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可西里》到《寻枪》再到今日的《南京!南京!》,
陆川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国产片已经很久没有把我带入到一个思考的环境中了,《南京》却做到了。我一直喜欢欧洲文艺片,其原因之一在于它的真实感。陆川说,其实所有战争中都有一群向善的人,在日本老兵的日记里他也看到不少这样的记录。陆川把日本人还原成普通人,《南京》是一部足够真实的电影。
影片的结尾处,角川说完“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后的自杀和小豆子因为生而绽放的笑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该如何评价“角川”这样一个人物?很显然在战争中,人是分为四种类别的:善良且坚强,邪恶且坚强,邪恶且懦弱,善良且懦弱。而把“角川”这样一个日本兵的角色放到当时中国南京的环境中去,他一定也是不反抗的南京民众中的一员。因为角川在片尾惧怕生存而选择了自杀,他虽向善但是却懦弱。在当时这样一个战争环境中,在那样一个死亡年代里,生的意义何其之重要。一个自杀的结尾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无法设身处地,但是我却知道自己并不欣赏这样的人。善良并非一定要牵扯懦弱,死亡并非赎罪,而是恐惧且背离责任。李银河坦言“生命高于器官”,生命其实高于一切,角川在死亡的年代里屈服于死亡本身。倘若导演从人性的角度让他苟活,让向善的角川抹掉懦弱的眼泪,坚强的面对人类的罪行,我也有理由相信,在那个年代里南京的老百姓是做出了生死反抗的。和朋友去看完《南京》以后,他告诉我他很多年前看的一部电影,讲述着中国女人被日本兵抓去做慰安妇,后来得了梅毒,生命濒临完结,直到临死的前一天她还在记录着日记,她对生命的渴望让我对她尤生崇敬之情。
这让我想到了前两天报纸上的新闻,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于2009年4月20凌晨2:00左右在位于绵阳现代花园的家中去世。据公安部门初步勘验系自缢身亡。其生前的博客中多次提到儿子的遇难与悲痛心情。让我不免觉得人类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善良,把求生的本性转化成坚强的品质才是生命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爱国,并非满嘴咀嚼的“抵制日货”,看《南京》无需带着强烈的控诉心理。倘若用一个无限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是曾经的中国造就了现今的日本,是日本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军国主义以及对华的战争,看过《日本沉没》,我也能够理解日本人内心强烈的恐惧心理。等千万年以后,地球的下一个世纪到来时,这个地球上已不存在中国和日本。而活在今天的我们只需倡导和平,活在当下,珍爱生命即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