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地理】甘河村旁“遇仙桥”

标签:
王重阳户县玉兔全真教二仙 |
分类: 户县: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
在西安市八仙庵里进山门有一座青石小桥,名曰“遇仙桥”,相传为全真祖师王重阳遇仙之地,实则此处遇仙桥是一处“仿版”,甚至连高仿也谈不上。真正的遇仙桥遗迹,在今之重阳宫北约10里之甘河村。
桥为宋、金时期在甘水上所建三孔石拱桥。相传王重阳48岁那年,时任甘河镇酒监的王重阳,在甘河桥巧遇吕洞宾等二仙二仙点化,而离家修道,创立全真教,终成正果。后人将此桥命名为遇仙桥。此桥遗存至今,桥梁尚好,拱石浮雕精美,桥洞之间有石雕龙头。相传其中一个为龙王小儿子,龙头下有一小龟口咬龙须;另一个龙头有玉兔卧于其下。人云:人人都从此桥过,不知玉兔那边卧。今游人站立桥上,浮想联翩,超然若仙。(丰镐遗子)
甘河重阳遇仙桥为三孔,东西两个小孔为实洞,桥面比两侧路面略高,桥面桥底均用长方石条铺砌,桥体坚固完好。相传,修重阳遇仙桥时,把重阳杀牛刀和接血盆深埋在中洞底石板下。若以桥体中心东西为一界面,南北两面对称,若以中洞中心南北为一界面,东西两面对称。 甘河重阳遇仙桥桥体南北两边各有四条圆雕龙头,从洞侧桥体中伸出,北面东边第一个龙头的龙须上雕有浮雕王八一只,紧紧咬住龙须,甘河人民戏称鳖咬龙胡子。西边第二个龙头面部断裂下来,相传,这只甘峪河龙王的子孙已修成正果,欲跃飞天庭,重阳遇仙宫道士化缘回来,走在桥上耳闻风声,一月牙铲飞去,不偏不斜正中头部,血染红了甘峪河水,殷红的血水整整流淌了七七四十九天。 甘河重阳遇仙桥南北两面各有三个浮雕龙头,嵌镶在每个洞楣顶上,甘河重阳遇仙桥其建筑设计是采用多孔的拱桥式,中间孔大,两边孔小,对称美观,桥体全用石条砌筑,整齐均称,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瑰丽庄严,既合乎科学标准,又异常坚固,和三原县的清河龙桥可以媲美,是陕西现在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大石拱桥。
《户县文物志》载:甘河重阳遇仙桥横跨于古甘峪河上,昔日甘河之水从桥下北流,入府出城北流入渭,在甘河镇内形成了甘河八景之一的“葫芦桂湾长流水”。后来甘峪河道东移,但仍有水南自魏家渠来,过遇仙桥后绕城外经同家渠北去,解放后才干涸堤毁,桥已早废。
据《续修陕西通志稿》卷28载:金代王重阳出家前曾在终南县甘河镇任过管理酒税的小吏——酒监。据《七真史传》载此桥叫万缘桥。桥西北角堤岸上长有两棵古树,相传,是钟吕二仙和王重阳在桥上饮罢酒走时遗忘在那里的拐杖长成的。这就是甘河人常说的“柘翁手捧干股梅”,是甘河八景之一。
1987年在遏仙桥旁重藉挖掘出土的王重阳明代石雕像,村民供奉在桥畔的小庙中。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阳祖师端坐正中,气宇轩昂,颇有大家风范:两个书童站立两旁,形象逼真,妙趣油然而生。
※※※※※※本篇文章来自【西安人文地理※丰镐裔子】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