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三毛作品看“私生活”文学

(2008-06-28 16:19:56)
标签:

港台文学

三毛

私生活

处世之道

文学

文化

分类: 论文天地

内容摘要:港台文学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丽的风景线,从古龙、金庸、黄易到张爱玲、琼瑶、三毛,再到李熬、刘庸、林清玄,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强和自立,今天所要讲的三毛就是港台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她的作品平淡而恬静,优雅而淡漠,仿佛如同生活中的一粒盐,生命中的一粒沙一样,然而读她的作品仿佛又有种特殊的韵味,像她的《梦里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1),都是典型的生活风格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港台文学   三毛   私生活   处世之道

说起对三毛的理解领悟,凡是读过不少三毛作品作的爱好者,都有一种相同的经验:看了一遍没有滋味,还是想看第二遍,在看了第二遍后就有种新的感觉,所以还想再次读第三遍,如此周而复始,最后达到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地步,最后能溶进小说的里面,仿佛自己就是三毛一样,仿佛自己就跟着她一起去旅行一样。三毛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她有着自己的风格:恬静、平淡、没有跌荡起伏,简直可以说是平铺直叙,可就是在这样的平铺直叙中,才有生活的真谛,她创作的很多部小说,很多是以日记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就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生活近乎于平淡,而人生也近乎于完美。这就是三毛的语言风格。正是三毛的小说把你,把我,把她,把我们大家的心灵沟通了,震撼了——对这样震撼心灵的作品,文学史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能够视而不见,摒弃在外吗?

三毛在作品中似乎正竭力张扬着这个“生活”两字。不仅有她写的“生活散文”,“号称”用生活写作。时代风尚流变,种种复杂情况在其中。她的作品有情节、又不乏作者个性,有起伏又不乏色彩的人生图画。总的说来,三毛主要是以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以自己的旅行游记和成长历程为牵引,在个人经历中寻找突破和线索,通过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写作,真实地还原了生活原型。在现代,很多人把三毛的小说称为“私人领域”得写真。当然,或许把她的小说称为“真实的生活”更为恰当一些,她的小说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生活和情感世界,真实再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在内容描写和表现手法上,远比以往的游记和散文来得丰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作品的真实往往展现的是作品的虚构,而作品的虚构往往再现了文学的精美;在文体艺术的层面,三毛的小说又每每长于以往的传纪。由此可见,三毛采用私生活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现实的、真实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

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生活感觉”和大胆的私人生活写作,三毛作品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人生风景。她用自己的生活来塑造作品中的自己,用自己的文字来诉说自己的心,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生活”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短暂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在作品中实现的自我形象。《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她和自己丈夫在撒哈拉沙漠的定居以及到全世界万水千山的流浪,全部呈现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的一生很富有传奇色彩,从青春萌动的处处留情到矢志不移的双宿双归,《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1)从沙漠中的生死离别和到生活中的“温柔的夜”,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了博爱、大度和关爱。她一生中写成了23本作品集,百余万字的文学是她一生笔耕不辍的见证,她的多产证明了她的人生追求,她的博爱证明了她的坦荡和赤诚,她把心向读者打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文如其人,如见其人,如知其心。

尽管今天我们可以对三毛的这种文学方式多少有些质疑,她的生活究竟要怎样的完成和实现。可是就其生活的本质而言,三毛是一个成功的作家,虽然她的人生跌荡起伏,她的作品百转千回,但她的本质是享受生活,她的作品本质是实现人生的意义。

在三毛的作品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她男朋友的母亲要她完成一件事情,可是她却不肯,于是有了这样的对白:“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这句从她婆婆嘴中说出的话,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这个黑人妇女翻白眼、露白牙的欺生姿态,让人觉得无可奈何。还有那个受过文明教育的医院男助手,拒绝与家人一起用手吃饭,但又舍不得买餐具——刀叉。于是,每到吃饭时,就指派她儿子来向三毛借刀叉,而这孩子的话又是千篇一律、雷打不动:“我爸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时间长了,三毛有些烦,就干脆送给她家一套新刀叉。没想到过了两天,那孩子又出现在三毛的门口。三毛说:“怎么又来了?上一次送你的那一套呢?”那孩子还和两天前一样“讨债”似地瞪着眼回答:“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4)就这样,笔调谐而不谑,将受过文明教育的身份和理直气壮地借刀叉两个元素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描绘,使读者爱不释手,而且捧腹之后,深深感怀。撒哈拉居民令人哭笑不得的固执跃然纸。(5)在文章末尾,她又发出一声无可奈何但又超脱的幽默——“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6)

三毛的作品大部分是她离开撒哈拉以后的创作,大都是散文、小故事、书信及语录式的东西,也有剧本。比起撒哈拉时期写的散文,比起撒哈拉式的“轰动”,这些作品就显得平淡无奇了。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笔尖总是蘸满感情,并带着作为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温柔亲切、委婉细腻。

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因为港台文学中有了三毛——和她创造的生活小说,才有我们今天很多生活小说的欣欣向荣,有了她的作品的巨大影响(包括三毛小说对中学生及大学生的吸引,对高校文学教育与学术的冲击),才使得今天有可能来讨论生活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和重新认识和评判今天港台文学作家的地位。对于这种讨论,其并无意于在“新文学”与“生活文学”及其经典作家琼瑶与三毛之间作价值评判,而是要强调二者都面临着小说“生活化”的历史任务,并有着不同的选择,形成了不同的特点。除了“激变”与“渐变”的区别外,这里不妨再说一点:生活小说平民化的推动力是双向的,既包含了文学市场的需求,也有思想启蒙的历史要求,更是作者对读者的负责;而生活小说基本上是在文学市场的驱动下,不断进行现代化的变革尝试的,而三毛则是生活小说的先驱。

提及三毛的文笔,多数人感觉平淡无奇,不外乎用中国文学常用的平描手法,直接和隐约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和生活,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共鸣,在“感动过后”又不禁深深地思索和分析,在惋惜中懂得了珍惜和拥有。包括三毛和她的维纳斯婆婆的关系处理上,都很出乎读者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她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可是最后却以自杀的方式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多少让人有些诧异!

一个成功的作家必定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感悟,所以三毛作品的成功,就在于她知道生活的真谛,生活的乐趣及意义,甚至知道性的内涵和与婆媳关系的处理,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真诚坦白,三毛对于爱情的描写,不是那么缠绵反侧,而是展现人生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乐趣。她的作品中似乎是没有爱情,没有爱情中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的温馨,也没有生离死别、致死不逾、缠绵反测的悲壮。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她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她们的婚礼如同她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三毛让荷西公司的司机去通知荷西第二天结婚时,司机反问了一句:“难道荷西先生今天不知道明天自己要结婚吗?”的情节真是特别有趣,让人不免印象深刻。(2)

三毛对她的丈夫荷西有感人至深的爱。但她却极有功力地将这种爱注入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她的作品中,她与荷西的家居生活显得平凡而又奇特,细琐而不粗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这是她自身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她在对美对幸福的追求中,所悟出的生命的法则,虽然生命的魅力是那样的短暂,但在她的笔下,她们的日常生活,她们的爱,总是那样热热闹闹,绘声绘色,充满温暖的色调。和其她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而更可爱,可望而更可及,可叹而更可悲。

当然,这也与三毛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在丧夫之后,三毛独自回到了台湾,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并同时从事写作。于是,生活的历练,在她身上变成了一种淡泊和内敛。当然,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仍不时流露出她真挚的情感。

读她的作品仿佛是在读音乐剧,曾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的故事她也还是生出过下船的心。那天在雨中的甲板上,她在远处凝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镜头切过,是一个人低头坐在屋角,琴上传来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动机,第三音上出现一个小二度和声,怯生生地,欲言又止。(3)

可她终于还是没有离开。在她提起手提箱,穿上大衣,走下舷梯的那一刻,城市的影子在雾里,市场从远方传来。那个怯生生的动机又响起了。她停住脚步,抛起帽子。坚决地转过身。

爱情的所有,是舱房里两张纯洁的唇,一个纯洁的吻。

这是一个美的世界。有钢琴和小号,有船和幻想。以她的坚决,维持了一个音乐的乌托邦,依旧是我的英雄,她以发烫的琴弦点燃香烟,这就是三毛笔下的爱情,她是无冕的王。

三毛最后的一个作品是这样的,它叫《弃儿的呼唤》(Lost Boys Calling),最后她选择了自杀。

有人说是她在非洲的日子成就了三毛,也有人说是与荷西的爱情成就了三毛,也有人说是她的恬静稚嫩成就了三毛……其实,归根结底,是生活的真性真情成就了三毛。这样一个有着满天快乐和天涯情怀的女子,在人生的旅程中,在她挚爱的写作事业里,用她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完成了一次真情的回归!

三毛,她用自己的朴素而又深刻的作品向人们宣告:“我就是生活的主角,我就是上帝的宠儿”

注释:

[1]三毛.尘缘[A].梦里花落知多少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3]撒哈拉的一夜 ——三毛对话录 [A].三毛昨日、今日、明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8.

[4][6]三毛.庸人自扰 [A]. [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4.

[5] 三毛的创作姿态 [A]. [M].北京:大众出版社 19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