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山水牢(散文)
吉林城的东面有一座山叫龙潭山,龙潭山的西北面有一座水潭,叫“龙潭山水牢”。
相传, 吉林地区曾经有过一个高句丽王国,这个王国的储水池就是龙潭山水牢。
奇就奇在这个“牢”字上。“牢”是监禁犯人的地方。难道这里真的囚禁过罪犯或者战争俘虏?看看周围那优雅、温馨的山容、山貌,游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与在电影、电视里见过的地主恶霸私设的“水牢”联系起来。
“山清水秀啊,怎么会叫水牢呢?”一起同游的石家庄文友张志德满面疑惑地问。
“铁链子拴着龙呢,”家住龙潭山附近的72岁老人王一茫轻轻地叹口气,“龙潭山的水龙因为拯救吉林人,遭了天谴,被铁链子绑缚,沉到水里了。”
哦,是龙被囚禁在这里了!
一方汉白玉条石,高不过2米,宽大约45公分,了了草草地写着四个涂了红色的字:龙潭印月。于是我就想,月下的龙潭山水牢该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看着这被倒映的花草、树木染成碧绿碧绿的清澈透明的水,抚摸着水牢边被银白金属链串联在一起的又白又亮的石栏杆,沐浴着八月的山风,情不自禁地会想起古人“碧云梦后山风起,珠树诗成海月高”的豪侠诗句!听说,白居易老爷子到了庐山,看见山中那片小小的水池,就兴致勃勃地割茅建庐,作长久居住的打算,他老人家要是见了这碧波潋滟的小小水牢,还不举家乔迁东北哇?!
拴铁链的那棵大树是柳树。虽然说不上有多么粗壮,但在这明媚的水牢边,它带给人们的感觉既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冷冰冰的严厉,似乎同时还有一种卫兵似的凌然不可侵犯的高傲与神圣!那条硕大的铁链,在绕过柳树以后,便像一条匍匐缠卷的蟒蛇,带着呼啦啦的咬噬声,径直下到水里去了!众人皆知,世间诸如脚镣、手铐那样的铁链,都是带锁的,然而龙潭山水牢的铁链没有锁!有人说,锁是有的,在水里铐着龙首、龙爪呢,没有天神的旨意,谁也见不到,打不开!
1931年日本鬼子占了东三省,对这神秘的水牢铁链产生了兴趣。一个略微懂些中国文化的鬼子中佐,弄来了吊车,使劲死死地往山头上牵拉铁链!孰料,水底竟然发出了轰轰的龙吟之声,整个水面也翻腾旋卷起来!鬼子大吃一惊,慌忙丢弃铁链,狼狈不堪地逃跑了!
这是吉林人最引以为荣、最津津乐道的抗敌故事!
“水牢是有灵性的,”王一茫老人说,“它虽然源自冰雪融化,但从没有干涸过。下多大的雨,水位也没有什么变化。”
“要是龙出来就好了,”一位年轻女子说,“我爷爷说过,什么时候水牢没水了,龙就被释放上天了,吉林人也就过上好日子了。”
“对,早晚会有那一天的!”王一茫老人说。
水牢里真的有龙吗?龙会出来吗?我们面面相觑,没人说话。
水牢的四周垒砌着整整齐齐的花岗岩石料,紧挨石料的是一条平整的石板小路。据说,上世纪90年代吉林政府曾经拨资整饬过水牢的基本面貌,在保持其古朴风格的基础上,沿水牢的上方外沿建设了墉坝,修葺了入水台阶,增植了大面积的绿色植被,实现了水天倒映、环境优雅的旅游目标。同时龙潭山管委会,加强了人文自然的管理措施,在人与山、人与水、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只灰色的、小巧玲珑的松鼠,一会儿跑到了我们的前面,一会儿跳到了我们的脚边;有时还会立起身子来,俏皮地用前爪捧着一块西红柿皮,津津有味地吃!于是人们就把手里的花生、瓜子、西瓜,轻轻地放在地上,逗引着小家伙蹑手蹑脚地凑过来。
“快看啊,它在感谢我呢!”一个小男孩的脚边,立着一头眨着滴溜溜小眼儿的松鼠,它双爪合在一起,不停地点着头!小男孩的妈妈就急忙掏出一块糖果,轻轻地扔给小松鼠。那小东西就极快地剥了糖纸,叼在嘴里,一跳一跳地甩着尾巴跑进林子里去了。
人们就哄哄地笑起来。
一对情侣手牵手走过来。他们是那么安详、亲密,男的好像在讲一个笑话,逗得女的笑得弯了腰;一位大约50来岁赤了膊的大叔,盘腿坐在一张旅游椅上,正呜哩哇啦地吹唢呐,一群男男女女围在他周围,使劲地鼓掌;几位写生的大学生,在水边支起了画板,脚丫儿泡在水里,他们中间的一个女孩儿,嘴里好像嚼着什么,哼着一支不知啥名儿的曲儿……
哦,看着这碧绿清澈的水牢,走在幽静婆娑的绿荫里,我想到了水中那条不知被绑缚了多少年的龙!它还在吗?它还能出来吗?它真的能给吉林人带来福祉么?看看倒映在水牢里的蓝天、白云与郁郁葱葱的龙潭山,感受着眼前吉林人的快乐与幸福,我忽然想说:龙,您不必出来了,您就在水里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吧,因为现在的吉林人已经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