,在家试水,全家人一齐对着壶喊“清泉来”,但却不知止水口诀。结果全家连人带房被汹涌的大水冲进了灞河。后来就把姓王的人洩出宝壶的地方叫洩壶,再后来又把“洩壶”叫作洩湖了。(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清末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同华回民起义,十二日入蓝田境,县之西寨、大亮、黑沟、草坪、嘴头等村回民乘势而起,与同华起义军会合,三十日烧洩湖镇等村,其游骑时叩城下,焚烧抢杀有之。县人组织乡丁数万,团结自卫。汉中镇总兵雷正绾率兵出七盘,驻军火烧寨,初二至县,十五日离县去西安。
清末同治五年(1866)底,梁王张宗禹率捻军由河南入陕、避开潼关、绕道商州(今商县)越清同秦岭而直扑华阴,原驻陕西巡抚刘蓉所部湘军,正在邰(今彬县)陇(今陇县)一带防回民起义军,闻惊,刘蓉急调东援,阻击西捻军。(长治久安沣西人.丰镐遗子) 西捻军大队已集结华阴附近,乃挥师西进,前锋直指灞桥,洋攻西安以诱敌。湘军果然从华阴拔营跟追,在湘军大队快近西安之际,西捻军则折军东南,屯兵蓝田曳湖镇,与清军大战灞桥十里铺。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出动飞机不断轰炸西安,蓝田县当局对防空工作只作一般号召,无防空机构和防空设施。是年春季,一日本轰炸机坠毁于蓝田洩湖北岭,驾驶员威国原治自戕身亡,但蓝田未受空袭。
1949年 5月24日,一野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奉命向蓝田进军,当晚宿营洩湖镇,25日到达县城,后赴长安大峪口追剿国民党残部。

国家一级文物永盂,西周时期的大型盂之一,1969年出土于陕西省蓝田县洩湖镇
洩湖一号遗址位于洩湖村北灞河二级阶地,西临沙河沟,东至兀家崖,南至洩湖街后崖背,北至乡办砖厂。遗址呈南北阶梯形,文化层厚3至6米,面积约为1.5×1公里。1958年发现,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器物有陶器、骨器、石器。可见器形有:彩陶盆残片、泥质红陶交错纹残片和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杯、缸、纺轮等;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部分打制石器。骨器比较精制,有针、笄、椎等,骨针比较细小,可能用于医疗。该遗址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至龙山文化的聚落遗址。
丰镐遗子-张新武整理与2012年9月1日

博文由博主《丰镐遗子※张新武》撰文 插图来自博主实地拍摄微信号:zxw5136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