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安古村:长安区韦曲镇“水磨村”

(2012-07-04 04:49:00)
标签:

杂谈

水磨村

游城南记

楷体

韦曲街道

分类: 长安:村名人物风俗历史

“韦曲水磨村”与“潏河碌碡堰”的故事  

     西安本地得名水磨村的有好几个,东大街道办有一个水磨村,户县好像也有,雁塔区还有一个双水磨,这里说的是韦曲镇水磨村水磨村原属申店乡,今隶属韦曲镇,村中有两颗大槐树,可见此地早有人居。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378户,1538人,200亩耕地。村民高姓约占60%,兼有徐、侯、康等姓氏。

    水磨村地处长安的潏河东岸。据村西海莲寺铁钟记载,该村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以原村有一杏园得名杏园村。清顺治元年(1644年),潏河泛滥,村被水淹没,迁西北约500米处重建后,得名“水没村”。村南有宋代以后陆续修建的水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筑,筑堤材料为石碌碡得名碌碡堰。长安有“冲开碌碡堰,淹了长安县”的谚语。现在此堰仍为重要的防洪工程。

    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说:“原(神禾原)下,御宿之水交流,谓交水。”因此地经常遭遇水灾,被水淹没,故名:水没村。为防御洪水,本地特建立海神洞。当年为平息水患修建截断潏河的大堰,用老百姓的磨扇穿起来修成,后村民避水没村不详,由“水没村”谐音为水磨村。

      水磨村南的潏河边,相传宋代用大量石碌碡,上棚石磨盘,加固两支潏水分流处的堤堰,取名“碌碡堰”。堤闸旁现有“光绪癸卯(1903)夏四月尚书衔兵部侍郎陕西巡抚部院(下文埋于地下)乡民公立”碑一通。嘉庆《长安县志》载:潏水“又西为碌碡堰”。下注:“堰集碌碡为堤,故名。河身浸高,水常漫堤北行,故为石洞以通渠道。洞上累石高数尺,以防泛滥,不岁加修治,遇有涨溢,则皂河及通济渠下流必受其害矣”。碌碡堰地处潏水附神禾原而流处,是雍水西流的堤坝。潏水从这里穿神禾原西流,水流不畅,容易在此处雍集。一遇洪水,更容易冲破碌碡堰,造成水灾,因此当地有谚语云“水上碌碡堰,漂泊长安县”。清代疏导通济渠时,特别注意控制下流的水量,并且将通济渠延伸到了碌碡堰之下。但是在建国后疏通通济渠时,其引水处已经高于潏水河道1米多,无法再直接引潏河水入渠五十多年前还能看到堤中的三排碌碡。此堰至今仍然存在。新的碌碡堰堤闸为青砖与石桥筑成,无碌碡,位于古碌碡堰北不远处。水闸为铁板。闸由专人负责放水,最后一位为水磨村赵姓老者。1961年前后完全关闸

西安古村:长安区韦曲镇“水磨村”

西安古村:长安区韦曲镇“水磨村”

   海莲寺,古称海神洞,在水磨村西。据黄帝词典记载,秦二世胡亥时,(公元 207 — 209)年宰相赵高进谏修河,以绝未央阿房宫之水患,辟韦杜以下万顷良田,修筑人工河,也就是门前的这条橘河,河渠是修通了,但是河水“出水如血,七日方止”,有人说这里是海神的元神所在,于是修建寺庙名为海神洞。元仁宗( 1312 年 —1313 年)间,有僧明清大师建修佛寺,其时殿宇七十余间,占地顷许更名为:海莲洞  。元末明初,由智圆和尚,改建到如今的地方,名为海莲寺

                

               丰镐遗子-张新武/整理于2012年7月4日 

(集贤镇-栗子坪)西安市周至县村名来历

博文由博主<丰镐遗子※张新武>撰文 插图来自博主网络搜索 微信号:zxw513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