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户县地理】甘河村旁“遇仙桥”

(2012-08-21 16:58:42)
标签:

王重阳

户县

玉兔

全真教

二仙

分类: 户县: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重阳真人点化成仙之地

在西安市八仙庵里进山门有一座青石小桥,名曰“遇仙桥”,相传为全真祖师王重阳遇仙之地,实则此处遇仙桥是一处“仿版”,甚至连高仿也谈不上。真正的遇仙桥遗迹,在今之重阳宫北约10里之甘河村。

    【户县地理】甘河村旁“遇仙桥”

桥为宋、金时期在甘水上所建三孔石拱桥。相传王重阳48岁那年,时任甘河镇酒监的王重阳,在甘河桥巧遇吕洞宾等二仙二仙点化,而离家修道,创立全真教,终成正果。后人将此桥命名为遇仙桥。此桥遗存至今,桥梁尚好,拱石浮雕精美,桥洞之间有石雕龙头。相传其中一个为龙王小儿子,龙头下有一小龟口咬龙须;另一个龙头有玉兔卧于其下。人云:人人都从此桥过,不知玉兔那边卧。今游人站立桥上,浮想联翩,超然若仙。(丰镐遗子

【户县地理】甘河村旁“遇仙桥”

甘河重阳遇仙桥为三孔,东西两个小孔为实洞,桥面比两侧路面略高,桥面桥底均用长方石条铺砌,桥体坚固完好。相传,修重阳遇仙桥时,把重阳杀牛刀和接血盆深埋在中洞底石板下。若以桥体中心东西为一界面,南北两面对称,若以中洞中心南北为一界面,东西两面对称。 甘河重阳遇仙桥桥体南北两边各有四条圆雕龙头,从洞侧桥体中伸出,北面东边第一个龙头的龙须上雕有浮雕王八一只,紧紧咬住龙须,甘河人民戏称鳖咬龙胡子。西边第二个龙头面部断裂下来,相传,这只甘峪河龙王的子孙已修成正果,欲跃飞天庭,重阳遇仙宫道士化缘回来,走在桥上耳闻风声,一月牙铲飞去,不偏不斜正中头部,血染红了甘峪河水,殷红的血水整整流淌了七七四十九天。 甘河重阳遇仙桥南北两面各有三个浮雕龙头,嵌镶在每个洞楣顶上,甘河重阳遇仙桥其建筑设计是采用多孔的拱桥式,中间孔大,两边孔小,对称美观,桥体全用石条砌筑,整齐均称,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瑰丽庄严,既合乎科学标准,又异常坚固,和三原县的清河龙桥可以媲美,是陕西现在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大石拱桥。


【户县地理】甘河村旁“遇仙桥”

 甘河重阳遇仙桥其建筑方法是采用了先修此桥楦然后沿桥楦砌筑成桥洞和桥体,在桥体中适当位置嵌镶着龙头浮雕和圆雕,石料间未用白灰等建筑材料,而是采用了把石料磨光后,架砌在一起的办法筑成的,虽经周户震感十分强烈,震毁建筑物十分严重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华县8级地震和民国十九年(1920年)宁夏海源8.5级地震,而甘河重阳遇仙桥却安然无恙,七百多年过去了,桥体既未变形,又未走样,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和神韵,坚固如初。 甘河重阳遇仙桥石雕龙头结构严谨,造型古朴,雕刻工致,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形神各异,十分精美,八块圆雕龙头和六块浮雕龙头中有的口中含颗石珠,有的须上爬只小鳖,有的唇启齿合,有的口张齿启,有的鼻前微隆,有的上唇稍凹,有的在龙头一侧雕有莲花、莲蓬、莲叶,另一侧雕有牡丹花和枝叶,有的在龙头顶上雕有几缕光焰四射的图案,这十四块龙头石雕无一雷同,个个妙趣横生,兴致盎然,极富元代石雕造像线条细腻、有力、流畅,雕刻精湛、生动、传神,构图严谨、庄重、雄健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建筑物上有很多不同形象的龙及有趣的传说,相传龙有九个儿子,形象和禀赋、性格也大不相同,他的第五个儿子名叫八蝮,喜潮好水,傍河桥而居,它的形象多刻于桥上,俗称水怪兽首,甘河重阳遇仙桥上这些石龙也许就是八蝮的子孙呢?

 

《户县文物志》载:甘河重阳遇仙桥横跨于古甘峪河上,昔日甘河之水从桥下北流,入府出城北流入渭,在甘河镇内形成了甘河八景之一的“葫芦桂湾长流水”。后来甘峪河道东移,但仍有水南自魏家渠来,过遇仙桥后绕城外经同家渠北去,解放后才干涸堤毁,桥已早废

 

据《续修陕西通志稿》卷28载:金代王重阳出家前曾在终南县甘河镇任过管理酒税的小吏——酒监。据《七真史传》载此桥叫万缘桥。桥西北角堤岸上长有两棵古树,相传,是钟吕二仙和王重阳在桥上饮罢酒走时遗忘在那里的拐杖长成的。这就是甘河人常说的“柘翁手捧干股梅”,是甘河八景之一

   

 

1987年在遏仙桥旁重藉挖掘出土的王重阳明代石雕像,村民供奉在桥畔的小庙中。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阳祖师端坐正中,气宇轩昂,颇有大家风范:两个书童站立两旁,形象逼真,妙趣油然而生

 

(鹿苑街道办•江流村)西安市高陵县村名来历

※※本篇文章来自【西安人文地理※丰镐裔子】的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