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青铜器
册 鼎 1982年春,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有铭文2字为“册嘲”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宝彝鼎 1967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为方唇外折,立耳、圈底、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和弦纹各一道,通高32厘米,口径32厘米,腹深17厘米,内壁铸铭文为“作宝彝”3字i“作”与“彝”2字不清。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宝鼎甲 1954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37.5厘米,耳高7.8厘米,口径31.2厘米,足高13.5厘米,直耳,柱足,足上饰一兽面,颈饰花纹一道,铭文为“作宝鼎”3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作宝鼎乙 此器出土时间、地点及收藏单位均同“作宝鼎”甲。
臣重父乙鼎 1983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 图徽,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叔作旅鼎 1951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通高15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围61厘米,口沿为夔纹,铭文为“叔作旅鼎”4字,铭文在口内,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木父丙祖辛鼎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铭文为“木父丙祖辛”5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鼎 1982年1月,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铭文为“富锊作父乙宝鼎”七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载鼎 197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鼎为圆口深腹,双耳为绚索状立于口上,足上部稍粗,下端略细,口沿下有一周饕餮纹,分为6组,三足上部为兽面纹,其下有二道弦纹。通高74厘米,口径55厘米,壁上铭文为“载作宝鼎子子孙孙永用”10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侯鼎 1964年l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私(蔡)医(庚)蛰(获)巢,粤(掠)早(厥)金宵,用作辈(旅)鼎”12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男鼎 1967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侈口,双直耳,扁平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一周和弦文一道,高38厘米,口径38.57厘米,铭文为“釜(许)男作成姜逗(桓)母般(腾)晦(尊)痛(鼎)子子孙孙永宝用”17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作小仲姜氏鼎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懿王世器物。敞口,浅腹、附耳、兽足,通高22厘米,口径31.5厘米,铭文为“衔乍(作)文考小中(仲)姜氏盂鼎,街其蒿年子子孙孙永宝用”2l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史富鼎 1980年春,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铭文为“史虫(惠)作宝鼎。虫(惠)其遣月魍,捐化桠魔,寺屯鲁令(命)虫(惠)其子子孙孙永宝用”28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多友鼎 1980年10月,斗门镇下泉村出土,西周猫王世(亦有认为是厉王世)器物,是一件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也是丰镐地区出土西周铜器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22行,共277字,铭文记载此时西周王朝与严狁战争的情况,铭文为 (师)。易(锅)女(汝)圭萧一、汤(锡)镶一睛(肆),臼f鏊百匀(钧)。多友敢搜(对)捣(扬)公休,用乍(作)蹲(尊)鼎,用甸(朋)用各(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此鼎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伯庸父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器物,此八器铭文均相同,铭文为“白(伯)章(庸)父乍(作)吊(叔)姬鬲,永宝用”10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宝献 1954年,斗门镇昔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41.2厘米,耳高7.6厘米,口径27.2厘米,甑底有十字形箪,三兽足,铭文为:“寅献”2字,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Q簋甲、乙二器 甲簋1980年出土于马王镇,现藏西安市文管会。乙簋1959年6月出土于马王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均为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相同,均为:“Q”字。
鱼簋甲、乙二器 1962年,长安县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铭文相同,均为“Q”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口父癸簋 1976年,马王镇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口父癸”3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畏父乙簋 1967年10月,马王镇大原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畏父乙”3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搔父辛簋 1951年,斗门镇昔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欺父辛”3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长由簋甲、乙二器 1954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穆王时器物,通高2l厘米,盖高28厘米,口径20厘米,腹围20厘米,圈足高2.5厘米,足径17厘米,耳长2.5厘米,盖及项各有花纹一道,器和盖均有铭文,两器铭文相同,铭曰:“长由乍(作)寅蹲(尊)(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莫簋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铭文为“莫乍(作)日辛蹲(尊)宝99(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幕”16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史宣簋 1980年,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为“史寅(惠)乍(作)宝9R(簋),寅(惠)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16字。
是宴簋甲、乙二器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圈足、有盖、附耳、盖顶饰蟠龙纹,带盖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盖底铭同,铭文为“隹(唯)十月,是婴(娄)乍(作)文考宝殴(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乙簋铭文与甲簋同,此2簋铭均铸于器、盖,铭文亦相同。
伯梁父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4器均为西周晚期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此4簋,器和盖均铸铭文,且铭文相同,铭曰:“白(伯)仍(梁)父乍(作)榔姑障(尊)毁(簋),子子孙孙水宝用。”
伯喜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器、盖同铭,4器铭均同,铭曰:“白(伯)喜乍(作)肤(朕)文考刺
(烈)公蹲(尊)殴(簋),喜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孟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穆王时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为“孟曰:肤(朕)文考泉(暨)毛公,遣中(仲)征燕需,毛公易(锚),朕(朕)文考臣自早(厥)工,封飘(扬)般(朕)考易(铝)休,用宦敛(兹)彝,乍(作)早(厥)子子孙孙其圭<永)宝。”甲、乙、丙3器铭文相同。
卫簋甲、乙、丙、丁4器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恭王时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殴下有方座,上有盖。盖、腹、座皆饕餮纹,兽形耳,带盖高31.6~32厘米,口径2l厘米,铭文57字。铭文为“佳(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格)于康宫,受(荣)白(伯)右衙内(人),即立(位)。王曾令(命)卫,蹋(锚)赤市(钹),攸(鏊)勒。街敢封飘(扬)天子不(丕)颗休。用(作)肤(朕)文且(祖)考宝障(尊)殴(簋)。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甲、乙、丙、丁4器铭文相同,且器盖铭文亦相同。
五年师 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马五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隹(唯)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王曰:‘师 ,令(命)女(汝)羞追于卉’。僻女(汝)千五易(锅)雾(簦),盾生皇耋内,戈碉gR、释必(枇\)、彤沙(缕)。敬母(毋)散(败)速(绩)。旌敢易(扬)王休,用乍(作)宝毁(簋),子子孙孙永宝用。”此3器铭文相同,且器、盖均有相同的铭文。
元年师旌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隹(唯)王元年四月既生霸。王才(在)减底。甲寅,王各(格)瑚,既(即)立(位),逞公人右师旌,既(即)立中廷。王乎(呼)乍(作)册尹克册命师旌曰: ‘倘于大左,官嗣(司)叟逞(苑),左又(右)师氏。易(锚)女(汝)赤市(软),同黄(衡)鹿婶。敬瓶(夙)夕用事,”旌捧(拜)颐(稽)首,敢封飘(扬)天子不(丕)额,鲁休令(命)。用乍(作)肤(朕)文且(祖)益中(仲)障(尊)殴(簋)其遭(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簋甲盖铭中“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王乎乍册尹克册命师旌”中脱“克”字,“左又师氏”的“又”,均作“右”。簋乙器铭基本同甲簋,唯“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敢对飘天子不颈鲁休令”的“飘”字作“易”,器盖铭亦基奉同甲簋,唯“左右师氏”的“右”作“又”。丙簋器铭,基本同甲簋,盖铭同乙簋。丁簋器,丁簋器铭同丙器,盖铭同乙簋。
辅师整簋 1957年3月,五星乡兆元坡出土,西周共王时器物,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隹(唯)王九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在)周康宫,各(格)大(太)室,即立(位),嬖(荣)白(伯)人右辅师整。王乎(呼)乍(作)册尹册令(命)整日: ‘更乃且(祖)考蓟(司)辅载,易(锚)女(汝)载市(赖)、索(素)黄(衡)、海(宴)拽,今拿(余)曾乃令(命)易(锡)女(汝)玄衣,替屯(纯)、赤市(赖)、朱黄<衡)、戈彤沙(绥)碉戒、旃五日,用事。’整捧(拜)颐(稽)首,敢封飘(扬)王休令(命),用乍(作)寅障(尊)殴(簋)。差其万年子子孙孙宝用事。”
叔尊父噩甲、乙、丙、丁4器 1964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晚期器物,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院研究所。铭文“隹(唯)王元年,王才(在)成周,六月初吉丁亥,书(叔)尊父乍(作)奠(鄞)季寅锤六,金障(尊)搔(疆)四、鼎七,奠(鄞)季其子子孙孙永宝用”。4器的器、盖均有铭文,铭文均相同。
霉爵 196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市文管会。铭文“裹”1字。
山爵甲、乙2器 1967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铭文“山”1字。
Q爵 196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铭文“Q”l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