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绘本《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读与思

(2010-12-27 22:32:27)
标签:

杂谈

分类: 绘本阅读

读这本书是用了心的,这是因为它的特别,下面摘录的是一篇发表在《天津日报》上的文本导读,相信它足以勾起每个人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资料检索:

这是本黑色的书吗?是的,它从封面到封底,全都像黑夜一样黑,只有一些浅近的文字和凸印图案上的反光像星星在夜空中闪亮。

这是本只讲黑颜色的书吗?不是的,当我们触摸它、阅读它的时候,它就会告诉我们红色是怎样的、绿色是怎样的。还告诉我们红色和绿色的味道是多么的不同,甚至能让我们体味到最难言说的棕色是怎样的。这是让生活在黑暗中的人都能体验彩色世界的书。

哦,这是本给盲孩子读的书吗?是的,触摸书中的小豆豆似的盲文和凸印图案,盲孩子就能认识彩虹和雨水的颜色。

这是本只给盲孩子读的书吗?不是的,别忘了,我们说过书上还有像星星一样明亮的文字,简洁又浅显,任何孩子都能读懂。还能像托马斯一样进行奇妙的手指旅行,用手指感受黄色羽毛的柔软,黑色头发的顺滑,绿色青草的芬芳,这是多么有趣的书!

噢,这是一本能给所有小朋友读的书。是的,这是无论国家、种族、信仰,无论聋盲与否的孩子们都可以读,并且非常值得读的书。

如果这本书会说话,我想它会说:孩子,请看着我,触摸我,我将牵着你们的手指,在奇异的体验中,走入超越之门,超越盲与不盲,同享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的色彩。

亮眼睛的孩子啊,你从这本书里知道了盲人如何在黑暗中探索世界,了解到盲孩子的双眼也是亮晶晶的,他们跟你一样,同样能认识红绿、感知酸甜;他们跟你一样,受了伤会疼、太阳照在头上会热,因为你们都是地球的孩子。如果你能帮助他们,你将会更加美丽,并能由此及彼,关爱世界上一切在困境中奋斗的人,那么人类曾经宣言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将不仅仅是一句宣言。

《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给大人和孩子提供了另一个探索和发现世界的角度和方法。通过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将更能理解那些只能通过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知色彩和其他的盲人,我们将更能体谅那些听力、说话、行动等方面有障碍的人。总而言之,它让我们学会尊重和欣赏差异,让我们变得更加包容和充满人文关怀。(王晓明)

我们的文本解读:

回想起当初选择这个文本的时候,手头也没有这本书,就是看了这样的导读和相关的资料,才决定将它纳入我们的阅读计划的。当我们每个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很新鲜和激动,这本书确实很特别,沉静的黑、亮闪闪的凸印画、秀丽的白色小字、简洁而富有节奏的语言,还有那谜一样的盲文,这是怎样一本书啊!可是,就是这样的一本黑书,我们该怎样读它呢?讨论的一开始,就有人把心中的疑虑说了出来。是啊,这倒是个大问题,以往的文本至少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画面,可是,这样特别的凸印画面的设计,它是要通过触觉才能感知的,更适合一对一的亲子阅读罢,又怎么能和这么多孩子共读呢?说实话,这也是我心里最想知道的,但是,我们解读文本不仅仅是为了课堂,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读懂它,我们的读会直接影响到和孩子的读,于是,我们抛开课堂,回到文本本身的讨论中来。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有了很多发现:

这本书是以怎样的一个视角写的呢?书里的主人公托马斯,能听到、闻到、尝到、摸到颜色的托马斯是一个盲童吗?似乎是,因为书里他感知颜色的通道没有视觉,可能暗示他就是一个盲童。可是,为什么他会把红色和西瓜的味道、棕色和巧克力的味道、落叶的声音联系起来呢?怎么会这么巧呢?他为什么不把红色和香蕉和芒果联系呢?他的感觉怎么和我们正常人这么相似呢?难道他知道见过红色?他不是盲童?至少不是天生的盲童?我们质疑,我们觉得这并不一定是写给盲童看的书,更像是给正常孩子看的书,也许这只是正常孩子的感觉,也许作者并不了解盲童真正的心理!(一直到和孩子读完这本书,我才猛然醒悟:托马斯就是一个盲童!作者确实是以一个盲童的视角写的故事,我们试想,托马斯从来没有见过红色是什么样的,但当他吃到西瓜的时候,人们告诉他,你吃的西瓜是红色的,当他磕破膝盖的时候,人们告诉他,你流了红色的血,所以,红色对于他,就是甜味、就是疼的感觉,而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红色,他并不知道红色的视觉感觉是什么样的,他是通过其他通道来感知颜色的。这似乎并不难理解的难题差点把我们给绕进去了。)

这本书上的凸印画有什么意义呢?盲童触摸了它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软软的羽毛、枯叶、蓝色的天空,我们也试着触摸了一遍,什么感觉都没有,根本分辨不出什么来。后来,我们想起我们自己看彩图的感觉,哦,那软软的羽毛、那枯叶的声响、那青草的味道,我们不也一样能从平面的图画中感知出来吗?盲童靠的是什么?他们感知图案就只能是触觉喽,那么,他摸到的一片羽毛就如我们看到的轻盈起舞的羽毛一样会有柔软的感觉,他们触摸到的在高空飞舞的风筝会让他遐想到湛蓝的天空,而青草的味道也能从青草的触摸中嗅到。所以,这样的凸印画对我们也许不重要,但是对于盲童来说,他们借助触摸盲文,触摸画面,确是打开了他们感知色彩的又一个通道。

对于文本中的几点疑惑:为什么“水在没有阳光的时候一点也不好玩?”下雨天的水不是孩子们的最爱吗?“黑色是所有颜色的大王,但是,当托马斯在妈妈的怀里的时候,它却是像丝绸一样,滑滑的。”在这里,为什么用了“但是”呢?为什么是转折呢?“当云朵聚在一起快下雨的时候,天空为什么是白色的呢?”我们没有找到答案,最终,也只能解释为可能是译者对作者语言的误解吧。我们决定在和孩子读的时候进行适当改编。

和孩子的共读:

尽管活动前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但是,对于和孩子的共读还是有些忐忑。我设想了很多开头,让孩子蒙上眼睛触摸一样东西或是闻、尝,让他描述出这样东西的颜色;让他们看一种颜色,用不一样的方式描述出来,如红色,这是西瓜的颜色,是甜甜的味道等;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把红色介绍给一个盲童……活动前,我和高美霞老师进行了沟通,她的观点让我放弃了所有的设计。她说,我们很多的阅读活动进入文本都太慢了,活动开始时进行了很多提问,使得孩子对于文本不够沉静。你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文本,而不是为了孩子。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文本呢?是的,我是为了让孩子走进文本,是为文本服务,可是也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呀。通过前面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更清楚地了解自身感知颜色的方式,这是一种已有经验的索取,而活动后,孩子对于颜色的多通道感知是在读了文本后进行的,是经验的迁移和升华,与前面的又有什么冲突呢?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她的话,不知道我的设计到底是为文本还是为孩子,但是她的这个理念倒是让我眼前一亮,我觉得这是我今后设计活动时值得时时提醒自己的,所以,我决定抛开自己的设计,试试她的方法——开门见山,引出文本。

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带来了一本特别的书,并和他们一起翻开了一遍,哪儿特别呢?孩子们自然说到了通篇的黑。这样一本黑书,是一本什么样的故事书呢?我们读了封面上的书名,见孩子们没有疑问,我自然质疑:哦?关于颜色,可这本书里我们只看到黑色呀,颜色在哪里呢?(在故事里,在字里)随后,孩子们和我一起读了这本书,一遍后,又自然回顾了故事里的内容,“托马斯喜欢所有的颜色,因为他可以听到颜色、闻到颜色、尝到颜色、摸到颜色。”这是我们的故事又一个特别之处!你们喜欢所有的颜色吗?你们也像托马斯一样可以听到、闻到、尝到、摸到颜色吗?大四班的小朋友说,黄色吃起来像?(香蕉,香香的;像枯叶,没有味道;像芒果,酸酸的……)孩子们像托马斯一样,说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关于颜色的故事:某某某说,红色吃起来?闻起来?像什么?不过,尽管我有意识地变换着提示语,绿色尝起来是?摸起来像?但是,很多孩子还是更多的从味觉和嗅觉上来说,最后,通过听课老师的导引:(我听见了黑色,就像教室里椅子发出的响声;我听见了白色,是窗外小雨点的声音)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沉静下来,看看能听到什么颜色。第一次,孩子们还不够沉静,第二次,有孩子说听到了白色,是软软的云朵的声音,但总体感觉,孩子们还是不能打开足够多的通道感知颜色,(也许,正是印了那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正因为我们孩子的视觉之门被打开了,他们的其他感觉之窗也被关上了,所以,他们不能有那么丰富的感知。

我的反思:

虽然说活动的环节还算清晰、流畅,但是孩子们却不够沉静,这给了我最大的挫败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于我吗?似乎有这样的因素,今天的活动我说话的力度或是方式因为有人观课,可能有些微妙的反常态,也导致了孩子们的反常态,另外,我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影响了活动的导向,在活动前,由于我质疑这是一本写给盲童的书,所以,我并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置于盲童的角色读这本书,这对于活动也是一个缺憾;在于文本吗?是的,这样的文本需要孩子们很沉静才能感受,孩子们的不沉静导致了他们无法领略文本的魅力,也少了欣赏的兴致,少了自然质疑解惑的默契的互动,使得文本的价值也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再读这本书,别人读这本书,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特别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