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金瓶梅》如何抄引借鉴《水浒传》(听涛集33)

(2018-12-18 22:14:36)
标签:

文化

听涛集

金瓶梅

水浒传

分类: 评论杂谈

《金瓶梅》借鉴传承了《水浒传》的那些情节

                 看《金瓶梅》如何抄引借鉴《水浒传》(听涛集33)


                        看《金瓶梅》如何抄引借鉴《水浒传》(听涛集33)

                        看《金瓶梅》如何抄引借鉴《水浒传》(听涛集33)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但也有人把《金瓶梅》 列为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并将它和上述名著列为中国五大名著,并非没有道理。

文学史上从来没有陡然而起的高峰,我们必须厘清其前后传承的关系,才不至于埋没前人的奠基之功,进而看到文学名著之间也是有借鉴和传承的。

本文通过研究探讨《金瓶梅》和《水浒传》之间相同情节的不同表述,探讨名著之间的借鉴和传承,继而探求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那么,《金瓶梅》与《水浒传》之间有没有着内在的因承关系呐?《金瓶梅》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采用何种方式抄引、传继《水浒传》的文字,这是研究《金瓶梅》成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其成书时间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借《水浒传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 、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作者取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作品的名字成书像日记一样,逐年逐月展开故事情节第一回《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中所话说皇帝宋徽宗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写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书中的西门庆原是个破落财主、生药铺老板。他善于夤缘钻营,巴结权贵,在县里包揽讼事,交官吏。他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淫好色,无恶不作。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享乐欲望,他干尽伤天害理的事。但由于有官府做靠山,特别是攀结上了当朝宰相蔡京并拜其为义父,使他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

而《水浒传》则描写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官府无道,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们被迫奋起反抗,最终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聚义的故事。但随宋江对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走向失败的惨痛经历。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他们由个体觉醒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

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小说以高俅发迹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同时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挖掘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历来有多种说法。明嘉靖年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成书在南宋;万历年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成书在元代。而 “元末明初说”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等学者发现了《录鬼簿续编》,因“罗贯中”的身世被确定,方确定此书成书年代为“元末明初”。

这就初步确定了《水浒传》的成书年代至少比《金瓶梅》早一百多年,从而为《金瓶梅》抄引承继《水浒传》确定了时间依据。

很多文学名著都是有借鉴因承关系的。最典型的《红楼梦》就是借鉴了《金瓶梅》的许多人物和情节。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人名褒贬的隐含,人物命运的预设和人物情节的类似来看。特别是人物设置的相似,如:潘金莲与王熙凤,西门庆与贾琏;春梅与晴雯;尤二姐与李瓶;鲍二家的与宋惠莲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以肯定《红楼梦》仿了《金瓶梅》,连贾府的“大观园”都仿建了西门庆家的后花园。

《金瓶梅》是奇书,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个将反面人物做主要人物的小说,它将社会丑陋的一面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到人性的丑恶以及社会的腐败。《金瓶梅》就像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贪婪的欲望,无聊的帮闲,欺诈的奴仆以及执法不公的官员。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人愤怒,令人悲哀的社会,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那么《金瓶梅》有那些地方传承仿造抄引了《水浒传》的有关章节和文字呐?笔者通过阅读,研讨,发现了二者有许多主要情节和文字都有相同之处。

具体阐述如下:

前面说过,《金瓶梅》借《水浒传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展开情节,进而完成全书的。但在《水浒传》中,这一情节,仅仅用了四回来表述。既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鸠武大郎”、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从打虎到杀嫂,满打满算不超过五十页,四万多字。而《金瓶梅》没有杀嫂一说,要是把潘金莲杀了,也就没有《金瓶梅》了。它从武松打虎开始,到西门庆巧遇潘金莲、茶房戏金莲、二人偷情、郓哥捉奸、潘金莲药鸠武大郎、潘金莲烧夫灵、西门庆计娶潘金莲、武松发配孟州道,足足用了十回,一百多页,十来万字,做足了功课。

可以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至二十七回中的大部分文字,都被《金瓶梅》作者分别抄录在该书第一回至第六回,第九回至第十回,第八十七回之中,这就形成了《金瓶梅》与《水浒传》的重叠部分。而所重叠者即为武松打虎、武松杀嫂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水浒传》来说,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在全书情节发展中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而对《金瓶梅》来说,则是一条情节发展的主线。《金瓶梅》正是借用《水浒传》中的这个故事,演衍而成为独立的一部巨著。

将《金瓶梅》与《水浒传》的重叠部分加以比较研究,无疑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金瓶梅》的成书过程、作者及作者的思想倾向、艺术才能等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我就几个主要问题试作比较。

经研究考证,二者在相同情节的不同表述上,主要是围绕武松、潘金莲、西门庆三个人物进行的。

一是潘金莲。在两书的重叠部分,《金瓶梅》作者对潘金莲的形象作了不少再创造的工作。

它首先改变了潘金莲的身世。《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个大户人家的使女,“颇有些姿色”。因为那个大户要收她,她不从,便去告诉了女主人。那个大户以此记恨在心,便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了他。而《金瓶梅》则增写了不少文字,说她出身贫寒,“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王招宣死后才被转卖与张大户家。这张大户有万贯家财,年约六旬无子嗣,便托媒买得潘金莲。张大户每要收用她,因主家婆利害,不得手。后暗中收用了,这张大户便添了四五件病症,如腰疼、头晕、耳聋、迎风淌眼泪、尿尿呲脚背,每天鼻涕拉瞎的没精神。后被主家婆发觉,攘骂了数日,大户便赌气倒赔房奁,将其嫁与武大。

不仅如此,《金瓶梅》还提高了潘金莲的文化素养。《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只是个做得一手好针线的使女,王婆在西门庆面前说她“诸子百家皆通”,不过是媒婆的虚夸之词,实际上她是个连“历日”都看不懂的人。《金瓶梅》则增写了不少文字,说她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机变伶俐,不过十五,就会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又会得一手好琵琶”。潘金莲嫁与武大后,哀叹自己的命苦,就弹了个琵琶曲《山坡羊》,自比鸾凤、灵芝。

此外,《金瓶梅》还丰富了潘金莲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只是个淫妇的形象,除此之外似没有其他的性格特征。而《金瓶梅》则赋予了潘金莲形象以更深层的东西。第一回增写了她在王招宣府里,“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及长于刺绣、丝竹等等,这就为潘金莲日后的堕落及其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依据。内中她弹唱《山坡羊》的情节,一方面表现潘金莲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她对姻缘错配的不满,朦胧地透露出她追求婚姻自主的要求。她一面不满于“姻缘错配”而沾风惹草,勾引浮浪子弟,一面又要求武大凑银子,买像样的房子,免受人欺负,表现了她性格中的矛盾性。

显然在两书的重叠部分,《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形象比之《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形象更见丰满了,性格也趋于复杂化。

进一步研究考察,你会发现,潘金莲在小说中的地位亦发生了变化。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完全是个陪衬性的人物,她从属于武松,是为了描写武松的正直、刚烈而设置的人物,她完全受武松形象的塑造所制约和规定。从水浒故事的发展进程来看,这里确实只需要出现一个淫妇的角色,因此《水浒传》的作者只仅仅赋予潘金莲以淫妇的性格特征,是无可非议的。但在《金瓶梅》中情况则大为不同。潘金莲已从陪衬性人物转化为主要人物,武松却从主要人物转化为陪衬性的人物。可以说,在该书中武松是从属于潘金莲的,是为描写潘金莲的放荡、卑劣而设置的。这就是《金瓶梅》的作者要增写许多文字来刻画潘金莲,同时又删去了《水浒传》中不少描写武松的文字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们还必须从《金瓶梅》对潘金莲的整体形象塑造来考察两书相同情节的不同表述。如果《金瓶梅》作者只是照搬《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形象,显然无论在其形象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他必须作再创造。在《金瓶梅》中,潘金莲不仅是个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而且她要长期生活在作为恶霸、官僚、富商三位一体的西门庆家中,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斗争中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出业已腐朽了的封建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如果作者像《水浒传》那样,只赋予她单纯的一个淫妇的性格特征,是达不到效果的。事实也正是如此。《金瓶梅》作者赋予潘金莲的性格特征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就像得以产生她的那个社会一样的复杂。她是个少女,与许多少女一样,具有美貌、聪明、能干、泼辣的性格特征。她又是个被黑暗的社会所糟蹋、所损害、所吞噬的少女。她不满于任人欺凌的奴隶地位而努力抗争。然而她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她的抗争必然以失败告终。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又塑造了她的性格的另一个方面:自私、嫉妒、疯狂的占有欲;刻薄、狠毒、不择手段的复仇心理;放荡、淫纵,无可挽救的堕落。这就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腐朽的社会所造成的“这一个”。“这一个”潘金莲显然是从《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发展而来的,同时又有重大的区别。

与此同时,《金瓶梅》还增加了描写潘金莲外貌的几段文字,同时更改了潘金莲的年龄。《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妇人又问道:“叔叔青春多少? ”武松道:“虚度二十五岁。”那妇人道:“长奴三岁。”可见潘金莲是22岁。而《金瓶梅》第一回照抄这段文字时,将武松改为28岁。潘金莲则成了25岁。《金瓶梅》的这一细小改动,其意何在?尚待研究。在两书的相同情节中,《金瓶梅》还增写了一个人物迎儿,说是武大与前妻所生之女。她生活在潘金莲身边,作者经常写到她。说潘金莲对她朝打暮骂,不与饭吃。于此可见,《金瓶梅》增写迎儿,意在表现潘金莲的刻薄狠毒,其实这是画蛇添足。潘金莲之狠毒于药鸩武大等描写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何必还要旁添一迎儿反衬之。

二是西门庆。《金瓶梅》作者于西门庆形象亦多有改易。

首先增写了他的身世。《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交待了西门庆的身世:说他原只是阳谷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在县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也是一个奸诈的人,使得些好拳棒。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因此满县人都饶让他些个。《金瓶梅》第二回,在照抄这段文字时,作了些改动。例如,将阳谷县改为清河县,将奸诈的人改为浮浪子弟,将排陷官吏改为交通官吏,将满县人都饶让他改为满县人都惧怕他。在使得些好拳棒句下,增出又会赌博,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等文字。原来《水浒传》中的西门庆与潘金莲一样是个陪衬性的人物,作者只突出了他作为地痞、流氓一类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在《金瓶梅》中,西门庆是个中心人物,作者已将其塑造成为一个恶霸、富商、官僚三位一体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与社会意义,较《水浒传》有了较大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金瓶梅》的作者才在照抄《水浒传》原文时作了如上的改动。

应该说,这并不是《水浒传》的缺陷。因为《水浒传》的创作宗旨和故事情节发展规定了西门庆这一人物,只需要具有地痞、流氓这种性格特征。而《金瓶梅》则不同。揭露当时封建集团内部的种种腐败现象,如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等等,是《金瓶梅》创作宗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正是由这一创作宗旨所规定,《金瓶梅》的作者必须赋予其主人公西门庆以善于交通官吏这一重要的性格特征。这就形成了《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形象与《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的重大差异。为了使两个西门庆统一起来。使他的性格发展符合内在的逻辑性,所以《金瓶梅》作者又必须在两书的重叠部分,对西门庆形象加以必要的改造。在两书的相同情节中,《金瓶梅》的作者已开始着意塑造一个善于“交通官吏”的西门庆形象。

《金瓶梅》不仅发展了西门庆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增叙了西门庆的家世。第二回指出:他父母双亡,兄弟俱无,先头浑家是早逝,身边止有一女。新近又娶了清河左卫吴千户之女,填房为继室。房中也有四五个丫环妇女。又常与勾栏里的李娇儿打热,今也娶在家里。南街子又占着窠子卓二姐,名卓丢儿,包了些时,也娶来家居住。专一飘风戏月,调占良家妇女,娶到家中,稍不中意,就令媒人卖了,一个月倒在媒人家去二十余遍。人多不敢惹他。第三回,通过王婆与西门庆的对话,又陆续增写了西门家世情况。

《金瓶梅》的故事,是以西门庆一家的生活为着眼点而展开的。后文大量写到西门庆一妻五妾之间为争宠而展开的种种丑剧;写到作为家庭主妇的吴月娘的性格、为人及其与西门庆的矛盾,在妻妾争斗中的地位;写到西门庆一生的放荡行为,最终浪死了。显然,作者在两书重叠部分所增写的文字,为后面这些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铺垫,使人物性格的发展不显得突兀。此外,如写潘金莲一样,《金瓶梅》也为西门庆增加了一段外貌描写。说他生的十分博浪。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玲珑簪儿,手拿洒金川扇儿,还把他的相貌形容为张生般庞儿,潘安的貌儿,意在为西门庆博得读者一丝好感。

三是武松。《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几乎以整回的篇幅,详尽、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武松打虎的故事,而在《金瓶梅》中则作了大段的删节,以极少的篇幅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水浒传》写武松投奔沧州横海郡柴大官人处避难躲灾,得遇宋江结拜兄弟。后因武松思念在清河的兄长武大而拜别柴进、宋江。《水浒传》不仅对武松投奔柴进的情况,结识宋江的情况,对宋江如何与武松洒泪作别等情况均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而《金瓶梅》则一笔轻轻带过,并删去了结识宋江的情节。《水浒传》对武松景阳冈打虎作了大段的铺垫和渲染。例如,武松如何藐视“三碗不过冈”的警告,偏饮十五大碗好酒;如何不听酒家劝说,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而《金瓶梅》更是一笔了之。同时,《金瓶梅》还变更了武松的籍贯和打虎的地点。《水浒传》称武松是“清河县人氏”,他从沧州出发南下到清河县途经阳谷县,在景阳冈上发生了打虎的故事。阳谷县在清河以南近百公里处。武松从沧州南下可径达清河,如何可能会有先达阳谷之理,这是《水浒传》的一个明显的错漏。《金瓶梅》纠正了这一失当之处,将武松打虎地点改在清河县。而且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整个搬到了清河县,而非《水浒传》所写的阳谷县。    

《水浒传》里的西门庆,不过是个“破落户财主”,一个勾引女色的“奸诈小人”,而在《金瓶梅》中则是个贯穿全书,集恶霸、富商、官僚三位一体的主要人物。武松打虎一段情节,《金瓶梅》照搬了《水浒传》的文字,只是在个别字句上略有改易。而武松打死老虎后,如何使众猎户大为惊奇,又如何受知县封赏做了都头等情节描写,《金瓶梅》都作了删节。

众所周知,水浒故事在民间有个广泛的流传时期,是民间艺人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其来龙去脉详加交待,故事的核心部分讲得十分细密,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正是说唱文学的特点。而《金瓶梅》则是文人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在利用这个故事时,当然不可能完全摆脱讲唱文学的痕迹。但从其删削改动之中,已可见出文人创作的特征。《金瓶梅》借用了武松杀嫂的故事,但其创作的宗旨又不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本身,而是借这个故事,展示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和当时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因此武松这个人物,在《金瓶梅》中的出现是必要的,但又不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金瓶梅》中只起到使整个故事得以展开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金瓶梅》的作者只保留了武松这个人物及其打虎这个核心情节,而将《水浒传》中着意铺排、渲染的文字一概删除,从而使《金瓶梅》本身的故事,得以迅速展开。这不能不说是该书作者全局在胸,谋篇结构中别具匠心之所在。

《水浒传》写武松杀嫂、斗杀西门庆,是武松故事的第一个高潮,是完全为塑造武松的形象服务的。从此潘金莲、西门庆的故事亦就了结。但《金瓶梅》主要是写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武松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的引线。《金瓶梅》正是在情节发展上作了这样巧妙的处理后,才使自己的独立的故事,得以发展和展开,才得以形成一部完全区别于《水浒传》的巨著。

此外,《水浒传》所塑造的武松,是个英雄形象,性格十分丰满、鲜明。《金瓶梅》大段删节描写武松的情节,是从故事发展的全局来考虑的。但另一方面则使武松的形象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害。例如《金瓶梅》第八十七回对武松杀嫂的情节处理,它只能使我们看到的武松是一个凶残的复仇者,而《水浒传》中原有的武松的种种可爱、可敬的性格特征已消失不少。这就使我们看出两书作者对作为梁山英雄的武松,在认识和感情上的差异。

尽管《金瓶梅》借鉴抄引了《水浒传》的主要情节,但《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师也是不争的事实。连毛主席都至少两次高度评价了《金瓶梅》,说其主要是写经济的,说其是《红楼梦》的老祖宗。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标题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艺术特点在于,它是第一部将世俗平凡人物作为题材的小说,这就推进了我国小说从雅到俗的进程。可以明显看出,语言上较之前的小说,已经非常通俗易懂了。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在这之前的小说,都是由创作团体(有些是世代累作)创作的。它是第一部以反面人物为主要人物的小说。《西游记》的孙悟空、《水浒传》里的梁山英雄、《三国演义》刘关张等都是正面人物。而《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则是西门庆、潘金莲,仅有一个武松占了极少篇幅。此外,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等方面,《金瓶梅》也有较之前小说有更进一步的开创

《金瓶梅》之与《红楼梦》前者更多的是开创性的成就,后者更多的是在于艺术水准的提高。《金瓶梅》描写的家族的兴衰荣辱也正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为之后如《红楼梦》等名著提供了历史依据。

我们分析《金瓶梅》与《水浒传》相同情节的不同表述,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名著之间的借鉴和因承,探求了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还让我们学习到了文学创作因人而设置情节,因故事发展而详略情节,因主题需要而创作情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