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堰头村”与“昆明池石闼堰”的故事
堰头村 又名埝头村。分为南堰头村和北堰头村。埝
niàn
用土筑成的小堤或副堤,土埂。《长安县地名志》堰头村下引:“交水西至石碣,汉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
北宋《长安志》云:“石碣在长安县西三十三里。交水至此,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入沣,一水自石碣北经细柳诸原流入昆明池。”堰头村就指在交水流到头的大堰处。
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沣水经堰头、元村、周文王庙北流入渭。”
汉代长安建立城市地表蓄引供水系统,其水源来自渭河支流泬水和交水。泬水即今潏河上游和河,自大义峪西北流至皇子陂以下称泬水。交水即今潏河香积寺以下至沣河口段。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汉长安城南郊(今长安县斗门镇一带)修凿昆明池。据《雍录》载:“武帝作石闼堰,堰交水为池。昆明(池)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三派,城内外皆赖之。”石闼堰位于今长安县堰头村,其功用一是抬高水位,改变交水流向,使交水主要水量壅遏北流注入昆明池.
据史书记载,位于堰头村西沣河上的滚水堰是昆明池重要工程。西汉武帝截断南山诸水,筑人工河洨河注入沣河,然后在今秦渡镇东沣河上筑大型滚水堰,逼水进入昆明池导渠,为长安城防涝和食用水。水量大时翻过堰排去,水量小时也能保证昆明池正常进水。
南堰头村与枣林寨南潏河上,有一座南堰头桥(又名永济桥)长25米,宽1.5米,52孔。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初建,嘉庆十八年(1813年)、咸丰九年(1859年)、1963年补修。
堰头湖位于规划中的高新区新区中心地带,长安区五星街道和兴隆街道的界河——交河上,为兴隆堰头村和五星河头村两村所夹的一段河道,现在的三星厂区西侧。交河为潏河下游,是古代所开凿的一段人工河。总体呈东西流向,但在河头村东折向北流,至堰头村复折向西流,形成一个大大的"z"字形, 堰头湖是在原有的宽阔河道及湿地的基础初上,在河头村北修建拦河橡胶坝聚水而成。
1933年5月,王石英(长安南张村人)、李既明(长安南强村人)同宋裕光(户县人)等在户县组织100多人的秦北游击队(后改名渭北游击队),曾在长安堰头村左恒建家、设立党的联络点和联络员,发展组织,开展抗粮分粮斗争。
丰镐遗子-张新武∕整理与2012年7月4日

博文由博主<丰镐遗子※张新武>撰文 插图来自博主网络搜索
微信号:zxw5136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