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点名

标签:
杂谈 |
-
“拍照点名防缺课”的具体做法是:每节课上课前,学习委员负责拍摄教室里老师和到课学生的“全景照”,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本班到课情况(要求站在讲台上进行拍摄,照片中心必须清楚显示任课教师及到课全体同学),照片数量控制在1-3张。课后将照片上交给学院,学院根据照片“搜索”缺课学生,须记录无故旷课同学的姓名、学号、课程名称、任课老师的姓名。点名结果将作为每学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并与综合测评成绩挂钩。
- 事件摘要
-
从2012年3月1号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推出一项上课点名法——拍照查缺。每节课上课前,学习委员会拍摄教室里老师和到课同学360度的全景照,课后将照片上交给学院,学院根据照片“揪出”缺课的同学。被同学称为“史上最严”大学点名方式。
- 事件回顾
-
点名照怎么拍?
3月1号上午9点40分,记者南师大仙林校区文学院某专业上课的教室,这是该班同学在新规定开始后上的第一堂课。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得。有同学悄悄告诉记者,课前大家已经知晓了学院这项新规定,所以没一个缺席。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同学小声猜测议论着“拍照点名”到底怎么实施。据同学反映,“点名照”既要拍到全班同学,又要让老师入画。一位同学猜测说,“应该是从前面拍,老师站在大家后面。”也有人猜会从教室后门拍摄,给老师个正脸,“同学们认人头就可以了嘛。” 不一会,老师走进了教室。学习委员的座位周围有了小小的骚动,不少同学催她快点开始。学习委员站起来环视教室,酝酿如何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张“点名照”。 记者注意到,学习委员走到讲台上先用手机给老师拍了一张,老师感到很奇怪,“我也要拍啊?”不过他配合了学习委员的要求。随后学习委员站在同学前方换不同角度拍了三四个镜头。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分钟左右,老师也对着学习委员打趣:“这就拍完了?也该‘嘀嘀’响两声啊。”有意思的是,拍照时大多数同学都把头埋了下来,连老师都低头看手机,教室里鸦雀无声。 课后,一位同学告诉记者,第一次上课还被拍照,感觉怪怪的,“就低头做自己的事情,希望赶快拍完赶快过去吧。”还有同学表示,第一次拍照片点名,感觉有点新鲜:“以前从没见过这么正式点名的,难道是上学期补考的同学太多了?” 拍了有啥用? 记者了解到,2月22日南师大文学院发给各班学习委员的《文学院课堂考勤与管理规章细则》上,记者看到,通知详细规定了拍照点名的步骤及点名情况上报方式。“各班学习委员在每次课前,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本班到课情况(要求站在讲台上进行拍摄,照片中心必须清楚显示任课教师及到课全体同学),照片数量控制在1-3张。须记录无故旷课同学的姓名、学号、课程名称、任课老师的姓名……”除此之外,通知还规定“课堂迟到十五分钟以上记作旷课”,如要请假,必须用学院专用请假条,并提前将假条交给任课老师,并由任课老师签字确认,经允许方可请假。 学习委员拍照后,“每周五晚六点半至八点半期间上交分团委,再由分团委的相关负责人上交辅导员及院内其他负责老师。”一位学习委员告诉记者,点名的结果,将“作为每学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并与综合测评成绩挂钩。”通知发到各班后,每个同学还被要求在通知上签名,再上交给学院。 - 事件热议
-
学生说:靠点名留人?本末倒置了
记者课后采访多名同学,不少同学对拍照点名的做法并不赞同。“逃课现象的确存在。”采访中,很多同学承认自己曾经由于种种原因而逃课。“但作为大学生我们还是有判断能力的,大部分同学不会故意逃课的。”有同学表示,网上流传一句话,“靠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上课有魅力的教师,不需靠点名,大家都会按时到堂,认真听课。甚至能吸引外专业的人来旁听。有同学甚至认为,点名的做法是本末倒置,想学生按时上课,教师要先提升自己的课堂吸引力。“不少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放放PPT,就算逃课了,回头抄抄同学笔记,或者拷个PPT ,考试一样能过关,这样的课有什么意思?” 老师说:要靠课堂的魅力留住学生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采访老师时,不少老师也并不赞成点名做法,“课堂是师生共有的空间,不必借助第三方力量解决教学问题。”一位博导直言道,成功的课堂应该像谈恋爱,与学生达到心心相印的沟通,通过这种沟通,启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来听,才会舍不得走。像那种照本宣科,几十年不变的讲义,怎么能吸引学生? “中国大学的点名现象,首先折射的是‘行政化’和‘行政思维’,尤其是将数据上报学院的行为。课堂是师生共有的空间,不必借助第三方力量解决教学问题,行政部门的职责是为教学提供服务。”一位老师对点名现象做了深度剖析。他认为,点名与逃课,背后纠结着复杂的大学弊病,其中有些也未必是大学的问题。如果社会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不那么焦虑的环境,如果教师能提供更生动、有用、有趣的课程,如果知识和思想终将转化为同学们的乐趣、收获和收益,逃课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少,点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院方说:拍照点名简单易行,不浪费时间 学院为何要采用这样的点名方式?记者随后采访了最先提出此项举措的文学院团委书记张鹏老师。“我们院本科生到课率一般都在95%以上,缺课的只是少数同学。”张老师告诉记者,由于文学院专业多属于文科,少数同学进入大学后慢慢发现,即便平时不上课,期末时临时突击背一背书也就能考过去了,于是平时不上课,在宿舍打游戏,虽然成绩没有影响,但荒废了时间,也缺少了学习的过程。“学校一直强调学风建设,以前经常出现学生干部课前因为不好意思得罪同学而不点名的情况,而如果要求老师上课点名,一个班几十个人,也要消耗好几分钟的时间。”拍一张照片,就能很快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张老师同时表示,拍照片并不是监控大家,照片也仅用于学院确认到课人数。“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张老师表示,虽然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但拍照点名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对学生负责。 - 点名方式
-
为防大学生逃课,各大专院校想出很多办法,典型的有:
蓝牙点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系老师研发。学生以自己的学号命名手机蓝牙,上课老师打开电脑上的蓝牙适配器搜索,再与之前学生登记的数据库信息对比,就能确定未搜索到学号的学生为缺席。
圈人签到:清华大学实行过“圈人签到”。上课之前全班集体拍张照片,课后上传到社交网站,同学们可以在集体照中圈出自己,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代签等问题。
随机点名:淮阴师范学院老师开发出一套随机点名系统,将全班同学的名字都编进数据库里,然后启动程序随机抽出某个学生的名字显示在大屏幕上,被抽到的同学必须站起来报到。此方法纯粹随机,好比现场抽奖。
“抽奖点名”:(由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的陈老师开发)——结合VB编程的方法,将全班同学的名字都编进计算机程序里,老师在讲台上随便点点鼠标,大屏幕便显示某个同学的名字,显示谁的名字谁就必须站起来,一个个名字刷起来的时候就像来到抽奖现场似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抽奖现场的观众都期望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而在教室的同学们就一致期望看到逃课同学的名字;
短信点名(发明权归上海某高校闵老师)——就是让学生“发短信”点名。按不同课时,不同上课内容,要求学生发给老师的短信内容也不同,防止有不来上课,在家发短信的现象。
排队点名(版权归由青岛某大学老师)——“课堂最后拿出二十分钟让同学们排好队,点一个走一个。”
其实,谁都有点精神“病”。防微杜渐,让小小的心理问题不至于发展到精神疾患!相信自己,爱自己吧!总有一天你会发觉自己的自信没那么脆弱。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找回了自我,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发现自己正在主导着自己的人生。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732064
http://book.360buy.com/10980697.html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心比天高,需要不断表扬和满足。长达20年的研究,国内首次纪实性地描述被之为“我一代”的,也就是出生于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人的自我关注的特点。
http://book.360buy.com/10980696.html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73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