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光阴(二十八)专栏作家、特约编辑

标签:
冰夫回忆录情感往事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2015年,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我结识了吉林省阅读协会的主席赵家治先生和《天下书香》的主编赵云良、副主编马犇先生。同时赠给他们每人一部我新出版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在时光深处跳舞》(吉林人民出版社),受到他们的赏识。同时,他们回赠了我一本他们当月出版的《天下书香》。
没多久,就收到马犇先生的电话,问我能不能为他们的刊物写点东西,并声称只赠样刊,没有稿费。还告诉我,他们这本书全国赠阅,省内订阅,影响很广泛。
我看过他们的《天下书香》,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宣传传统文化,提倡全民阅读很有品味的刊物,就爽快的答应了他。
我一直在写历史文化的散文随笔,觉得这也是传承传统文化,扩大自己影响的好机会,有没有稿费都无所谓啦!就把刚刚完成不就的一篇历史文化散文《在永州赏读永州八记》,写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文章发给了他。
没想到,两个月后,我就收到2015年11月号的《天下书香》,我的文章“在永州赏读《永州八记》”还上了封面推荐篇目。
过了几天,马犇先生又打来电话,说看到了吗?文章已经发了,反响不错。又说经过我们编委会研究,决定聘请你做我们的专栏作家,每月发你一篇历史文化散文,不知道可以不可以?
我告诉他,没问题!我有的是文章,现写都行!
就这样,我们一拍即合。
接下来,我便每月给他一篇散文,并且配发照片。
12月号发的是《静静的聆听历史的心音》,写李白的,写桃花潭的,写友情的,借李白《赠汪伦》那首诗抒发情感的。
转过年就是2016年了。我依然每月给他一篇文章,他依然按月编辑我的文章。
顺记下来:
一月,《西陵夕照》,写河北易县清西陵的;
二月,《穿越时空的视界》,写山西永济“鹳雀楼”的;
三月,《梦中的桃花源》,写湖南常德“桃花源”的;
四月,《关老爷的许昌》,写河南许昌关羽的“春秋楼”和“灞陵桥”;
五月,《那首诗最能表达李白的思乡情结》,写了三首李白的思乡诗。江苏扬州的《静夜思》、河南洛阳的《春夜洛城笛》、安徽宣城的《宣城见杜鹃花》。比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浅显易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缠绵悱恻,那“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显然要深刻多了。那是李白晚年的诗作,那是杜鹃啼血的思念,真是离之愈久,思之愈切。虽然写的是李白对故园故乡故国的思念,表达的却是李白热爱故乡、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
六月,《没有油菜花的婺源》,写的是江西婺源的旖旎风光;
七月,《是谁租下的南湖红船》,写的是一大革命先驱王会悟女士在浙江嘉兴租船助一大胜利召开的动人事迹,和参观乌镇王会悟故居纪念馆的感悟。
八月,《当摇篮已成往事》,写的是江西井冈山的今夕昨昔,回忆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故事。写了“在大井”、写了“黄洋界上”,写了“红军小路”,写了今日井冈山人红红火火的生活。
九月,《从长汀到瑞金》,写的是在福建革命苏区的游历。写了召开第一届中华苏维埃大会的叶坪,写了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的沙洲坝,写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写了“红军的长征”。
十月,《在河下古镇感悟“西游记”》,写得是游历江苏淮安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的事,写了吴承恩的童年、壮年、暮年,写了吴承恩编著《西游记》的艰辛。
十一月,《汪曾祺与文游台》,写的是江苏高邮汪曾祺的故里和当地名胜“文游台”的故事,读来饶有兴味。
十二月,《雄奇险秀三清山》,是写江西三清山的独特景观;
到2017年,我依旧写,他们依旧每月一篇的发。
一月发的是《在海南过春节》;二月发的是《神秘的龙虎山》,写的是江西鹰潭龙虎山的道教和悬棺风俗;三月发的是《洛阳赏牡丹》;四月发的是《景德镇的瓷香》,写的自然是大宋年间的官窑景德镇烧瓷的事。不知道为什么,五月份,他们的刊物停刊了!我也便卸下了“专栏作家”的称呼。
其实,二月末,编辑部刚刚开完会,刚刚发了“专栏作家”的聘书给我。才过了两个月,他们的刊物就停刊了,什么原因呐?好在我已经接受了新的任务,去北京编辑“2015年---2017年《中国铁路优秀文学作品选》”。
细细算下来,我在这不到三年的“专栏作家”生涯中,一共发了18篇文章,不到10万字吧,我给这个专栏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岁月长吟》。
接下来,该写写我做特约编辑的事了。
其实就在三月初,我参加《天下书香》的聚餐会,接受“专栏作家”聘书的时候,我就接到了王雄先生的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去北京编辑一下“作品选”。
我知道这个活挺累。北京铁路上那么多名人,大作家,怎么还轮到我了?我当时眼睛刚做完白内障手术,本来不想接这个任务。但我和王雄先生个人关系不错,不能扫他的兴,不能辜负他的好意,就答应了。也许,他们那里真的遇到什么困难了呐?也许,他们真的需要我呐?
到北京,住《人民铁道报》招待所,我便开始了特约编辑的工作。
编辑作品选的“通知”由铁道部文联发,我只是按要求把我的邮箱往出一发,十八个铁路局的稿件便雪片般飞进来了。
我们编辑一共三个人,李志强、张风奇和我。当时的分工,张风奇写前言,李志强拿总,负责最后审核。我做责任编辑,审稿、编稿。
我们三个人早就熟悉。那年在郑州写“全国铁路第二届文代会报告”时,我们就是主力。当然,他们二人的水平都在我之上。
其实我还有个奇兵,能帮助我编辑稿子。
他是我的学生,天津理工大学文学院三年级的在校本科生,天津理工大学校报记者团团长张攀文先生。

我和张攀文先生相识与网络。
那应该是2015年枫叶飘零的秋天。
我在新浪网有个“铁路冰夫”的博客,经常在里面发一些散文、小说、诗歌、评论什么的。突然有一天,博客里闯入一个网名“沉默疏”的不速之客,并不断对我的文章进行评论。
最早的评论是11月12日在我的博文《汪曾祺与文游台》中留下的:“还是基于叙述历史的角度,个人情怀渗透少,闪光点在于对历史的追问和揭秘。汪曾祺的散文小说要看他晚年的作品才有味道。看什么呐?看人活着的味道。这句话还不错哦,读大家之文应该就是从他的文章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痕迹。”
11月25日,又在我的博文《静静的墓园》中留言道,“从题目看结尾,表达的是一种人世沧桑、历史无常的感觉。然古来万事东流水,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一切的事物都在消沉,一切的事物又都在新生,浮沉之间留存在世界上的或许仅仅是身临古迹时那一声浅浅的轻叹,那一阵飘飞到当年的遐思。小狗知不知道被特写了呐?哈哈。”
这是个什么人呐?是评论家?作家?还是大学老师,研究生、博士生呐?我不得而知。于是,便和他互发起留言来。
一来二去,我知道了他是天津理工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叫张攀文。得知一个真实的“沉默疏”,我不但没有小瞧他,而且和他深入交流起来。因为,我看到了他的潜质。一个大一学生有如此的胆识,如此的文笔,如此的文学修养,真乃是后生可畏啊!
我看他对历史文化散文挺感兴趣,就建议他多读读梁衡、李国文,并和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做以比较。他认真看了,并写出《余秋雨与梁衡散文比对》的文章。我看后给以指导,又鼓励了他:“见解独到,品评细腻。看得出对散文有些研究了。只是略显简单,只是谈了他们各自的特点,总体把握似有不足。”
之后,我给他寄去我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在时光深处跳舞》,建议他认真读一读,有时间可以写点感悟。
没想到,他读后竟一连写出五篇评论文章(均收在我的《听涛集》里)。
12月17日评论我的文章《青藤也曾攀上屋顶》;12月22日,写出评论文章《在文字中钩沉历史》;12月26日,写出评论文章《执浆,在时光深处寻根》;2016年1月19日写出评论文章《赤血一腔天际流》;2016年1月22日,又写出评论文章《时光之舞》。
这让我有些俞伯牙的感觉了。感到我的文章似琴音,张攀文同学似在一边仔细的聆听,并不断发出感慨。哈,我是不是也遇到知音了呐?而且,他的评论文笔流畅,见解独特,让我刮目相看。
我对他的《执浆,在时光深处寻根》进行了具体的点评和细致的指导,又帮助他做了修改,然后发在我2008年1月26日“铁路冰夫”的博客上。
12月27日,他回复说,最近比较闲,又认真读了一遍。感觉已经非常好了,隔几天读都不敢认了,哈哈。原来说的有些咯嗦,或者表意不太准确的地方都被巧妙地改过了。很开心的是,从您创作生涯的文章中我似乎找到了我心中埋藏问题的答案。读闲书,不因是历史学家或者教授学者而读;爱上历史文化仅仅简单的是想要研究一下自己的家族史;奔走在全国各地名胜仅仅是想知道这里有哪些名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老而不感伤时间的飞逝,老而不追忆当年的悲喜琐事。活在当下,写东西仅仅是因为想去写,做什么事情仅仅是因为想去做。这是何等潇洒不羁的情怀!
元旦前后,他给我寄来天津特产的“十八街大麻花”,并提出拜我为师的要求,我当时没有答应。没想到,春节过后,他居然给我发来了“拜师贴”,并发来微信红包。
内中写到:“冰夫先生如晤: 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沉墨疏情愿拜于冰夫门下,受业学演4年。4年期满,谢师效力若干年(这个应该根据所学技能的多少而定)。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究之实情,此句略过)。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兹天意所至,即改沉为陈,谓之陈墨疏。开学在即,谨望学有所成。丙申猴年庚寅月戊寅日,陈墨疏。”并给我寄来两瓶拜师酒“古井贡酒”。
哈哈,真逗!此贴虽说是仿写,却也情真意切。
我回复他说,“小朋友,这也太郑重了吧!”
于是,我找到我们这里有名的书法家吴俊亮老先生(金意庵的学生),书写了一幅字,寄给他。我把朱熹的《春日》改动了四个字,把“泗水”滨改作“渤海”滨、把“春风”面改作“张生”面。于是,这诗就成了这样“胜日寻芳渤海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张生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然,这里面也饱含了我对他的赞赏与期许。
接到赠品,他自然很高兴。
于是,我们的关系就这样非正式的确定下来,并开始了长达四年的交往。
今年是我们交往的第三年了。把他叫过来帮我编辑《作品选》,一是让他见见世面,二是给他一个实践的机会和提高的机会。好在他弄键盘又快又好,玩似的。
现在,他已经出版一本书《欠给岁月的情书》(广东旅游出版社),我给他做的序。
我在序言中写道,张攀文同学的诗,具象明确,意向飞腾,很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读他的诗,你能感觉到他语言的空灵隽永,你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激情澎湃。无论是抒情、状物、拟人、写景,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语言,让你感受他内心的五味杂陈。他的散文似乎是讲述一个大学生的心路历程,虽然有些文章还略显稚嫩,但他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文学青年的潜质。一篇一篇读下来,我甚至感到,他才华的闪电正在炫亮理工大学的夜空,他优雅的文字正像音符一样翩翩飞扬在校园宿舍。
如今,我把他找来,让他成了我的“特约编辑”,哈哈。
大约一周多的时间,《中国铁路优秀文学作品选2013--2015年》中短篇小说卷、诗歌散文卷编辑完成。最后由王雄、李志强终审定稿。
《中国铁路优秀文学作品选2013--2015年》中短篇小说卷收入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21篇,总计48万字;诗歌散文卷收入散文40章、诗歌33首,计24万字。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十部中篇小说的作者分别是王雄、刘惠强、田永元、叶敏虎、成龙、陈久全、王旗君、刘志威、杨永怀、高玉宝;短篇小说的重点作者有黄丽蓉、李金桃、郝炜华、贾文清、黄华、魏国松、孙云海、唐沁、刘笃仁等。散文诗歌作者人数众多,都是中国铁路作家中的名家大家,在此恕不不一一列举。
至此,我顺利完成铁道部文联交办的“特约编辑”的任务,打道回府。要知道,这里面流淌着我们两位“特约编辑”的心血和汗水呀!
之后,我假道沧州,去看了我的部队宣传队战友吴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