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劣性刺激

(2013-01-20 13:16:14)
标签:

理要

特点

兴趣

不高兴

工具

教育

   

   “劣性刺激”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能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它是指令人不满意、不舒服、不愉快的外界刺激。2-3岁的孩子虽小,但也可根据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一些“劣性刺激”,适当的“劣性刺激”能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就像小树一样,经受了风霜能长得更为茁壮。适当的“劣性刺激”对常被娇惯宠爱的孩子来说是必需和有益的。这将会对孩子成长后适应复杂的社会,经受各种挫折和困难起到良好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劣性刺激

《中国好家长——孩子内心强大的九种工具》

这些工具能促进孩子的内心之旅,它们易于运用,异想天开,效果显著。每一种工具都能营造出一个白日梦。这些想象有助于孩子发展潜力。如果加以综合运用,这些工具会教给孩子驾驭内在智慧的方法,从而了解、诊治并最终热爱自己。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3060231

刺激类型
 

饥饿刺激

 

http://pic.baike.soso.com/p/20110920/bki-20110920094111-1405928163.jpg  

   

    父母要让孩子感受一下饥饿的滋味,因为有些孩子的营养补品多,零食不离口,经常挑食拒食,饭到嘴边没胃口。不妨有意识的给一点“饥饿”刺激,饿了就能使食欲旺盛。同样,孩子在心理上也需要“饥饿”刺激。每个孩子都有欲望,父母如果无限制的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孩子的兴奋感会处于饱和状态,就会失去追求的热情。因此,父母就要制造欲望的空腹状态,让他有“饥饿感”。比如有些父母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这反而会使他东挑西捡,兴趣不专一。相反,当孩子缺少玩具时,他会专心的玩,玩得更津津有味。

劣性刺激

《中国好家长——家长驾校:学会驾驶孩子那辆车》

协助家长给孩子提供帮助,十分的实用、理性,而且在情在理。不但对问题的孩子有用,对优秀孩子的家长也同样有用。亲子四步走、学习动力强化(包括作业和考试)、无泪管教法、家校合作法、智商开发法等方法实用而方便。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3060232

困难刺激

 

  在父母温暖怀抱长大的孩子,生活一帆风顺,长大后稍遇困难就束手无策,表现出胆小、依赖成性、意志薄弱。因此父母有必要从婴幼儿时期有意识的给他设置一些障碍,增加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得意志。比如,孩子学走路会摔跤,要让他克服困难,在多次摔跤后,终于学会走路。要孩子独自一人关灯入睡,就需要他克服胆小、惧怕的心理。喜欢睡懒觉的孩子,早上不肯起床,父母不妨安排好生活日程,让他早起早睡,跑步锻炼。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要让孩子感到人生的道路并不是畅通无阻的,而碰到困难和障碍是经常有的事。

 

劳累刺激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做不了什么事,就包办代替,孩子从小不劳动,不知什么是苦累,以后就会逐渐变得懒散、依赖、怕苦,活动少,缺乏锻炼,不仅对身体发育不利,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并促使不良性格的形成。尽管孩子还小也要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学习自己穿脱鞋袜、洗手洗脸、整理玩具,还可以帮助大人拿报纸、浇花等。

劣性刺激

《中国好家长——教师和家长同上的10堂课》

本书主要讲解和强调在家庭和学校里,教师和家长都是教育工作者,要担当起培养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让自己始终拥有并保持一种真正可靠的生活方式的责任。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3060233

批评刺激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听到批评就不高兴,父母要能够让孩子从小学会分清是非。知道对错,要让他明白做了不对或不好的事情要听从父母的劝告,否则要受到批评。使他感受到“约束”,不敢随心所欲。比如,有一个孩子乱翻爸爸的抽屉,把里面的东西仍了一地,妈妈看见批评了他,他就大哭,妈妈又给他慢慢讲道理要他接受批评,去将东西拾起来,对爸爸说“对不起”。几次批评后,孩子再也不乱翻爸爸的抽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