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南京是一个历史氛围极其厚重的城市。有幸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对南京凡是有关涉及历史的地方都喜欢亲自去看一看。我也喜欢明史,暑假那次去凤阳也是基于这种喜欢。 上周去市车管所,在回来的路上,途径安德门站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山高水长”的牌坊。其实,多次从这牌坊下走过,都因为没时间看而没有真正的进去过。这次因为时间允许,数码也在身边。就干脆进去认真的看了一下。 原来这是明功臣墓之——宁河王邓愈的墓葬地。南京明功臣墓并不在一起,散见于南京周边,尤其在城南一块。 邓愈的命运和常遇春有点相似,两人都是在洪武初年在征战全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去世的,从而避免了朱元璋在江山稳固之后的大肆屠戮功臣的命运。因而一直获得了善终。常遇春结局: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赐后人冰铁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后有开平王常宝童痛打严嵩)。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再看另外两大功臣在江山稳固后的悲惨结局:1)傅友德结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大宴文武,朱元璋忽然提起说对傅友德的儿子有些不满,傅起身告罪,上责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级,顷之,友德提二首至。朱元璋说「何忍也。」,傅友德说:「不过欲吾父子头耳」,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云南,只留了已故寿春公主之子在京。2)冯胜结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其亲戚向朱元璋控告冯胜私埋兵器。越二年,以蓝党被赐死。因小罪与傅友德、王弼等同为朱元璋所处死,死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义女、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成化十一年祥符新昌坊建有“冯胜祠”。《明史》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邓愈(1338年2月15日-1378年11月9日),原名友德,字伯颜。虹县龙宿里(今属泗县大路口级)人。明朝开国元勳之一。 至元三年(1338年)二月十五日出生,幼时聪敏好学,其父邓顺兴,与元军作战牺牲,其兄友隆接掌兵权,不久病故。邓愈代父兄职率兵与元作战,骁勇异常,泗州、灵璧、盱眙等地居民多附之。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馀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赐名愈,后渡长江,克牛诸矾、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破集庆(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升广兴翼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擢枢密院院判,同年七月,为征南将军,攻取旌德、绩溪、休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攻佔陈友谅的重镇南昌,升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又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升为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 洪武元年(1368年),加封太子谕德。洪武三年(1370年),任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西征甘肃,击败元残军王保保部,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乌斯藏诸部,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出甘肃西北数千里,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洪武四年,在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督运粮饷。 洪武十年(1378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俘斩万人,至崑崙山而还,获马、牛、羊20馀万。太祖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十月,抵寿春(今安徽寿县),十一月初九日病逝于寿春。噩耗传到南京,太祖闻讯大哭,辍朝三日,灵柩运至南京水西门时,明太祖亲往祭奠。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追封为宁河王,諡号武顺。 在墓右后侧,还有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的墓。
发几张这次去邓愈墓的照片,供朋友们欣赏! 旁边的小区名也来源于此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