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嫩江西岸的生态变迁
(2022-12-08 11:33:52)
标签:
冰夫历史情感文化原创 |
分类: 散文随笔 |
大安·嫩江西岸的生态变迁(散文)
冰夫
秋风拂面,秋声起伏,秋水澄澈,正是秋高气爽时节。
秋阳早已褪去夏日的燥热,像个新婚燕尔、刚度过蜜月的小媳妇,温柔而妩媚,继而呈现一派洗尽铅华的安适与清凉,将这和煦的光韵尽情涂抹在秋日里颇有些雄性风韵的吉林大地,涂抹在大安市秋风送爽的嫩江西岸。
天空仿佛更高更蓝了,云朵远一朵近一朵地在天边追随着。在这少雨的秋季,它们通常呈现出悠然的白色。于是,天空会变得更加辽远,秋水会变得更加深邃,原野尽被秋风染黄,心儿也会在秋色里跃动。
从大安市出发,沿嫩江西岸的江堤向北,你会经过前宝石屯、后宝石屯,张家烧锅、二道岗子、瓦盆窑、样子口门、菜园子、柴禾垛等许多村屯和打鱼的网房子。而在柴禾垛网房子西面不远处就是蒙汉村民聚居的“前岔古敖村”了。
这里有一棵百年古柳,被称为“吉祥圣柳”。
“吉祥”是古柳送给人们的祝福,“圣柳”是人们对古柳的赞誉。那是人们对老柳树最崇高的赞誉啊!它是圣明贤德的智者,纯洁礼悦的象征,它是这一带生态变迁的见证。
百年古柳,在全国可谓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但是在这里,在嫩江西岸的前岔古敖村却只此一株。它像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傲然挺立在村中央;又像长髯飘飘白发苍苍的老者端坐在村路旁,任风剥雨蚀、雪压霜欺,郁郁葱葱,不离不弃。
古柳是村民的朋友。
春天的时候,村民们下地回来在这里歇脚,交流春种的体会;夏天的时候,人们晚饭后会在这里乘凉,讲些四面八方听来的故事,感叹生活的不易;秋天的时候,人们坐在这里感受雁鸣落在柳梢时的冷冽,倾听柳叶飘落的声音;冬天,古柳会伸出粗壮的枝杈去感受家家户户炊烟里蒸腾着的丰收气息,尽情享受这人间烟火。
光阴是一扇老旧的大门。大门里不都是岁月静好,也有血泪铸成的记忆。那曾经斑驳的生态记忆有时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一个故事的开头,一个回忆的结尾,一缕思绪的起始,无论谁来,古柳都会打开这飘飞记忆的。
就让我们沉浸在嫩江西岸,在生态变迁中和它一起打开这飘飞的记忆吧。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日本鬼子8月15日宣布投降,白城、大安一带在经过日本鬼子几十年的蹂躏,在伪满洲国土崩瓦解的日子里成为了最早的解放区。
1945年9月,延安派出2万名干部奔赴东北解放区,帮助这里人民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铲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社会变革,大安这里也不例外。于是,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在广袤的嫩江平原上拉开了序幕,嫩江西岸掀起了一场土地革命的“暴风骤雨”。地主无条件的交出房屋、牲畜、农具、粮食和其他财产,乡村农会接收后将其分给农民。农人们有屋睡、有地种,不用交租了,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土改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让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它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之成为巩固红色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那时候,嫩江流域有许多土匪、胡子。在广袤的关东大地,不仅林海雪原、深山老林里有座山雕,平坦如垣的嫩江西岸,也有许多胡子(一般称他们为绺子)、土匪,我们权且称他们为“草原狼”吧。一开始,他们打家劫舍、吃大户,还算经济土匪,弄得地主家家修起炮楼子,雇长工看家护院。民主政府成立后,他们开始勾结地主,反对民主政权,公开拥护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成为与共产党为敌的政治土匪。于是,在嫩江西岸,接连发生了数起残害共产党土改干部的血腥事件。
1946年,注定是嫩江西岸人们和大柳树难以忘怀的年轮。
那一年,跑来跑去的风传来的都是令人悲愤的消息,连阳光也显得暗淡,西天的火烧云也仿佛被烈士的鲜血染红了。
夏天的时候,先是从南面的前宝石村传来农会主任韩万山、治保委员李洪发被杀害的消息。是夜,地主绺子乔装成县大队(共产党的武装)的人,趁黑夜把韩万山李洪发骗出了村,说是有任务,便领着他们向最近的网房子走去。
夜,漆黑一团。沉沉的夜风告诉他们,别走了,你们上当了。但为时已晚,胡子们已经褪去了伪装,将他们捆绑起来,一路上拳打脚踢,如狼似虎,数落着他们分地主土地、粮食、浮财的种种行为,并气焰嚣张的喊道,我让你们张狂!分我的东西给我退回来!吃我的东西给我吐出来!
一身正气的韩万山、李洪发面对地主阶级的反动武装,坚持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和千百年来农民的苦难。猖狂的土匪哪里听得进这个,他们不仅残暴的割下了李洪发的舌头,还把他们绑缚在一起投入了江心。
很快,两个人高大的身影就被滔滔的江水吞噬,被沉沉的黑夜吞噬。
江风呜咽,岸柳低垂,仿佛在沉痛悼念我们坚贞不屈的农会干部,浪涛拍岸,那哗哗的涌浪仿佛也在为我们的英雄鸣不平。
没多久,从北面的月亮泡又传来土改干部被土匪武装残忍杀害的消息。
1946年3月,中共大赉县委派延安来的干部骆汉书、马殿元来月亮泡一带的五区担任区长,马殿元担任五区的农会主任。他们到任以后,立即改组了由伪满残余分子把持的区政府,建立了区、乡、村农会,宣传革命主张,领导贫苦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锄奸反霸工作,并领导翻身农民起来斗地主、分田地,为巩固红色政权,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积极开展工作。这一系列举动,深深刺痛了地主阶级和土匪武装。他们不甘失败,纠集在嫩江西岸的月亮泡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8月30日,秋风日紧,江东突然枪声大作。骆汉书闻听,以为江东胡子要来袭扰,立即命令通讯员周宝和去打探消息,并通知他所管辖的东山头村、岔古敖村农会武装前往江堤,严密防范胡子袭扰。
这时候,一条诡计正在偷偷策划中。
当地的地主武装抓住了骆汉书的通讯员周宝和,打听到了骆汉书的部署,就在江边的网房子里张网以待,等候骆汉书的到来。骆汉书等不到周宝和的消息就带领人来到江边网房子查看情况。他刚走进网房子,就被埋伏在那里的地主武装一枪击倒,连他带去的人也被打死。
与此同时,马殿元也在根宝店村地主朱家大院的炮台里被地主武装活活烧死。
滔滔的嫩江水不会忘记;江边的网房子不会忘记;当年的炮楼子不会忘记;村头的大柳树不会忘记;嫩江西岸的翻身农民更不会忘记!延安派来的土改干部骆汉书、马殿元就这样将他们的最后一滴血洒在了嫩江西岸的黑土地上。至此,人们再也听不到骆汉书区长吴侬软语的报告,再也听不到马殿元主任指挥农民土地改革的江浙口音了!
英雄捐躯何止在战场,土地革命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嫩江西岸的田野里,黄黄的野菊花和白色的秋葵开得正艳,肃穆地装点着烈士的陵墓。
人民政权怎能任由地主武装、土匪绺子肆意妄为。这一年秋天,县大队接连组织了几次围剿,打得匪徒“天照应”、“登山好”、“青山”等几股绺子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但是他们仍然负隅顽抗。一天,土匪们聚集在“柴禾垛”网房子,意图向江东逃窜。县大队得知消息,立即集中兵力围剿“柴禾垛”网房子。
那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蒹霞苍苍,白露为霜,凌晨的嫩江江面起了薄雾。匪徒们趁着曙色牵马登船渡江,茫茫江面立即成了围剿匪徒的战场。县大队利用柴禾垛网房子的屋顶,居高临下,向江心的匪徒射击。流弹击中了县大队的副政委任宗正,一连长王建国立即挑起指挥作战的担子。只见匪徒们一个个倒下,江心马仰船翻,匪徒们溃不成军。
这一战,全歼了土匪绺子,保卫了红色政权,还大赉城一片丽日蓝天。还嫩江西岸人民土改后为自己新生活奋斗的权利。晚上睡觉,怕是连星星都会笑醒的。
全国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了,嫩江西岸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由于百废待兴、物资匮乏,贫穷一时还是这里生活的主旋律。
同行的老王是当年这里的知识青年,曾经在这一代生活过五六年,他给我们讲述起当年“前岔古敖村”的生态状况来。
他说,我毫不夸张的说,“前岔古敖村”当年可以说是大安最贫困的农村。十几户人家散落在嫩江边上,每家间隔数十米,家家住着“干打垒”的土房,有的家连院墙都没有,那窗子上面你是看不见玻璃的,都是糊着窗户纸,十几年前才有了塑料布,富裕一点的人家才在下面按上一块玻璃;一年之中谁家里也吃不上一顿大米饭,就是高粱米和玉米面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得时不时去邻家讨借。虽然说不上衣不蔽体,吃糠咽菜,但是过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村里没有一口井,冬天只能去江边凿冰取水,夏天就在自己家院子里挖个深土坑,吃那渗出来的盐碱水。那时候的前岔古敖屯房屋简陋、道路泥泞、文化生活枯燥。黄沙弥漫的村路上时有牛羊赶过,时有凛凛寒风刮过,偶然还会有几只鹅鸭摇摇摆摆走过,排泄物随处可见。这里是江边的低洼地,若赶上下大雨就更毁了,没有长途汽车,你出村子都困难。那过去的苦日子就像冬天的雪花,虽然时时开放,却永远不能带给人们温暖。
我听得愕然,却听老王总结性的说,文革前后这里的人们没有富足,没有希望,家家都只能维持勉强的温饱日子,人们那精神状态就更别提了,只能用浑浑噩噩来形容。别说是欢声笑语,就连干活的热情都没有。因为干一年活也分不到几分钱,有时候还得倒找钱。只有过年的时候,年长的蒙古族老阿爸才会拉起四弦琴,唱起忧伤的“好来宝”。
由于这里不产稻米,一年吃不上一顿大米饭,穿不上一件新衣服仍然是嫩江西岸许多人家面临的窘境。
现在则不同了。改革开放以来,古柳飘飞的记忆焕然一新。
村支部书记翟彦涛同志告诉我们,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家家种植玉米、水稻和花生、黄菇娘等各种经济作物。还有的村民外出打工,收入很可观。这里的常住人口只有100多户,蒙古族村民200多人,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还要发展乡村旅游呐!这里的文化生活也日见丰富了。村里建起了“村史馆”、“文化站”。休闲时间里,老人们聚在一起“互助养老”,不仅能拉四胡、马头琴、唱“好来宝”,村民们还可以到文化站来k歌、跳广场舞、扭大秧歌啦。
车子在村路徐行,不见了黄泥土墙,干打垒的房屋,嫩江西岸的农村大变样了!
目之所及的是明亮的砖瓦房、漂亮的朔钢窗、红蓝相间的彩钢屋顶。柏油路连接着村东村西,自来水接通了每家每户。家家的院子里都种着鲜花,细看,有红色的牵牛花、紫色的萨日朗、黄色的野菊花、白色的秋葵、还有五颜六色的扑登高在秋风里摇曳多姿、争奇斗艳,秋日里的乡村早已是“姹紫嫣红开遍”了。这些花不但装点起“前岔古敖”人日间的生活,怕是都能把这里的黑夜照亮吧。
致富需要带头人。
一日,大柳树仿佛听到,人们在奔走相告,村民徐彬建起五十栋日光大棚和十栋暖棚,大力发展“黄菇娘”养殖事业,正在招收贫困户参与管理。不但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并承诺解决贫困户新农合的参保问题,为附近村屯160多户贫困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是多么好的致富带头人啊!现在,正是黄菇娘丰收的季节。看那成堆的黄菇娘像羊脂玉,像黄玛瑙在人们的心头滚动,正在装箱外运。
2016年,地处三道岗子的大安灌区开闸放水。从此,大安市将有嫩江水灌溉的上百万亩水稻田。在嫩江西岸,你会看到,北国江南风光初现,盐碱地也开始造福大安。今天的嫩江水就像一条玉带流淌在灌区的主渠和支渠,流淌在大安贫瘠的盐碱地上。金风吹来,稻浪翻滚,为人们送来富足和兴旺。吉林省的著名作家王怀宇以这一带盐碱地改造为素材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风吹稻浪》,反映了白城大安大地嫩江西岸人们奋力拼搏、精准脱贫、全面奔小康的动人成果,已经在全国产生影响。
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秋日里的前岔古敖屯处处透着生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片“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画卷。蒙汉人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种玉米、种水稻、种菇娘、种花生,种地瓜、种土豆,发展种植业、大鹅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盐碱地上拼命干,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不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缩影吗?小康社会已经为“前岔古敖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小景致,简直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大格局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再阴暗的心理也会充满阳光;再忧伤的心境也会开朗快乐;就是再寒冷的冬天,雪花也会让你感到温暖的。
百年古柳见证诉说着这里人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脱贫致富的崭新岁月。它还会见证诉说这里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柳叶生时春望生,柳叶枯时秋望成。心知身在情长在,畅听江头江水声。
我一直以为,人是有灵魂的,植物是有灵魂的,而且,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因此,你才能听得懂大柳树的述说。
如今,人还在,古柳还在,网房子还在,故事还在继续,生活会越来越好。
新的时代总会有新的故事,嫩江西岸的生态变迁还在继续,明年又会是一个稻花飘香的春天。(4,695字)
作者简介:冰夫,本名陈久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在作家、清明、鸭绿江、青海湖、西北文学、中国铁路文学、散文选刊、文艺报、文学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东南早报、吉林日报、人民铁道报等报刊发表过散文作品多篇。出版《冰夫散文选》、《瓜瓞蕃海》、《蓬莱大忠祠》、《在时光深处跳舞》、《苏醒的光阴》、《汽笛嘹亮》、《一个闯关东家族的历史记忆》等散文作品集7部;散文《火车驶过绿色》被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荣光绽放》散文卷选为头题。
作者
地址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