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选择了一种生活,一种当时自认为健康、节制而简朴的生活,告别了之前那种复杂、忙碌而机械的生活。这种选择绝不是对沿袭的背叛,而仅是出于一种显而易见的信念:传统习惯并不一定会带来满足……
>>>序言<<<
记录和传递某一印象,如对某个建筑或地方的印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某一特定地点的景物进行描绘,这样既可以纵览景物的全貌及其艺术之美,又可借助于午后或黄昏的阳光,尽享周围的景致,感知它那匀称和谐的轮廓。另一种方式,就是不断地变换方位,从不同的角度对景物进行描绘,记录下它的每个细节,每个精妙的姿态,每个独具匠心的创意与特色。这种方式可以令我们更好地了解景物与众不同的气质、变幻万千的形貌、风情万种的姿态、娇柔敏感的秉性,乃至于它的缺陷与不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到底喜欢的是现实中的景物,还是理想中的景物?因此,这里阐述的方法,既无可比之处,又无主次之分。艺术家从不选择方法,因为他自己就是方法。这本书是一种尝试,更确切地说,是历经百次尝试之后锤炼的作品,它从一个简单的角度,白描生活中的细节,无意于遵循某种理论,也无意于寻找确切的答案,更无意于依据个人偏好而去刻意地忽略什么。作者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描绘出自己决心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我选择了一种生活,一种当时自认为健康、节制而简朴的生活,告别了之前那种复杂、忙碌而机械的生活。这种选择绝不是对沿袭的背叛,而仅是出于一种显而易见的信念:传统习惯并不一定会带来满足。不做出全方位的思考,就不会有具体的收获。坦率地讲,我并不打算逃避自己作为自然人所应负的责任。假若相信自己有能力肩负起重任并从中获益,我希望自己不放弃这种责任。只是我仿佛过久地负载了这种责任,再也无心探寻其中的奥秘了。重新翻开这本书,大部分的内容虽然已不再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却真真切切地凝缩于我的生活,对这些文字我已如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白衣骑士的骏马一样熟稔,它们的存在只为了防止不虞的发生。我只想过一种自己突然间领悟到的那种简单惬意的生活,这种生活虽非完美无瑕,却建立在简朴和理性的基础之上。
我是以一种悠闲的心态写这本书的。就像一个人,在长时间的伏案辛劳之后,终于放松下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信步来到风景如画的异域小镇,此时的心神怡然,溢于言表。这时,景致、声音和琐事如果都能带上敏锐而微妙的气息,让我回到无忧无虑、懵懂无知的童年,无所事事地恣意逍遥,那么,我就已心满意足。我只需尽情享受生活中的美酒佳肴,而不必继续徒劳麻木地吸吮索然无味的生活。我无意将自己的精力浪费在喧嚣的生活之中,也不愿品味钩心斗角和追名逐利所带来的亢奋和狂喜,哪怕有人认为这些象征着精力旺盛、生机勃勃的生命,我也根本不会因此而带上伪装虚与委蛇。坦率地说,我不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这种评价,似乎长久以来,我就是过于温顺听话了。这次,虽不希望斩断一切世俗纠葛,但我想,也许该是时候大胆地冒险一次了: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捧上一本好书,好好地享受一下“逝者如斯”的感觉。谈到人生的责任时,大多数人都喜欢夸夸其谈,谈及享受时,也毫不含糊,极力推崇,并喜欢从哲学的角度对自己的选择加以伪证。归根结底,他们喜欢享乐,没有了享乐,就会感觉生活索然无味。我想,我也有权利拥有一种乐趣,尤其是当追求这种乐趣并没有给任何人造成不便的情况下。
这种选择,明智也好,愚蠢也罢,皆有脉可循,其结果也终将大白于天下,但我决不放弃自己的信念。我认为,也坚信,许多人还沿袭着旧有的生活,是因为他们过于尊重传统,没有与之一刀两断的勇气。我认识一些才华出众之人,他们非但不认可自己的价值,反而会因偶尔的懒散自由而自责不已。在我看来,那些腾出时间倾听交流之人,那些懂得享受并愿帮助他人学会享受之人,远比那些整日穿梭于各种会议和演讲之间的人为世界做出的贡献更大,因为后者从事的碎杂之事,十之八九做不好。
总之,以上所言就是我的所见、所感、所为,此次尝试并非一场规模宏大的盛典,只是一段波澜不惊的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感知生活,也愿意将之付诸笔下。
延伸阅读
《对话寂静》【英】亚瑟·本森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